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日,第十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落下帷幕。會上共展出文化產品超10萬件,40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進行現場展示與交易,總參與人數超過200萬人次,并吸引來自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家境外文化機構云上參展,成為引領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陣容覆蓋各省市自治區
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文博會,度過了18歲的“成年禮”。
本屆文博會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臺全部參展,中國國家版本館首批45項網絡數字版本、江蘇首創“人物入畫,實時跟隨”的互動體驗、西藏國際旅游文化投資集團大型原創歌舞劇《扎西夏卓》等文化產業優質項目匯聚一堂,其中,40%以上是首次亮相。
展覽面積達4萬平方米的文化產業綜合館,既能看到四川展區對大熊貓進行“云投喂”,感受云南建水紫陶、彝族刺繡、麗江琺瑯銀器等特色民族手工藝的魅力,也能到青島國際啤酒節上暢飲一番。
伴隨著悅耳的六弦琴和悠揚的歌聲,游客在西藏展館能感受到別樣風情:熱氣騰騰的酥油茶、做工精致的唐卡、華麗的藏袍、神秘古老的木雕,散發著雪域高原獨有的生命活力。
其中,西藏之行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展陳了融入傳統藏族繪畫及藏式家具設計的臺燈、擺件;西藏剛堅集團以“中華和合文化為源,以藏地吉祥文化為核”,推出了吉祥八寶水杯、藏式帷幔帆布包;西藏甘露藏藥股份有限公司有專業醫師現場普及藏醫藥文化,介紹藏藥功效,引得許多參觀者駐足了解。
創新業態讓文化不再高冷
本屆文博會,吸引了大量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數字人等高新技術文化企業參展。
在文化科技·數字創意館,以虛擬現實技術打造的數字教育項目“孔乙己”,吸引了不少參展商和觀眾體驗。“坐”進咸亨酒店,倒一碗黃酒,擺上一碟茴香豆,就能以孔乙己的視角,打量魯迅筆下的社會風貌。
在浙江展區,制作一個數字分身,就可以穿越歷史長河,與王羲之、李白、蘇軾等人進行時空交流;在深圳龍崗展區,只需短短幾秒,一個宛若真人的數字孿生人便會以全息成像的形式投射到大屏上;南京展區以達斯琪全息炫屏和數字內容展現了江豚暢游長江的場景。
廣州南越王博物院推出的《南越王墓探秘》項目,通過VR技術復原了原墓葬發掘前的場景。觀眾戴上VR頭盔,就可以穿越到南越王墓發掘現場、置身于大量陪葬品墓葬的場景之中,還可以任意穿行在墓室中的各個耳室,探索當年文物出土的情況。由此,讓觀眾變身“考古學家”,滿足觀展過程中交互、多線性、多重敘事的高品質體驗。
如此一來,通過技術、業態與模式的創新,讓積淀深厚的傳統文化顯得不再高冷。
首次參會的深圳頌揚創意,是一家文旅品牌建設的企業。“創新與融合是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頌揚創意項目經理梁藝川說,將文化、旅游、商業、設計等元素融合起來進行系統開發和品牌打造,已成為行業的普遍選擇。
地方美食喚醒觀眾味蕾
民俗風情與地方美食相結合,是本屆文博會的另一顯著特色。
“這奶茶怎么是咸的?”在內蒙古展區,工作人員向品嘗傳統奶茶的年輕人解釋:“不同于現代年輕人愛喝的甜奶茶,內蒙古傳統奶茶的主要元素是牛奶、磚茶和食鹽,所以口感偏咸。鹽具有高熱性、耐寒性,內蒙古溫差大、氣候多變,咸奶茶能夠給身體增加熱量。”
在陜西展區,三五成群的年輕人挑選了羊肉泡饃、臊子面、涼皮等陜西美食。陜西美食之所以受到青睞,除了面食獨具特色,還把特色小吃做成了方便食品,帶回去煮一下即可食用。此外,青島啤酒、貴州茅臺冰淇淋、新疆羊肉干等特色食品,也喚醒了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口味的觀眾味蕾。
廣東展館演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潮州工夫茶藝因備受追捧的“圍爐煮茶”受到關注,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現場負責人介紹,潮州工夫茶藝作為流傳于潮汕地區的茶葉沖泡技藝,可追溯到宋代,是中國茶道的“活化石”。
展會交易功能持續增強
本屆文博會,通過線下、云上同步策劃,舉辦信息發布、拍賣、直播、展覽、簽約等配套活動達400多項,有力促成了行業交流與項目交易。
其中,僅第十八屆文博會文化產業招商大會暨合作簽約儀式舉行當天,云南、西藏等地進行的招商推介,就有10個重點項目現場簽約,設計投資總額28.56億元。
“來文博會之前我做了兩天功課,篩選出9家可能合作的企業。”深圳市環球數碼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彭小兵說,通過云上文博會展示平臺可以便利地了解展商和展品,提高合作效率。
創新項目及新品發布會則是本屆文博會的創新舉措,成為眾多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服務的首展、首發、首秀平臺。通過發布會,合肥圖哇科技收獲了近30個意向訂單,深圳宏博昌榮傳媒合作簽約總額超過11億元。
“每年文博會都是大家一起學習交流的機會。”上海德必集團招行經理董旻鑫說,“作為參展商,我們希望通過文博會引進資源,找到匹配企業的好項目;作為投資人,我也希望在文博會上找到合適的產品,擴展自身思維和投資方向。”
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容
自2004年創辦以來,隨著展會規模的不斷擴大,文博會國際化程度也在不斷攀升,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臺和擴大文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其中,2015年首設的絲綢之路館已升級為一帶一路·國際館,參展國家和地區從最初的15個,增加至2019年的50個,有力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文化產業的交流、對話與合作,來自法國普羅旺斯的薰衣草精油、拉脫維亞的文化旅游打卡地等,均通過一帶一路·國際館走進國內。
本屆文博會開設的云上國際館,通過線上展示,集中展現了我國文化產業“走出去”“引進來”以及中外文化共融互通、創新發展的成果。
例如,阿根廷拉里奧哈省代表處的VR展館,向公眾展示了橫穿法瑪蒂娜山脈、總長40.8公里的印加路網遺址,該遺址對世界文化區域內進行商品、通信和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群星閃耀畫廊,則是云上國際館線下體驗區的組成部分。該畫廊以意大利羅馬拱門建筑為靈感,讓觀眾通過時光隧道穿越到14-19世紀的歐洲,看到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藝術時期以及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派等藝術大師最負盛名的藝術珍品。
國際機構攜文化精品走進來,中國企業憑匠心智作走出去,文博會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