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國品牌:作為2022北京冬奧會的合作伙伴之一,科大訊飛汲取了什么經驗?又將如何融入到未來的品牌戰略中?
杜蘭:科大訊飛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自動語音轉換與翻譯獨家供應商,我們用科技的力量助力打造一個信息溝通無障礙的冬奧會。把多語種語音識別、語音合成、機器翻譯、智能交互等各項技術用在冬奧會的場景中,幫助冬奧會實現“三個溝通無障礙”:
第一,人與人之間溝通無障礙,全方位保障講不同語言的團隊暢聊。比如,2022冬奧會有來自100多個國家近3000名運動員參加,他們下了飛機就能直接使用可以翻譯83種語言的訊飛翻譯機,和來自全球的運動員“暢聊”。
第二,人與組織之間溝通無障礙,實現會議機器自動翻譯及轉寫。比如我們開發了面向冬奧會場景的多語種語音及語言服務平臺,可以支持60個語種語音合成、69個語種語音識別、168個語種機器翻譯和6個語種交互理解,從會議籌備到結束,累計投入了上千人的技術研發力量保障冬奧會,幫助實現超過1000場會議無障礙溝通。
第三,人與賽事之間溝通無障礙,幫助各國觀眾快速掌握賽事信息。我們的冬奧虛擬志愿者“愛加”,可以講中、英、日、俄、法、西等6種語言,及時幫助大家了解賽事、交通、文化等最新資訊。
這些寶貴經驗,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的使命。
一方面,我們深切體會到,每一屆大型運動會都是科技進步的集大成者,在冬奧會上率先使用先進的科技,并陸續在城市治理,產業發展,百姓生活等領域全面推廣。我們率先在冬奧會上使用起來的多語種智能語音技術和應用,現在也越來越廣泛地在智能客服、國際貿易等領域被使用。另一方面,從單點技術突破、到以這個技術為核心并融合多項技術形成應用場景、再到貫穿多個關聯應用場景形成行業級解決方案,也就是用系統性創新來打造行業級解決方案,成為我們重要的發展方向。
02中國品牌:科大訊飛將如何把握行業變化,來為企業技術找到全新的應用方向?
杜蘭:我們認為,未來十年,是一個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深度融合、人機協作深度耦合、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的世界,人工智能將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我們2022年發布了“訊飛超腦2030計劃”,目標是要讓人工智能“懂知識、善學習、能進化”,讓“軟硬一體”的機器人走進每個家庭,具體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2022-2023):可養成的寵物機器人陪伴孩子成長。這需要突破仿生機器人本體、多模態感知及表達、主動對話等關鍵技術。寵物機器人具有主動對話和學習的能力,可以陪伴孩子成長。
第二階段(2023-2025):外骨骼機器人輔助行動不便的老人獨立行走。這需要突破多傳感融合運動控制技術、多模態情感理解及持續學習技術。外骨骼機器人可以幫助老人像年輕人一樣健步如飛和進行負重,還可以對人體進行肌理評定和運動判斷,主動補償體力的不足。
第三階段(2025-2030):服務機器人走進每一個家庭。這需要突破機器人的復雜場景融合決策與柔性驅動、跨模態融合自主學習、常識推理及聯想決策等技術。據民政部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將破3億,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只有服務機器人進入千家萬戶才可能解決老齡化這個社會剛需命題,在情感上陪伴,在體力上輔助,幫助每一位老人擁有有尊嚴、有生命活力的晚年人生。
未來的世界一定是一個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深度融合的世界,在發展“軟硬一體”陪伴機器人的同時,我們也將同步開發數字虛擬人矩陣,數字虛擬人將具備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多模態情感理解等能力。
03中國品牌:隨著科大訊飛將人工智能拓展到各種新應用領域,品牌采取了哪些關鍵的策略來保持品牌形象的一致性?
杜蘭:我們從三個方面保障品牌形象的一致性:
第一,體系保障。我們結合行業特點和企業特征搭建了單一品牌的“四級品牌架構”:即企業品牌(科大訊飛)、行業品牌(訊飛智慧教育、訊飛智慧醫療、訊飛智慧城市等)、產品品牌(有獨立標識設計和形象塑造的產品品牌,如訊飛聽見、訊飛智醫助理)、技術品牌(如訊飛超腦)。確保品牌產生統一有體系,品牌輸出統一有管控。
第二,制度保障。我們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來進行管理,圍繞公司品牌架構與業務協作、品牌管理實施保障體系等關鍵層面發布一系列制度和規范,比如(補充一個VI的制度)《科大訊飛品牌管理實施手冊》、《產品品牌命名發布宣傳管理辦法》、《企業品牌授權管理辦法》等。確保在制度層面保障管控有制度可依。
第三,考核保障。我們建立了以品牌資產為管理目標的一整套體系,體系以品牌強度、轉化強度、粉絲強度作為績效考核關鍵指標,根據公司各級品牌的階段特征設置指標權重,最后綜合計算出品牌營銷傳播ROI,讓公司的品牌資產管理實現“可量化”“可跟蹤”“可考核”。
04中國品牌:請分享一下科大訊飛在品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
杜蘭:我們一直致力于將訊飛打造成引領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發展,建設美好世界的品牌。我認為,我們必須是能夠創造獨特價值、解決社會剛需、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一方面能夠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能夠在履行社會責任中,傳遞著品牌的溫度。
8年前,我們就提出,未來人工智能會像“水和電”一樣無處不在,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數字化生存時代的到來,今天,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剛需。
比如說我們用人工智能翻譯機,今天已經可以把60種外語翻譯成中文,每個普通人,我們的爸爸媽媽就可以拿著小小的翻譯機走遍全球了;在教育領域,因材施教是我們幾千年來的夢想,我們用人工智能的算法,為孩子提供個性化學習,大大地提高了孩子學習的效率;在醫療領域,我們用智醫助理為普通醫生進行賦能,大大提升了基層醫生的診療水平;我們不僅僅是讓普通人享受到了人工智能的紅利,更重要的是,也希望給特殊人群帶來幫助,我們用技術讓盲人聽得見文字,讓聾人能看得見聲音,讓大山里的年輕人背著娃娃進行貴州方言語音標注,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脫貧。
我相信,科技的不平凡,是為了每一個平凡的人,我們希望和大家一起用人工智能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