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體育產業。作為同樣代表東方文明的印度瑜伽和中華健身氣功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健身氣功從瑜伽成功的發展中借鑒和吸取經驗;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就我國健身氣功與印度瑜伽的歷史文化背景、傳播推廣模式進行了對比分析,從瑜伽成功傳播推廣中得到啟示:抓住跨越式發展機遇,走政府主導的市場化傳播路徑;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打造時尚化運動形象;合理運用競賽評價體系,回歸“健康養生”本質。
關鍵詞:健身氣功瑜伽傳播現狀傳統體育文化
The Spread of ' Indian Classical Yoga ' and the Mirror of Chinese Fitness Qigong
ZHANGZili1LIUChuanqin1*
(Mudanjiang Normal Colleg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Province,157000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country vigorously develops the sports industry. Indian Yoga and Chinese Health Qigong, which also represent the oriental civilization, have a long history. Health Qigong draws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yoga.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mode of Chinese Health Qigong and Indian Yoga, and draws inspiration from the successful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of Yoga :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leapfrog development-led market-oriented communication path ;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to create a fashion sports image ; rational use of competition evaluation system, return to ‘ health ' essence.
Key Words:Health Qigong;Yoga;Communication Status;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印度瑜伽發展至今,現已成為遍及世界各地廣泛練習的一項精神和肉體結合的運動,和同為東方傳統體育的健身氣功相比,瑜伽的傳播發展速度彰明較著。近幾年,健身氣功作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角色,在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大力推進下,不僅在國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甚至影響遍及海外。盡管前景十分樂觀,但是健身氣功起步較晚,在傳播推廣中仍然面臨著重大挑戰。鑒于此,本文在健身氣功國內外傳播現狀的基礎上,與瑜伽的傳播現狀進行對比分析,為健身氣功在國內外更好的傳播探尋出路,為傳統體育養生傳播與推廣提供理論參考。
1 我國健身氣功與印度瑜伽的歷史文化背景
1.1我國健身氣功的歷史文化背景
我國的傳統文化衍生出了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所以,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同樣傳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國起源于農耕文明,在這種文明的束縛下,使傳統文化骨子里就透著重視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傳統體育在這種環境中被孕育出來,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傳統體育種類。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經歷數千年的洗禮才形成如今繁冗復雜的體系。也正是如此,這種環境下開展的傳統健身運動,都有一定的限制性、排他性和閉塞性,同時也都具有很強的聯系性和組織優勢[1]。
中華健身氣功經過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形成了以中國古典哲學為思想根源,以儒家傳統思想為血脈,在醫家、道家及釋家的思想基礎上,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健身氣功是內養神、養氣、養心,外練筋骨,通經活絡,內外兼修的集體性健身運動。數千年來,健身氣功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貢獻力量,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馬王堆等都是蓬勃發展的人體文化,他們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2印度古典瑜伽的歷史文化背景
