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弓仲韜與中共農村第一黨支部 】
弓仲韜(1886-1964)出生在河北省安平縣臺城村一個書香門第,家境殷實。1916年他考入北京政法大學,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大學畢業后,他在北京沙灘一所小學任教,常到北京大學圖書館讀報刊,結識了圖書館館長、中共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深受革命思想洗禮,1923年3月,由李大釗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弓仲韜入黨后,李大釗派他回鄉鬧革命,任務是:宣傳、教育、團結工農大眾,建立黨的組織。他回到臺城村后,首先創立了平民夜校,講革命道理,啟發民眾階級覺悟。1923年8月,發展弓鳳洲、弓成山入黨,并創建了中共農村第一個黨支部—臺城特別黨支部,直接受北京區委領導,將革命火種在農村點燃。1924年,上級派閆懷騁到臺城弓仲韜家研究籌建安平、饒陽、深澤三縣聯合縣委,1927年夏改建中心縣委。從此,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
1937年“七七”事變后,弓仲韜偕妻子赴西安,1942年患病,翌年回臺城村,后生活不能自理。1951年其女將他接到哈爾濱,至1964年病逝。
(摘自李月《弓仲韜與中共農村第一個黨支部》)
【 誰創造了書法中的“飛白”? 】
在書法藝術中,“飛白”是一種特殊的書法,亦稱“飛白書”,即筆畫中露出一絲絲的白地,像用枯筆寫的樣子。那么,是誰創造了書法中的“飛白”呢?
相傳在東漢時期,文學家、書法家蔡邕(133-192)受修鴻都門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啟發,而創造出“飛白書”。
東漢靈帝時期,匠人們修飾鴻都門,他們用刷白粉的掃帚寫字,蔡邕見到以后,便創作了“飛白書”。飛白是書法中的一種特殊筆法,在書寫的時候,毛筆的筆頭沒有完全出墨,使得筆畫中留有拖絲或者留白的現象。這種筆法讓人有飛動的感覺,所以叫作“飛白”。這種飛白不是故意造作出來的,而是經過長年的積累。柳公權行書在《蘭亭詩》卷中運用了大量的飛白手法,比如“一”“丘”二字就非常明顯。
(摘自《今晚報》姜嘯然/文)
【 “三更”“半夜”原是兩個人 】
“三更半夜”也寫為“半夜三更”,指夜已經很深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成語卻源于兩個人,一個是“陳三更”陳象輿,一個是“董半夜”董儼,兩人都是宋太宗時的名人。
《宋史·趙昌言傳》:“四人者(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這里是說,宋太宗時期,陳象與、胡旦、董儼、梁灝、趙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離。他們常常相聚在趙昌言的家里,談至深夜,還不忍散去。當時人們就戲稱陳象輿為“陳三更”、董儼為“董半夜”,這便是“三更半夜”成語的來歷。
為什么古人把深夜稱為“三更”和“半夜”呢?這要從古人的計時習慣說起。
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及稱呼各不相同,白天說成“鐘”,黑夜說成“更”或“鼓”。在古代,城鎮都設有鐘樓鼓樓,晨起要撞鐘報時,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鐘”。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的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又稱為 “鼓”,“幾更天”或者“幾鼓天”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常說的“晨鐘暮鼓”也源自這里。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一更相當于現在的19點到21點,二更是21 點到 23點,三更是23 點到凌晨 1點,四更是1點到3點,五更是3點到5點。三更為子時,正是半夜時分。
(摘自《科教新報》劉紹義/文)
【 “場面”指的是戲曲樂隊 】
對“場面”這個戲曲術語,有觀眾認為指的是戲曲演出時舞臺上的表演景況,這種認識是不對的。
場面指的是戲曲樂隊,只要是戲曲演出,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都有樂隊伴奏,樂隊分為文場和武場。以京劇為例,文場指管弦樂(別稱“絲竹”),主要有胡琴、笛、笙、嗩吶、云鑼等。只有個別劇種不用管弦樂。如河北的隆堯秧歌,即是“徒歌干唱,不入絲竹”,每一個唱段的開始和唱句之間的連接,均以打擊樂貫穿。武場指打擊樂,主要有鼓板(鼓板實為檀板、單皮鼓兩種樂器,因由一人掌握,故合稱為“鼓板”)、大鑼、饒鈸、小鑼4件樂器。此外,還包括一些打擊樂器,如大堂鼓、小堂鼓等等。地方劇種與京劇的“場面”略有不同,如河北梆子演唱時,武場必有棗木梆子伴奏。
(摘自王德彰著《談戲說史》)
【 [咬文嚼字]“工夫”與“功夫”, “羅”與“籮” 】
讀報刊,常見將“工夫”與“功夫”、“羅”與“籮”錯用情況。
如“他來了不大功夫就走了”,應是“不大工夫”。“工夫”讀音兒化,指時間,如說“他僅用兩天工夫就學會了游泳”。而“功夫”指本領、造詣,如“這個武戲演員真有功夫”;也指所有時間和精力,如“練習書法要下苦功夫”。
如“他磨面很仔細,過篩子過籮”,應是“過羅”。“羅”的繁體字是“羅”,一種器具,在木框或竹框上張網狀物。用以使細小的粉末或流質漏下去,留下粗的粉末或渣滓,“過羅”及羅面。“羅”還指捕鳥的網、搜集、陳列。而“籮”則指用竹子或柳條編的器具,如籮筐,用來盛糧食、蔬菜等。
(史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