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十堰市十四五規劃中提到以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文體旅供給品質和質量效益持續優化,文體旅統籌協調更加高效,市民游客獲得感顯著提升,將十堰建設成為文化強市、旅游強市和體育強市。因此,該文以十堰民俗文化和體育旅游資源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資料、實地考察等方法挖掘十堰民俗文化背后的內涵和時代意義,將民俗文化與體育旅游資源相融合。研究結果顯示,十堰民俗文化非常豐富,可以將民俗節慶、民俗賽事、民俗表演與體育旅游資源融合,并建設一批優秀旅游項目,最后針對民俗文化與體育旅游融合提出建議,為未來十堰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民俗文化" "體育旅游" "十堰民俗文化" "民俗體育
Research on the Exploitation and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lture and SportsTourism Resources in Shiyan
ZHANG Ran" YANG Qian" HU Jiang" XIONG Ling" ZHOU Sheng
(Hubel University Of Automative Technology, Xuzhou, Hubei Province,442000, China)
Abstract: The 14th Five-Year Plan of Shiyan mentione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wit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 The quality and coordination of culture、sports、tourism supply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Citizen tourists get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happiness, and Shiyan will be built into a strong city of culture, tourism, and sports. So, this paper takes Shiyan folk culture and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method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behind the folk culture of Shiy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hiyan is rich in folk culture. It can integrate ethnic festivals, ethnic competitions, ethnic performances, and sports resources. And suggested some excellent tourism project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folk culture and sport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tourism in Shiya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Folk culture; Sportstourism; Folk cultureinShiyan; Folk custom sports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階段。對于十堰而言,是建設“現代新車城、綠色示范市”,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重要時期。推動文化賦能、旅游為民、產業帶動,促進文體旅深度融合,有利于全市實現“跨越發展、經濟倍增”。十堰地處秦巴山區腹地,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如何挖掘民俗文化內涵,提升文體旅資源融合質量對十堰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梳理十堰市各民俗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探討十堰體育旅游資源與民俗文化內涵整合開發的類型及具體策略,旨在為促進十堰市體育旅游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參考。
1民俗文化