瑜伽是梵文“YOGA”的譯音,起初含義是精神和肉身統一結合到完美境界。瑜伽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古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麓地帶,被譽為“不被遺忘的古老神話”享有“最有價值的遺產”的美稱。原始時期,古印度修行者在原始森林中的動植物姿態中參透到它們在生病時,能夠利用身體的一些動作使自己痊愈。因此,經過修行者的一系列觀摩、體驗和實踐,發現這些動作姿態運用于人身上竟然也產生了治療效果。經過長時間的研習,產生了上萬種以動植物命名的體位姿勢,這就是“瑜伽體位法”。瑜伽經過幾千年的變化與發展,得益于歷代修行者的研習和改良,再加上全世界學習瑜伽者的優化改進,逐步形成了理論完備,有益身心的養生健身體系。瑜伽先后由印度傳至歐美、亞太、非洲等,又與運動與醫學結合,發展形成了現代瑜伽體系。
瑜伽與古印度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宗教對印度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雖然具有印度民族特性的印度宗教文化實現不了被全世界各族人民所接受,但是瑜伽在經科學驗證的情況下,其修養身心,形體塑造方面的功能價值得到了肯定,這種科學領域的思想文化突破了文化障礙,具有文化共性,這就使瑜伽受到了全世界不同民族受眾群體的接受,實現了世界范圍內的流行[2]。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不斷進步,瑜伽不僅兼容了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精髓,同時也保留了自身的獨特文化特點,使其能夠被世人所接受和喜愛,同時具備了開放性、兼容性、普適性、多元性為一體的特征。
2我國健身氣功與印度瑜伽傳播推廣模式的比較
2.1我國健身氣功推廣模式的困難與挑戰
健身氣功作為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至今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我國健身氣功選擇了政府主導的基層民眾組織為載體的公益性傳播推廣模式。早在20世紀80年代,氣功獲得了關注,健身氣功在國內掀起了“氣功熱”。同時產生了一系列弊端,“偽氣功”偷梁換柱,褻瀆宗教,對中華傳統健身氣功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嚴重破壞了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對此,政府加強了對健身氣功的監管;二十一世紀初期,國家體育總局成立組建了國家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加強了對健身氣功的科研規劃和行政管理。這一舉措對健身氣功在國內的發展提供了指路明燈,增強了健身氣功的科研水平,在傳統功法的基礎上結合最新的科研成果整理編撰了健身氣功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等目前流行的健身功法。根據最新研究進展和健身氣功的發展實際情況可以看出,健身氣功在國內外已經初具規模,它的發展模式和組織形式都嶄露出喜人前景,具備了一定的市場和群眾基礎[3]。即便如此,健身氣功在國內外的發展速度和市場規模與瑜伽這種大文化健身運動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2019年期間,中國健身氣功代表隊受邀到美國去進行健身氣功交流宣傳展示活動,紐約期間,健身氣功走進聯合國、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這充分顯示出了我國傳統文化、健身氣功的影響力日趨增強。但同時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海外推廣中,健身氣功作為我國的傳統養生文化的代表,在對外傳播時由于存在文化語言的障礙,導致國外健身氣功的受眾群體十分匱乏。Vergeer 等[4],在對澳大利亞參與健身氣功的群體調查中發現,近10年參與健身氣功的年輕人的比例在逐年下滑,因健身氣功只強調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在年輕受眾群體中的吸引力減少。實際上,我國健身氣功選擇以政府主導的基層民眾組織為載體的公益性傳播推廣模式,完善了健身氣功發展的保障體系的同時,也限制了健身氣功產業的市場資源配置,縮減了受眾群體的覆蓋面。
2.2印度瑜伽推廣模式的優勢與前景
瑜伽選擇了以市場機制為主導的科學健身理念為載體的商業性傳播推廣模式。現如今在印度,瑜伽的發展除了印度傳統瑜伽外,還演變發展出脫離印度宗教文化的世俗瑜伽,是傳入西方的現代瑜伽的雛形。世界文化在各種文化碰撞過程中表現出一種時代特點是,跟不上時代的地域文化會不斷的摒棄自身文化的保守性、閉塞性和排外性,以便更好的跟上世界主流文化的腳步,讓本民族文化更容易被世界人民所認可和接受,從而促進其持續健康的發展[5]。傳統瑜伽主張“苦行”,受佛教影響提倡排除欲望,靠自己意志征服心智從而征服肉身。現代瑜伽突破了傳統“苦行僧”的靜修,摒棄了其種族、性別等局限性,形成了一門融入現代生活方式的集科學健身、現代醫學以及現代醫療保健于一體的瑜伽科學。
