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研究針對冀北山地特殊地理位置和氣候的特點,采用豐產栽培技術和常規管理對塞外紅蘋果的豐產性、抗寒性表現、光合特性及果實主要性狀進行了觀察研究。結果表明:采用豐產栽培技術管理的塞外紅蘋果豐產性大大提高、連續結果能力強;增強了抗寒性、適應性更廣;光合作用各項指標有較大改變、光合產物積累量較多;果形端正,果形指數1.3,平均單果質量67.76€E韌,高于對照17.7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73%,高于對照10.21%,口感明顯優于對照;果實著色面積明顯高于對照。
關鍵詞:冀北山地;塞外紅蘋果;豐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61.1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19440/j.cnki.1006-9402.2023.01.002
塞外紅蘋果是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經國家林業局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認定為林木良種的蘋果新品種。2013年3月平泉市尚澤果業有限公司從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引種試栽,經過5年的引種觀察,該品種在承德片區表現外觀美,風味兒濃,果色艷,品質優,抗逆性強等諸多優良性狀。2018年4月,河北省抗寒蘋果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會同河北省抗寒蘋果產業創新驛站,對塞外紅蘋果豐產栽培技術進行了研究,經過幾年的試驗觀察,該品種表現出產量高、連續結果能力強,易著色,適應性強,優良性狀穩定等特點,適宜在冀北山區推廣栽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設在承德市小寺溝鎮。承德市地處河北省東北部,東與遼寧接壤,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位于北緯40€?2′~42€?7′之間,是一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典型山區類型。為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9.1 ℃,無霜期105~145 d,屬于蘋果栽培的低溫寒冷區,年日照時數2 700~2 900 h,≥10 ℃有效積溫為3 300 ℃。年降水量402.3~882.6 mm,且降雨集中在7-8月,春季干旱少雨。地貌為冀北丘陵山區類型,山區性強,具有氣候溫和、雨熱同期,光溫互補的特點,晝夜溫差大,有益于果實糖轉化和積累。產區土壤為砂質土壤,土層深厚,土壤pH值6.5~7.5,排水良好。土壤質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中二級標準要求,水源質量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土壤質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中二級標準要求,產地環境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NY/T391-2013)的相關要求,土壤肥力總體評價為二級。該區域蘋果病蟲害相對較少。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設計 基砧選擇山定子,中間砧為GM256 的6年生塞外紅蘋果幼園,株行距1.5 mx4.0 m,采用豐產栽培技術。采用單行小區,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每個小區調查樹勢、產量及成熟期采果樣,樹冠外圍中部隨機采果,隨機選5株樹,每株樹選10個果實。光合特性指標利用LI-6400(LI-COR,Lincoln,NE,USA)便攜式光合測定系統,采用開放式氣路,設定參數:大氣CO2含量400 L/L,光強1 000 mol/m2/s,葉室溫度25 ℃,測定蘋果葉片的光合指標。在典型晴天9:00-11:00,選樹冠外圍南部長勢良好的長枝中部10片葉,監測葉片的凈光合速率(Pn)、蒸騰速率(Tr)、氣孔導度(Gs)及胞間二氧化碳濃度(Ci)等參數,每片葉重復測定3次,取其平均值。2018-2021年連續4年調查參試植株和對照植株的主要經濟性狀指標,并對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對照為同齡塞外紅蘋果幼樹,常規管理。