1.1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通俗意思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大體上包括存在于民間的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和口頭語言等各種社會習慣、風尚事物;也泛指一個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1.2民俗文化的內涵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環境下形成的人與環境互動的風俗傳統。從文化資源的整體來看,民俗文化是展現地域風采、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效載體,也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1]。從民俗學視角來挖掘民俗文化元素,可以衍生出與民俗文化精神對應的文化傳承。比如某一民俗區域的生產、生活習慣、婚喪嫁娶、禮儀習俗、家族文化、語言藝術及游藝競技習俗等內容,就能充分展現當地傳承的價值觀、理想、精神,并將傳承文化血脈延續至今。
1.3民俗文化的時代意義
民俗文化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也增強了人對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這是民俗文化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由于民俗文化是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模式,而且具有世代承襲的穩定性,所以能從思想上給人以某種制約和塑造。從這一意義上看,民俗文化對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具有一定的作用。挖掘民俗文化內涵,弘揚正能量的民俗文化,對小至村寨、大至民族和國家的凝聚力的加強,起著積極的整合與促進作用。因此,將民俗文化與旅游相融合,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當然,民俗文化中也有一些宣揚迷信、悲觀、和壓迫的東西,所以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1.4民俗文化與體育旅游之間的關系
民俗文化是以民俗事象為主要載體。復旦大學教授巴兆祥認為:“民俗旅游屬高檔次的文化旅游范疇,是指旅游者被異域或異族獨具個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設施為條件,前往旅游地進行民俗文化消費的一個動態過程的復合體,是人類文明進步所形成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因此,民俗文化旅游是借助于民俗文化開展旅游項目,并將某區域的民俗事象和風俗文化作為旅游資源,表現出鮮明的民族性和獨特性。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除滿足游客旅游的文化、娛樂等屬性外,也對體育屬性的需求日益增高,如運動設施、康養保健、體育配套服務等體育元素、對城市生活的壓抑、日常工作的勞累的游客來說會成為多次旅游、口碑相傳的首選。如何將民俗文化與體育、旅游資源更好的融合,直接影響十堰未來的經濟發展。所以民俗文化與體育旅游之間的融合方式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同時,民俗文化旅游在促進居民增收、產業升級、美麗鄉村建設、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5十堰民俗文化
十堰地區具有多姿多彩、古樸稚拙的民俗民間文化。自古以來,秦巴山區的農副土特產品和手工藝品在此集散,巴蜀秦楚文化在此交流積淀,這里的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種類繁多,自然風貌醉人,地方特色濃郁,表現出十堰地區古樸稚拙的民俗文化的秀美畫卷。通過文獻資料法,梳理十堰民俗文化并挖掘內涵進行統計分析(表1)。
2十堰市體育旅游資源
體育旅游在國內是一項新興的旅游產品,隨著體育旅游近年來的不斷發展,體育和旅游呈現出很好的互補性,且二者之間的融合發展具有天然的優勢。體育旅游也成為了一門新的學科,在中國知網以“體育旅游”、“民俗文化”為主題,以2005-2022年為范圍檢索,有關的文章達252篇,很多學者對體育旅游的界定和內函都有著自己的看法。羅永義認為體育旅游是人們出于體育目的而進行旅游,或在旅游過程中參加體育相關活動而產生的兼有體育與旅游屬性的社會文化活動的統稱[2];楊強從經濟學產業融合視角出發,將“體育旅游”定義為:以體育健身休閑項目、體育賽事活動、大型體育場館等體育資源為核心,以旅游服務要素為載體,經過技術、業務、市場等多方融合發展,形成的一種兼具體育和旅游業特性的新型服務業態[3]。因此,梳理十堰現有體育旅游資源,挖掘民俗文化內涵,提升現有民俗文化的影響力,打造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動,并在游客旅行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體育與旅游屬性相融合的活動,對于十堰市實現文體旅告高質量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2.1文化體育資源
十堰鄂西北地區地處秦嶺余脈,漢水腹地,千百年來孕育了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如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的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的發源地,被譽為“皇室家廟”、“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其文化體育資源包含了武術、康養、戶外,舞蹈、體育競技等諸多元素;如十堰境內的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和取水處,蘊含著漢水文化和移民精神,其體育資源包括“環庫自行車賽、康養、戶外等元素”。
