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院工作報告中,我感受到了城市的溫度,體會到了司法為民的價值導向。”市人大代表段純剛的感受引起了許多代表的共鳴。今年市人代會上,市人大代表們分組審議了市高級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圍繞未成年人保護、優化營商環境、智慧法院等話題,代表們暢所欲言。
從報告中讀到了法律的溫暖
“應該說法律是無私的,法條是冰冷的,但讀了兩院報告后,我感受到了法律中的溫暖一面。”市人大代表許曉芳表示,市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在講到保障未成年孩子們健康成長的內容時傳遞了可感可觸的司法溫度。報告顯示,過去五年,上海檢察機關對未成年人犯罪寬容不縱容,依法不捕693人、不訴657人,附條件不起訴770人,落實精準幫教措施8060人次;對主觀惡性深、后果嚴重的,批捕763人、起訴923人。鞏固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發源地優勢,推出涉性侵違法犯罪人員從業限制、強制報告、督促監護令、一站式取證、檢校問診室等創新制度,推動點播影院、密室劇本殺等新業態整治。729名檢察官擔任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
“我特別有感觸的是,對于未成年人的犯罪寬容不縱容。”許曉芳認為,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置要慎之又慎,要出于挽救的角度去考慮。同時,許曉芳關注到檢察院報告中提到有729名檢察官擔任了中小學的法治副校長,非常認可,在她看來這為學校的教育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司法氛圍。但她也指出,有了這個制度以后,如何落實,如何發揮作用和效應,非常關鍵。
許曉芳表示,如今學校對于法治教育的需求很旺盛,而大多數負責法律教育的思政課和道德與法治課的老師非法律科班出身。她曾對全市16個區3328名思政老師做了問卷調查,發現這些老師法學類背景的占比僅為6.85%。她希望法治副校長能夠彌補學校這塊短板,更好地為孩子們做好普法教育。
市人大代表何少華也關注到青少年法治教育問題。他建議,兩院可與市教委聯手,多制作一些法治教育題材的動畫片、短視頻等,引導孩子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張敬明代表認為司法公正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內容,兩年來市高院和市檢察院積累了很多有意義的案例成果,是生動的普法材料,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力度,豐富宣傳形式,向全社會傳遞出上海在司法公正方面的積極信息,增強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預期,助力優化營商環境。
王健兒代表則建議兩院主動加強與影視創作人員的對接,提供典型案例,讓影視創作人員從中汲取靈感,制作相關影視作品,讓市民群眾從司法案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增強知法守法意識。
對企業既“嚴管”又“厚愛”
近年來,上海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報告顯示,上海在司法時間、成本等方面均好于經合組織高收入經濟體的平均水平,“司法程序質量指數”更是連續兩年位居全球城市第一。完善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落戶上海,正所謂“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對此,許多企業家代表深有感觸。市人大代表陳猛表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一定要給企業很好的生存空間。”他非常贊同兩院工作報告。報告顯示,上海檢察機關持續做實對各類市場主體的平等保護,首批開展涉案企業合規改革試點,2020年試點以來,對犯罪情節輕微、通過合規考察的40家企業、62人依法不起訴;對合規整改不到位的4家企業依法起訴,真正做到既“厚愛”更“嚴管”。在打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方面,上海法院加強產權司法保護,制定實施為企業家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31條舉措,堅決防止把經濟糾紛認定為刑事犯罪;發布依法保障民營企業健康發展4批40個典型案例等。
陳猛建議法院要彈性開展司法審判,依法審慎實施失信人員出行限制。他坦言創業尤其對于創新型企業存在很大的風險,因此需要有更為寬容的營商環境,讓創新型企業有成長的時間和空間。“一個經濟社會如果只有仿制沒有創新,它也是沒有前途的。”同時,陳猛希望進一步完善企業資產保全相關制度,根據對象資產情況實施訴權保全措施。“不能用5萬元的訴前保全費用就簡單生硬地把另一個企業的500萬資產封掉。”他表示要視情節,合理地進行訴前保全,保障企業的正當經營和發展。
何冬英代表則建議盡快將在浦東完善市場化企業破產制度先行先試過程中形成的經驗做法復制推廣到全市,在案件執行過程中通過大數據賦能加快建立多方協助機制,加強社會資源統籌,實現快速精準執行到位,維護法律權威。
打通企業破產的“最后一公里”
報告顯示,上海法院不斷優化辦理破產程序,設立上海破產法庭和浦東新區法院破產審判庭,辦結破產、清算案件數從2018年161件上升到2022年1288件,盤活650億元的資產,清理了結2.3萬戶債權人逾2500億元債權債務,讓危困企業脫困重生、僵尸企業快速出清。
曹煒代表表示上海司法環境越來越好,尤其是破產審判庭的設立,有力幫助危困企業脫困重生,他建議對無人無資產無業務的僵尸企業設立簡易審判通道,提高快速出清的效率,減少對司法資源的占用。
孫小芳代表也關注企業破產的相關內容,她表示,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不少企業因為經營不善而面臨破產,企業破產案件增多。但孫小芳認為目前在企業退出、市場清算、破產重組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她建議此類案件交給清算管理人后,法院要加強對清算管理人工作時間節點的監督。“現金流是企業的生命,一家企業的破產不單單是這個企業的問題,它關聯的好多家企業都可能對其有債權債務。如果一家企業的破產拖很多年,會導致很多企業都跟著破產,從而影響到整個營商環境。”孫小芳表示,法院和清算管理人之間要進行協調,同時應當出臺一些保護清算管理人報酬方面的政策,讓清算管理人沒有后顧之憂。
加強智慧法院建設
“報告顯示,5年來全市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419.4萬件,審結417.3萬件。我粗略地算了一下,平均每年審結的應該要達到83.46萬件,平均到每天是2280多件,工作量非常大。”市人大代表陳海燕表示,但法院辦理案件的質量績效比較高,一審息訴率達到了93.4%,二審的息訴率達到了98.9%,這充分反映了上海司法審判智慧高效的特點。
陳海燕對于智慧法院建設非常有感觸。她表示,智慧法院建設全面推進了一個全流程網上辦案體系的建設,打造了一個涵蓋訴訟立案、庭審、執法和訴訟服務等30多個節點的網上辦案體系,讓人民群眾能夠切身地感受到指間訴訟、網上解紛的便利,特別是在疫情期間,這一優勢便利得到了凸顯。
同時在依法保障疫情防控方面,法院也及時回應了人民群眾和企業關注的一些熱點難點,及時出臺《關于司法服務保障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了關于涉新冠疫情案件法律適用的一些問題和系列解答,妥善化解了因疫情引發的一些民事糾紛案件,還采取了暫緩強制執行、靈活查封等措施,千方百計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為打贏大上海保衛戰貢獻了力量。
陳海燕建議上海法院進一步加強智慧法院建設,更方便人民群眾辦理涉訴事務,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對司法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徐燕平代表表示5年來兩院堅持黨的領導,在服務保障大局、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治理、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等方面,主動作為有成效,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安定提供了堅強法治保障。他建議在司法實踐中,要在大數據賦能檢察和審判工作方面持續發力,突破公檢法司各部門的數據壁壘,進一步推動數據共享,更加高效利用司法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