自瑜伽由印度傳入歐美后,瑜伽受到歐美明星及政要人物的追捧,形成了瑜伽時尚圈、瑜伽社交圈,娛樂明星重新定義傳統瑜伽,賦予了瑜伽時尚和潮流的新標簽。瑜伽市場營銷策略不斷更新,在傳承印度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更新瑜伽的內容、形式以及服裝等,擴大受眾群體覆蓋面,因此現代瑜伽傳播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針對性。從古印度時期推行“苦行主義”的靜修苦行再到當今走在世界潮流的時尚運動,這種蛻變絕不是偶然的,這離不開古老印度瑜伽的緊跟時代腳步,積極準確定位,獲得了“瑜伽源于印度,屬于世界”的成功[6]。
3瑜伽文化傳播發展對中華健身氣功文化傳播的啟示
3.1抓住跨越式發展機遇走政府主導的市場化現代傳播路徑
國務院近期印發的《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推行出一系列支持體育產業的落實政策,解決體育產業痛點問題,為體育產業勾畫美好未來。健身氣功這一傳統體育養生項目抓住這一跨越式發展機遇,為實現更大的發展,將自身融入到市場化改革之中,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打造現代化健身氣功傳播體系[7]。
首先,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健身氣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扶持,政府要積極進行干預引導,促進健身氣功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健身氣功作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象征,在與外來文化交流碰撞時,政府應該主導以健身氣功為媒介的交流與合作,這樣能最大程度推進健身氣功的傳播。政府積極推進健身氣功產業化進程,實施宏觀調控,加速健身氣功產業融合發展。其次,完善市場管理機制促進健身氣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全球健康一體化的來臨,全世界人民對體育產業關注提升,促進了體育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結合當前市場上的健康熱、健身熱、旅游熱等市場走向,將健身氣功市場融入其中,塑造健身氣功品牌化經營,打造其產業化發展,并且通過市場來檢驗健身氣功產業化的發展效果,讓健身氣功產業化少走彎路,保障其走向良性發展道路,增加健身氣功發展活力[8]。
3.2加強國際化交流合作打造時尚化運動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文化領域表明一層含義:各國擁有不同的文明是由于各國不同的歷史和國情決定的,這些不同的文明區別只有地域,特色的區別,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此,文化交流應該在取長補短,互相借鑒中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9]。瑜伽在我國因其時尚產業的特點發展前景廣闊,而健身氣功等本土傳統體育產業發展卻十分受限。對比之下我們不難發現,因時代潮流的引領,時尚成為現代人追捧的主流而忽略了代表我國傳統文化的傳統體育。為此,我們更應該學習借鑒瑜伽成功轉型的經驗,打造時尚化的運動形象。
首先,將健身氣功的創編動作與現代時尚美學結合。健身氣功和瑜伽的身體美學原理十分相似,二者都屬于整體性的身體訓練。二者這種身體上的運動把人當做一個統一的整體,在這種整體性的訓練下,不但提高了身體的機能,而且還改善了人的形象和氣質,這種整體性可體現為由內而外的健康感和和諧感[10]。國家體育總局創編的九套健身功法正是結合了現代時尚美學理念,符合了現代健身潮流,每個動作都充分體現身體美感。九套健身功法創編體現了科學性、普及性、完整性以及兼具健康、審美、圓融、和諧等內在特點[11]。其次,要建立健身氣功科學化健身的形象,注重健身氣功與醫療氣功的區分。醫療氣功是一種治療慢性疾病的功法,以治病為主要目的,從事醫療氣功的工作者相對較少。當前國家推行的健身氣功主要以健身屬性的氣功為主,而健身氣功的“醫療作用”對練習者產生了較強的吸引力,誤解了健身氣功也有醫療效果。在練習過程中發現健身氣功的醫療效果與練習者預期的作用不符時也就導致大量練習者對健身氣功放棄練習。因此,在進行傳播推廣時要建立科學化健身的形象,健身氣功屬于中醫養生學范疇,從中醫角度去宣傳健身氣功的健身康復功能,加強中華健身氣功“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的融合性研究;引導大眾對健身氣功的認知朝著科學化發展,抹去健身氣功療病健身的神秘化和愚昧化,取其精華,去偽存真,保證健身氣功在未來可持續性發展,為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社會提供服務[12]。
3.3合理運用競賽評價體系回歸“健康養生”本質
自2007年至今,健身氣功舉辦了無數國內外各種規模,形式多樣的比賽,參賽人數、比賽規模以及運動員年齡跨度等都在逐年攀增。舉辦比賽的初衷是促進健身氣功的比賽交流,激發健身氣功練習者的習練熱情,擴大健身氣功的習練受眾群體的覆蓋面,短時間內提高健身氣功練習者的動作技術水平。雖然國家健身氣功管理中心頒布健身氣功競賽規則實行版本是對健身氣功的功法動作的參考和規范,這種參考和規范是有必要的。但是,健身氣功的本質特征并不僅僅是強調外部動作的規范和美感,最主要的是通過外部的動作來調節內臟器官,以達到調和養生的功能。因此,要注重健身氣功的養生理念,讓練習健身氣功的運動員或健身氣功愛好者建立正確的健身氣功養生認知,不在競賽規則的束縛下失去健身氣功“健康養生”的本質特征。