2.2森林康養資源
近年來,十堰市森林康養旅游呈現勃勃生機,2021年11月26日,“中國康養旅游城市百強榜單”正式發布,十堰位列榜單第19位。截止2022年,十堰市已擁有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市1個、試點基地10個,市級森林康養旅游試點縣鎮村23個、基地18個,正在建設基地12個,森林康養旅游投資超過10億元,森林康養、森林旅游游客超500萬人次,綜合收入近100億元。另一方面,暑期“避暑”、戶外拓展、生態觀光游都因十堰的森林資源而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2.3水利賽事資源
十堰市境內有大小河流2489條,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條,且十堰是南水北調水源頭。丹江口環庫自行車賽事在2016年就已經開始舉辦。經舉辦賽事的丹江口環庫公路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山水公路”,非常適合自駕旅行。其他水利賽事資源包括如方灘騎行公路、大西溝騎行公路、百龍潭騎行公路等都具設置有沿河自行車賽道,可以舉辦各種體育騎行、長跑賽事。另一方面,豐富的水資源蘊含著湖面觀光、游船、水上賽事元素,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2.4山地戶外資源
十堰市山地資源豐富,擁有四種主要類型的地貌: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境內蒼山聳立,秦嶺山脈、大巴山脈延伸至十堰市的北部和西南部,武當山屹立于十堰市的中部地區,擁有發展山體體育旅游的良好地形條件和自然資源[4]。其資源包括武當山風景區、女媧山風景區、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四方山植物園、偏頭山國家森林公園等,這些景區非常適合戶外拓展、是開展登山運動的極佳場所。尤其是武當山作為道教發源地,成為世界各國登山愛好者的旅游勝地。十堰武當山素來蜚聲中外,伴隨旅游經濟興起,是十堰市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10年第四屆世界傳統武術節在中國十堰開幕,迎接了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83 個國家和地區的 2200 名運動員到來,大大的增強了武當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聲譽。十堰豐富的山地資源必然能帶動旅游業的發展,為十堰走向世界提供平臺。
3十堰民俗文化與體育旅游資源融合
當前,十堰民俗文化和體育旅游融合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民俗文化仍面臨文化遺失、宣傳力度不夠、人才流失、重文化屬性輕產業屬性、服務配套設施匱乏等諸多問題,特別是在文化保存上尤其明顯,如在一些節慶活動結束后,民俗體育所蘊涵的傳統文化精華并沒有給當地人們帶來太大的影響。有些民俗體育活動由于對促進地方經濟價值不大,流傳范圍小,耗時費力、舊體制的影響等等因素,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5]。十四五規劃中,提到以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所以挖掘民俗文化內涵,以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作為十堰市旅游業開發的重要方向,打造一系列民俗文化與文體資源相融合的活動,是實現文化與體育旅游統籌協調的有效途徑。
3.1民族節慶和體育旅游相結合
民俗文化往往依托于傳統節慶,可以將民俗文化與節慶活動融合,作為一種旅游資源打造開發,重點突出民俗特色和民俗文化內涵。同時,挖掘民俗文化與體育旅游相融合元素,其內容可以包括體育競技、民俗體育競賽、宗教祭祀、民族歌舞、紀念活動、儀式慶典[6]等。目前十堰市民俗節慶與體育旅游結合較好的經典案例有鄖西的七夕節,鄖西七夕節是以愛情為特色的系列活動,每年鄖西縣都會舉行鄖西七夕文化旅游節,除傳統的民俗歌舞晚會外,也會舉辦如“天河”自行車賽、愛情長跑等不同的體育賽事活動,通過舉辦“七夕文化節”民俗活動,提升了鄖西乃至十堰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筆者于2022年暑期前往鄖西,七夕節前后的幾天前來鄖西七夕廣場的游客數量暴漲,且多來自于周邊各省市,游客多被鄖西七夕愛情文化的內涵所吸引前來,鄖西近來來旅游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所以其他地方民俗文化也可以開拓思維,重視民俗文化內涵與節慶元素的融合,依托節慶或民俗節慶,建立一系列的文化旅游活動,促進文體旅的協調發展,
3.2民俗文化賽事與體育旅游相結合
通過舉辦民俗文化賽事活動,不僅能弘揚民俗文化,還能夠讓前來的游客關注民俗文化并體驗高水平的體育賽事,如2021年湖北省傳統武術大賽在武當山落幕。賽事內容包括太極拳、南拳、湖北地方拳、太極器械、傳統單器械、傳統軟器械等項目,來自全省80支代表隊800余名運動員為觀眾呈現了視覺盛宴;如在2016年十堰首屆群眾文藝展演季民俗類比賽,包括鄖陽燈舞、房縣火龍、薅草鑼鼓等十多個民俗文化活動的角逐,為游客帶來了民俗文化與民族傳統體育相結合的盛宴。這些賽事均包含民俗文化元素和體育賽事元素,不但具有獨特的文化特性還廣受游客的歡迎。因此,把體育賽事作為著力點,積極推動競技旅游和觀賽旅游的發展[7],對十堰市文體旅的協同發展,旅游業創新提供了路徑。
3.3民俗演出與體育旅游相結合
