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是我當選市人大代表后參加的第一次市人代會。6天緊張有序的會議,讓我與人代會有了零距離接觸,對代表工作有了更真切的認識。
“新”與“老”,當好人大代表
1月10日上午,浦東新區代表團第一組的20多名代表,第一次在駐地會議室召開小組會議,每個人在發言時都作了簡短的自我介紹:“我來自商飛公司” “我在清美工作”……
“大家終于在線下見面了。”一組召集人、上海科技館黨委書記王蓮華代表說。此前,他在線上主持了一場交流會,邀請老代表為新當選的代表講述履職故事。當時,浦東新區金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施政代表的經驗傳授給我留下了勤深入、善思考、講真話的印象,現在見面交流,果然如此。后來才知道,她在上一屆的5年里共提出24件建議、18件議案,是名副其實的積極履職代表。
在我們一組,代表資歷最深的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她做人大代表已經30多年。因為近一兩年患有腿疾,她是坐著輪椅來參會的。每次分組審議,她都早早來到會議室,桌上的審議文件畫滿記號、寫著標注,發言時快人快語、頗有見地。這讓坐在她旁邊的我心生敬佩:“老代表的認真勁頭,比我強多了。”
“向老代表們學習” “我們一起努力”……新代表占比達六成的浦東團一組,在整個會議期間廣泛交流、互學共進,在最后一次小組會議上暢談怎樣當好代表、如何開展小組活動,議出了好點子,展現了精氣神。
“內”與“外”,擔好履職使命
人代會是展示代表履職成果和風采的重要平臺,體現在議案建議里、審議發言中。然而,會場內的真知灼見,功夫卻在會場外。
汪泓代表這次帶來了6件建議:《關于上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能級的建議》《關于完善上海國際高端人才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議》……仔細看下來,每件建議都切中時弊,分量重,思考深。我想,沒有細致調研、充分論證,光靠閉門造車,是斷然寫不出來的。
我的想法,很快得到驗證。在分組審議《上海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草案)》時,汪泓講到了自己是如何多次坐著輪椅參加市人大有關部門組織的立法調研的:“正因為行動不便,我更要參加調研,以一個亟需無障礙友好環境者的視角,去觀察經歷的一切,提出不一樣的意見。”
1月11日下午,市委書記陳吉寧參加浦東新區代表團聯組審議,我們一組的四位代表徐燕、唐煒、李俊蘭、張玉金先后作了發言,提出了不少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當好人大代表,履職總在路上。”他們的發言只有短短幾分鐘,但那些引起領導和代表們共鳴的話語,是經過了沉到一線的走訪、匯聚了市民群眾的期盼,才帶到會場上的。
“情”與“理”,站好人民立場
“目前承擔保障房建設職能的主要是國有企業,從激發市場活力的角度,我們建議鼓勵和支持企業多渠道、多元化籌措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資金,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這件題為《關于制定〈上海市浦東新區促進保障性租賃住房規定〉的議案》,由上海融孚律師事務所黨總支書記、合伙人呂琰代表領銜,一組23位代表聯名提出。
呂琰說:“人大代表要帶著感情到群眾中去,帶著理性發現問題、找到‘痛點’,努力做到事關老百姓的問題‘事事有反饋、件件有回音’。”施政也持有同樣的觀點:做好代表工作,“好觀點不如好方法,好方法不如好立場”。
我們一組的20多人來自社會各界,工作性質各不相同,年齡經歷也相差迥異,但幾天接觸下來,我感到“人大代表”這四個字,是大家最為珍惜、最感自豪的身份。大家表示,人大代表從群眾中來,必須到群眾中去。只有體現黨的主張、站穩人民立場、反映群眾心聲,才能真正履職盡責。
每位代表用實際行動書寫好自己的履職故事,共同譜寫的,必定是磅礴有力、精彩動人的人大故事,是當好中國式現代化開路先鋒的上海故事。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黨委書記、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