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縣域經濟是重要基石;開拓大市場、融入雙循環,推進高質量發展,縣域特色產業不可或缺。改革開放以來,保定市憑借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文化基因、產業基礎,已形成一批規模體量大、專業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撐帶動力強的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已成為河北省縣域特色產業重點區域之一。目前全市縣域特色產業集群27個,覆蓋19個縣(市、區),其中省級重點縣域特色產業集群11個,產業集群內規上企業626家,從業人員54.5萬人,在縣域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
縣域特色產業的現狀特點
從發展態勢上來看,保定市縣域特色產業大致可以分為3類:一是發展穩定,處于穩步上升期。主要以長城、中興、立中等企業為代表的汽車及零部件制造行業和以河北省建設集團、奧潤順達等企業為代表的建筑建材行業為主。產業發展進入優勢穩定期,形成良性發展循環,正逐步成為支撐全市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二是基礎扎實,進入平臺期。主要以喜之郎、西麥、馬大姐為代表的食品行業和以三利、永亮為代表的紡織行業等為主。這一類產業基礎扎實,發展勢頭較好,但在發展轉型升級中遇到一些瓶頸難題亟須解決,處于發展的平臺期。三是產業鏈低端,漸入衰退期。主要是毛皮、塑料、有色金屬冶煉等行業,競爭優勢喪失,行業自身處在產業鏈低端,產品附加值低。
縣域特色產業發展面臨形勢分析
從優勢和機遇上來看,文化底蘊和產業基礎深厚。保定市文化底蘊深厚,手工業發展起步早,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手工業和技術工種全面,創業經商氛圍濃厚。產品競爭優勢明顯。保定市擁有“中國紡織基地”“中國箱包之都”“天下第一藥市”“中國皮都”“中國雕刻之鄉”“中國辣都”等14個國家級稱號和全國知名專業市場,眾多產品在全國具有鮮明特色。三是區位優勢相對突出。在京津冀協調發展重大戰略中,保定市處于中部核心功能區,是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勢頭強勁。從劣勢和問題上來看,隨著雄安新區的加速崛起,高端企業、人才外流現象越發嚴重,且短時間很難改變。產業發展不均衡,明顯的縣域差別使保定市縣域特色產業增比進位存在較大困難。
加快縣域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以全面提升整體水平為目標,爭創縣域特色產業轉型升級試點市。保定是全國縣(市、區)數量最多的設區市之一,強市之基在于強縣。一是強化規劃引領。以萬人助萬企活動為契機,摸清底數,分類分析,圍繞構建“7+18+N”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產業升級保定版,每個產業制定轉型升級行動計劃,逐一理順產業發展鏈條,合理規劃布局縣域產業鏈、供應鏈、消費鏈和創新鏈,明確各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保定場景、縣域場景。二是提供政策支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和結果導向,借鑒浙江對標縣的經驗,重點圍繞支持分散企業向園區集中、以產業龍頭提升產業鏈條、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推動集體土地上市流通等,研究制定相關政策,破解共性難題。三是健全評價考核機制。增強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縣(市、區)、開發區考核中的權重占比,納入月點評范圍,注重質量和力度,突出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和開發區、產業平臺建設,系統設計,分類考核,注重實效,層層傳導壓力,增強動力,加快發展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強影響力的立縣興縣特色產業集群。
以做大做強消費鏈和供應鏈為目標,構建完善的電商服務體系。結合落實數字保定建設任務,結合1688千億產業名城、天貓百億產業帶、京東智慧產業園區建設,在全市掀起電商建設高潮,打造功能完善、輻射帶動力強的保定電商市場新體系。一是強化消費鏈帶動,建設市縣電商孵化中心。按照“公共服務+產業孵化”的模式,實施市、縣兩級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通過基地標準化和定制化服務,利用VR、5G、大數據等技術支持,提供資源和流量扶持,加速線上線下深入融合,形成“四個一批”(打造一批頭部直播企業,培養一批網紅帶貨達人,孵化一批網紅品牌,建設一批網紅打卡地),實現興市場向興電商的轉變。二是強化供應鏈支撐,建設電商物流配送基地。加快市縣特色產地電商云倉、分撥中心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善的冷鏈儲運設施,通過集約化管理和專業化運營,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供應鏈效率,帶動特色產業全產業鏈條發展。三是強化龍頭企業引領,建設電商服務托管機構。以市縣農業發展集團或其他國有投資,以及現有龍頭企業為依托,提供電商托管、職業培訓、產品倉儲、物流配送等一體化服務,解決企業不會網上運營的實際困難。
以提升創新鏈為目標,構建完善的產業技術服務體系。借鑒浙江樂清、義烏等地“數字變革”強鏈、“招大引強”補鏈、“跨界融合”延鏈的做法,提升全鏈條韌性和科技含量,提升產品質量和競爭力。一是組建共性技術研究院。建議由市政府牽頭,相關高校和研究院參與,采取“目錄引導、揭榜掛帥”方式,釋放企業的主體創新能力,組織實施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如保定驢火保鮮、紡織面料改良、智能裁剪等“卡脖子”環節,通過技術破冰,促進行業振興。二是推進數字化轉型。開展“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深化特色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紡織服裝、食品、電力裝備、中醫藥等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建設一批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培育一批“制造業+互聯網”模式應用試點。三是建立特色產業“科創飛地”。市域統籌,探索“科創+產業雙向飛地”“異地孵化”等跨區域合作新模式,完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促進資金鏈、政策鏈、監管鏈向特色產業延伸。
以強化公共服務為目標,做實做強平臺支撐體系。以做大做強縣城、充分發揮縣城土地等資源要素優勢,提升縣城綜合承載力為手段,率先打造3個服務平臺。一是產業信用擔保中心。建議由市政府牽頭,組建特色產業信用擔保中心,基于信用、訂單、交易合同等,為企業提供生產鏈供應鏈金融服務,鼓勵投早、投小、投長期,破解企業融資難題。二是產業專家團。借鑒太行山驛站、國農國創專家團隊的經驗,逐產業建立專家團,助推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區域公共品牌。以行業協會或者龍頭企業為主,打造如高陽毛巾、白溝箱包、蠡縣麻山藥等區域品牌,幫助“種子企業”制定長期品牌發展戰略,將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要素整合,加速形成品牌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以改善產業生態為目標,構建集群服務體系。一是注重催生新生產業集群。對預制菜、安國藥膳、保定名吃等,瞄準核心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出臺專項政策包,從資金、配套服務等要素保障方面向龍頭企業傾斜。二是注重產業集群標準建設。對新能源、新材料、被動式建筑建材、農業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集群,鼓勵成立行業協會,支持集群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制定,廣泛開展標準比對分析、技術驗證、比較試驗、協同攻關和成果創新,全面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三是注重打造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引導園區聚焦主導優勢產業,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完善集群生產、服務、配套體系,推動有條件的集群率先打造聯盟化集群和數字化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