通過直觀的民俗文化演出,能夠讓游客更直觀的了解到民俗文化背后的內涵。十堰市民俗文化中具有獨具特色的民俗武術、歌舞、曲藝,故事,可更深層次的挖掘這些文化元素內涵,搭建實景晚會,吸收舞劇編排和營運人才,打造品牌宣傳和市場拓展,開展一系列配套的體育旅游活動,實現文體旅高質量協同發展。
3.4打造精品項目
將民俗文化分類,以加強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屬性為切入點,挖掘文化內涵和體育旅游元素,依托不同的體育旅游資源和形式,打造一系列圍繞民俗文化與體育旅游資源融合的品
牌項目,部分內容以表2為例。
4十堰民俗文化與體育旅游融合策略
4.1挖掘民俗文化內涵,打造差異性旅游品牌
重視挖掘民俗文化內涵,結合十堰體育旅游資源的優勢及開發潛力,培育一批復合型、特色化民俗旅游產品,打造成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8],建立與旅游產品配套的體育設施和體育文化活動,培育以民俗文化為主,康養、賽事、休閑為輔的富有體育特色的優秀旅游景區,
4.2 加強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
隨著旅游產業的大力發展,旅游的重心開始偏向于休閑、養生、娛樂。為了給游客更好的旅游感受,刺激體育旅游,需要加快體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提升軟實力,全面完善體育旅游設施。因此,加快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對打造具有獨特民俗文化魅力、休閑養生、健身訓練設施齊全的旅游產品和品牌,實現文體旅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3以優勢民俗文化為突破,推新文體旅融合
十堰目前仍以武當文化最為出名,雖然武當文化與旅游業的結合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武當文化與十堰城市的的品牌發展并不均衡,存在游客知武當山卻不了解十堰的現象,難以將游客引入到市區和其他縣區,對旅游業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豐富民俗文化表現方式,賡續文化精髓。從內容與形式上全方面、深層次挖掘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9],才能突出民俗文化所代表的地方文化優勢,才能延續“根”,守住“魂”。提升旅游業從業者的素質,不能僅僅將體育旅游理解為旅行中安排一次觀賽或參與一場賽事,應努力挖掘文化元素,加強文體旅融合質量,創辦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系列活動。如將太極拳在十堰市區進行推廣,打造太極或武當文化城,大力傳播武當和武當文化精神,開展一系列的體育旅游活動,促進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
5結語
十堰民俗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在十四五提出文旅高質量發展及文體旅統籌協調高效的背景下,應努力挖掘十堰民俗體育文化的內涵,將十堰民俗文化打造為有內涵的旅游資源,重視民俗文化的宣傳,提升十堰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將十堰民俗文化活動與體育旅游緊密結合,緊抓賽事、演出、康養、生態等元素,打造一批高質量旅游項目,為十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馬曉偉.體育文化生態系統視域下雷州民俗體育文化的生態內涵與傳承策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33):166-170.
[2] 羅永義.對體育旅游概念的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12):42-44
[3] 楊強.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力與路徑機制[J].體育學刊,2016,23(4):55-62.
[4] 劉雯雯.十堰地區體育旅游資源的分布及發展前景[D].安徽師范大學,2014.
[5] 馬瑛.荊楚民俗體育的文化內涵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9.
[6] 侯國亮,榮曉雯,趙利華.大理白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研究[J].大理大學學報,2022,7(12):78-85.
[7] 馬曉偉.體育文化生態系統視域下雷州民俗體育文化的生態內涵與傳承策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33):166-170.
[8]張璐,譚穎,羅楷竣,劉洪邦.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現狀研究——以肇慶硯洲島為例[J].西部旅游,2022(7):26-28.
[9]李夢園.新疆體育與旅游資源潛力挖掘及融合發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32):146-149.
基金項目:2022年度十堰社科思想庫課題項目,名稱為:十堰市“牛郎織女”文化大型歌舞劇實景晚會開發研究(編號:sysk202269)
作者簡介:張然,男,(1988-),碩士 ,講師 ,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