1.2.2 豐產栽培技術
1.2.2.1 高標準大苗建園技術 培育矮化中間砧帶分枝3年生大苗,采取寬行矮化密植栽培,高標準整地一次性施足有機肥,帶坨大苗移植,栽植前4年不再施有機肥,生長期間適量追肥。從栽植第5年生開始,每年每667 m2施有機肥3 000~4 000 kg,追施尿素30~40 kg,磷鉀肥各20~30 kg。
1.2.2.2 促枝成花技術 幼樹采用促進蘋果新梢成花技術,包括早期新梢基部開張角度85~95€埃恢釁諦律蟻榷死劍漚嵌?5~105€埃彌參鍔さ鶻詡僚綺夾律遙緩篤諦律蟻呂漚嵌卻笥?20€埃偈剮律彝V股?個步驟。對1、2年生枝條萌芽前采取刻芽、環刻、開角等促發分枝,及時控制生長,當年形成花芽。幼旺樹6月下旬采用鋒利快刀對主干環割第1道,間隔7~10 d,再環割第2道,形成雙道主干環割。
1.2.2.3 間隔疏果技術 塞外紅蘋果容易形成串花枝,疏花疏果時可采用隔一去一的間隔疏果方法。枝條背上一般不留果,背下側及背斜側采用隔1個花序疏去1個花序的隔一去一法,留下來的花序定果時留2個發育良好的幼果,其余疏掉,保留果柄,達到以花換花的目地。每個枝條保留10~15個果實,細弱枝留6~8個果實,667 m2留果量控制在40 000~60 000個。
1.2.2.4 行間生草技術 采用自然生草+人工生草。人工生草選擇高羊茅、黑麥、二月蘭、豆類等。生草后定期刈割,留草高度為 8~10 cm,用割草機刈割,割下來的草鋪于樹盤內,每年可收割3~5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豐產性 由表1可以看出,試驗處理的塞外紅蘋果樹勢強健,樹形較開張,8年生平均樹高401.46 cm以上,8年生平均667 m2枝量8.82萬個,比對照增加11.46%。采用豐產栽培技術的塞外紅蘋果4年平均667 m2產量為2 512.09 kg,比對照增產53.93%。同時還可以看出,采用豐產栽培技術的樹體大小年結果現象不明顯,而對照樹體有大小年結果現象。
2.2 果實主要性狀 2021年9月,對塞外紅蘋果進行果實品質測定。由表2可以看出,采用豐產栽培技術的塞外紅蘋果果形端正,果實形狀為長圓錐形,果形指數1.3,最大單果質量88.31 g;平均單果質量67.76 g,高于對照17.7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73%,高于對照10.21%,口感明顯優于對照;果實著色面積明顯高于對照。
2.3 光合特性 2020年8月,對塞外紅蘋果的光合作用進行測定。由表3得知,采用豐產栽培技術的塞外紅蘋果的葉片凈光合速率比對照高24.08%;胞間CO2濃度比對照低31.44%;葉片氣孔導度比對照低18.18%;葉片厚度高于對照13.29%;葉片葉綠素含量比對照低6.62%;蒸騰速率比對照低25.00%;葉片氣孔導度與對照差異不大,但試驗處理的塞外紅蘋果葉片的胞間CO2濃度明顯低于對照,證明采用豐產栽培技術的塞外紅蘋果葉片參與光合作用反應掉的CO2較多,因此,采用豐產栽培技術的塞外紅蘋果葉片的凈光合速率較大,其光合產物的積累量也較多。
2.4 抗寒性表現 2019年5月,對塞外紅蘋果頂芽抗寒性進行了調查。由表4得知,試驗處理的塞外紅蘋果幼樹外圍1年生長枝頂芽受凍枯死率比對照低31.09%;果枝頂花芽僵芽率比對照低23.71%。試驗結果表明,采用豐產栽培技術使塞外紅蘋果抗寒性增強,適應性更廣。
3 結論與討論
采用豐產栽培技術管理的塞外紅蘋果豐產性大大提高、連續結果能力強;增強了抗寒性、適應性更廣;光合作用各項指標有較大改變、光合產物積累量較多;果形端正,果形指數1.3,平均單果質量67.76 g,高于對照17.7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73%,高于對照10.21%,口感明顯優于對照;果實著色面積明顯高于對照。
通過連續幾年的試驗觀察,塞外紅蘋果連續豐產性強,具有適應性廣、抗寒性強、耐貧瘠等特性,適宜在河北北部承德、唐山、張家口、秦皇島等地推廣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