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永清縣政協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充分發揮專委會基礎性作用,牢牢把握“穩”的主基調,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以“四個強化、四個確?!?,緊扣中心大局獻計出力,展現新時代政協組織新形象新作為。
強化組織領導,提高站位,確保穩中有效
永清現有耕地61.4萬畝,農業基礎堅實、特色明顯,發展勢頭強勁。永清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王春風在黨組(擴大)會議上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把脈鄉村振興工作,隨時跟蹤工作進程,了解廣大農民意愿,選題精準,說內行話,干內行事,在打響工作品牌、做實界別工作、加強自身建設等領域全面發力,為助推永清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作出新貢獻。
十屆縣政協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部署要求,著力破解基層政協工作基礎薄弱、人員力量薄弱“兩個薄弱”問題,組建了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不僅與上級政協機構設置保持了協調統一,也更好地發揮了政協獨特的界別優勢和作用。目前,農業界別委員共提交調研視察報告5篇;提交大會發言5篇,占總數的27%;提交提案19件,占35%。建議均得到相關部門的認可并采納落實。
強化一線協商,充實內容,確保穩中向好
縣政協堅持腳踏實地多調研,以求實的內容,從“小切口”做出“大文章”,圍繞群眾思想認識困惑點、社會矛盾易發點、鄉村振興重難點,挖根源,尋良方。
2022年5月,縣政協副主席賈炳娟、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王國棟帶領一支“小分隊”深入瓦屋辛莊等村街,實地考察農業生產用電設施建設、使用和維護情況。座談會上認真聽取了委員、群眾的意見建議,經過整理,找準黨政所思、群眾所盼和政協所能發力,形成了《關于“規范農業生產用電管理,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調研報告》,對夯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基礎、更好服務“三農”用電、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更高期待和要求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強化服務保障,優化平臺,確保穩中有進
縣政協以服務“三農”工作、助推鄉村振興為主線,積極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鄉村振興政策解讀培訓,通過強化政治引領,幫助委員增強政治意識和責任擔當,以專業的培訓,筑牢政協委員履職根基,確保委員主體作用有效發揮,在鄉村振興中當好“排頭兵”。
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團結帶領既“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又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界別委員,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成為《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建設項目》《新苑陽光產業升級》等方案的制定、幫扶農業技術專家團隊中的骨干成員,助力全縣涉農工作打開良好局面。鼓勵“自帶流量”的委員面向涉農部門、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主動“亮身份”,將建言資政做出更高成色,將凝聚共識做在田間地頭。該委委員張寶貴多次在《農民致富之友》《中國畜禽種業》等國家級和省級刊物發表農業技術文章。
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是鄉村振興工作主要短板,急待破解,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多次召開座談會,調研協商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在《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夯實鄉村振興基石》報告中提出7條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做到建言建在點子上、獻策獻在關鍵處。對協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通過組織委員開展民主監督、調研視察、民主評議等形式跟蹤意見建議的辦理,并對辦理情況開展“回頭看”,推動協商成果落到實處,進一步增強了委員的使命感、責任感、成就感和專委會工作的感召力、凝聚力。
強化陣地建設,創新形式,確保穩中有變
4個基層政協委員工作站的高標準建設與全縣其他鄉鎮工作站建設的穩步推進,標志著永清縣在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政協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是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的有效途徑,也是解決“兩個薄弱”問題的一項重要探索和創新舉措,推動了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架起委員與群眾的“連心橋”,唱響協商議事“協奏曲”。
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率先在工作站開展“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協商活動、“關于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重點提案督辦和“培育鄉村休閑旅游,促進新型集體經濟發展”調研視察等活動,推動政協“大平臺”與工作站“小平臺”深度融合,讓“小平臺”發揮大效應。扎實推進“書香政協”建設,充分利用縣圖書館和京聯圖書基地的圖書資源和電子圖書庫,以60余平方米讀書室為依托,多次開展豐富多彩的“智慧悅讀”活動,初步形成了專委會引領、工作站共同參與,線上線下協同推進、讀書履職相結合的良好格局,使本委委員和專委會工作人員增長了知識、增加了自信、增強了本領,也產生了非常顯著的“外溢”效應,對弘揚人民政協的優良傳統、促進書香社會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清縣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抓牢助推鄉村振興的主責主業,通過科學精準的選題、履職形式的創新、接地氣的協商、精心周密的組織,不僅提升了履職效果,而且增加了該委員會的“人氣”,吸引了許多跨界別、跨專委會的委員踴躍參與,參加過這個專委會活動的委員達3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