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滄州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定為全市“三件大事”之一,高位謀劃,多點推進,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實現中心城區旅游通航。盡管如此,滄州市在區域聯動、生態修復、產業融合、品牌宣傳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項。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推動生態環境提檔升級。完善水系建設。水是運河的生命。著力解決滄州境內吳橋至東光段大運河缺水斷流問題,加強與上級相關部門及上游跨區域的溝通協調,通過南水北調東線引水工程、引黃供水工程,對大運河進行生態補水。通過實施航道疏浚擴挖、邊坡護岸處理加固、礙航設施改造等工程項目,完成岸線修復,保障運河常年水位保持在適當高度,逐步實現全市旅游觀光船只通航,再現當年運河名鎮船舶往來、槳聲綿綿的情景。提升水體質量。以清水倒映展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心,健全水質監測報告機制,分級分類實施全流域治理。加快運河沿岸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徹底消滅沿線散亂污企業和黑臭水體,堅決杜絕“傍水”村鎮污水直排、垃圾直接入河現象。強化生態修復。實施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工程,恢復河道水生態骨架,對河道內違規耕種灘地退耕,還水還濕還綠,對裸露河灘恢復植被覆蓋。運河兩岸優化濱河生態空間,嚴控新增非公益建設用地。綜合考慮遠近期綠化效果和四季景觀,合理配置防護林、經濟林、景觀林,打造“水林相依、綠廊相連、綠塊相嵌、綠色掩映”的綠美長廊,為大運河文化帶增色添彩。
推動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強路網建設。運河沿線吳橋、東光、南皮、泊頭、滄縣、新華區、運河區、青縣等“六縣(市)兩區”,協同建設等級、寬度、標識、格調等一致的堤頂路,串聯吳橋雜技大世界、滄州園博園等景區,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配套旅游驛站、旅游廁所等基礎設施,形成支連充分、銜接順暢的公路網系統。共建服務配套。圍繞“一縣一品”特色文化,充分利用吳橋古運河畔、東光森林氧吧、青縣司馬莊園等資源,打造郊野公園、康養基地,開展露營、房車文化展活動,大力發展美食街、老字號名店、特色名吃等項目,大力發展文化主題酒店、精品民宿、度假酒店和營地等住宿接待服務。推進安陵古郡、青縣盤古等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省級鄉村旅游樣板村,提高大運河滄州段美譽度,打造最美運河打卡地。強化規劃引領。增強滄州區域內的大運河共同體意識,避免各縣(市、區)各自為戰。編制大運河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根據歷史沿革、價值特色、格局風貌、保存現狀等情況,明確保護范圍和保護要求,維護其傳統風貌,延續其傳統格局,讓文化遺產在商業化浪潮中不失原真性與整體性。緊鄰運河堤岸的村莊,要一體布局,控制建筑高度和建設范圍,改造提升建筑風貌,塑造整齊劃一、貝聯珠貫的運河村落景象。
推動文旅產業提檔升級。突出項目建設。增強精品意識,避免四面開花,集中人力物力,加快推進吳橋中國雜技博物館、滄州園博園等重點項目建設,確保2025年完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目標。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全域旅游發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三大機遇,用好國家、省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謀劃包裝更多文旅項目,爭取納入國家規劃的“盤子”。豐富文旅產品。鼓勵非遺企業創新發展,培育青縣紅木家具、吳橋雜技魔術道具制作、東光雕花陶球泥塑等特色產業集群,輸出剪紙、石影雕、木刻、線裝古籍等具有滄州運河文化特色和市場潛力的產品。鼓勵舞臺藝術融入文化旅游市場,圍繞吳橋雜技、滄州武術、青縣哈哈腔等,創作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較強的文化演藝精品。按照“宋城千古情”的運營模式,以荀慧生大劇院、吳橋江湖大劇院為載體,以《一船明月過滄州》《江湖》兩臺主題晚會打造滄州文化旅游品牌。加大宣傳力度。順應時代潮流,利用各種媒體推介滄州大運河,打造國家級旅游“目的地”。把文旅活動作為展示滄州文化魅力的重要載體,辦好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滄州國際武術節,國際自行車騎行大賽等,發揮節會效應,向全世界展現大滄州“運河古郡·渤海明珠”的風采。
(作者為滄州市政協委員,吳橋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