首先,清楚習練健身氣功的人群真正需要的是健康還是練習健身氣功為了參加比賽獲得優異的比賽成績。將習練健身氣功束縛在各種規則中,會消磨一部分習練者對健身氣功的熱情,特別是在國外對健身氣功的傳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國外習練者更注重健身氣功的健身特性。在國內,開展健身氣功比賽活動,對于青少年習練人群是一種刺激,提升了青少年習練健身氣功的興趣。近20年的發展,健身氣功在國內運用比賽交流證明了比賽形式是成功的實踐。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性,在國外對健身氣功進行比賽交流宣傳是一種強加性的灌輸健身氣功的各種動作的規范,并沒有實現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因此,在國外宣傳健身氣功要區別對待,進行展示交流和習練心得體會交流,因地制宜的傳播健身氣功獨特的健身功能。其次,健身氣功應該“追本溯源,勿忘本源”。健身氣功的本源目的是健身,健身氣功在競賽上追求“高、難、美、新”,在未來向競技性和觀賞性方向發展,這對健身氣功歷史文化本源的傳承是不利的,因此,在追求健身氣功傳播和發展的同時,要注重健身氣功本源功法的傳承[13]。回歸健身氣功的養生目的,健身氣功幾千年來都是為了習練者的健康而傳承下來,如今改變其本質功能向競技、外在美展現發展,終究不能失去健身氣功的根,堅持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這一本源性原則,才能更好的發展下去。
4結語
瑜伽在世界上的成功推廣和傳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刨除歷史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健身氣功需要在政府的引領下進行現代化傳承模式的突破,打破傳統問題瓶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積極與世界優秀文化接軌,為全世界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 賈利霞.我國健身氣功與印度瑜伽傳播模式的比較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
[2] 張興泉,張宏家,趙厚華.瑜伽的文化足跡[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5):126-128.
[3] 宋昱,夏雪,郭政.健身氣功融入和促進我國健康服務產業發展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4):84-94.
[4] Vergeer I, Bennie J A, Charity M J, et al. Participation trends in holistic movement practices: a 10-year comparison of yoga/Pilates and t’ai chi/qigong use among a national sample of 195,926 Australians[J].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7, 17(1): 1-13.
[5] 謝珊珊,馬鴻韜,李娜.我國瑜伽熱的表征、動因及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8,v.1;No.8(8):11-16+2.
[6] 王會儒.中國武術的產業化發展和文化傳播路徑尋繹--以瑜伽市場演變為借鑒[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7,32(4):20-24,44.
[7] 丁省偉,范銅鋼.新時代傳統體育養生發展路徑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9):106-111.
[8] 姒帥秀,陶朔秀.體育強國建設背景下健身氣功產業化發展的優化路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15):9-11.
[9] 閆立光,朱成山,張巍.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的時代邏輯與世界意義[J].南京社會科學,2021(11):1-9,55,179.
[10] 徐詩蒂.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美學思想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9.
[11] 管小麗.健身氣功的時尚性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7.
[12] 王濤.新時代中國健身氣功發展省思[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3):71-78,2.
[13] 苗福盛,李文哲.從評分方法與標準的演變看健身氣功的發展趨向[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1(3):413-421.
作者簡介:張自立(1999-),男,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體育學;*通信作者:劉傳勤(1964-),男,漢,本科,研究方向為武術教學與訓練和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教授,E-mail:Tienantn41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