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細菌性穿孔病為害葉片,減少葉片營養的積累,嚴重時會引起大量落葉,削弱樹勢;為害果實,可嚴重影響桃的商品性;為害新梢,影響花芽分化,造成來年減產。
1 病原特征
油菜黃單胞菌李致病型(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 (Smith) Dye.),屬黃單胞桿菌屬。菌體為桿狀,較短,革蘭氏陰性菌,病菌適宜溫度24~28 ℃,致死溫度51 ℃。病菌在干燥條件下可存活10~13 d。在枝條潰瘍組織內可存活1年以上。
2 危害癥狀識別
侵染葉片初期對光葉背可見水漬狀圓形小斑點,病斑很快擴大,直徑約2 mm,周圍水漬狀黃綠色暈環,邊緣有裂紋,最后脫落穿孔,病斑略呈圓形,大小不一,有時幾個病斑相連形成大孔洞。果實初期為褐色水漬狀小圓斑,病部逐漸變褐色或暗紫,稍凹陷,濕度大時常產生黃色粘液,后期病斑周緣發生龜裂,多在果實頂部。枝梢病斑有兩種,一為春季潰瘍斑,病斑褐色小皰疹狀,直徑為2 mm,后擴展為1~10 cm。在桃樹開花前后,病斑表皮破裂,病菌溢出傳播。二為夏季潰瘍斑,夏季潰瘍斑多于夏末發生,在當年生的嫩枝上最初形成水漬狀暗紫斑點,后病斑為中央稍凹陷的褐色或紫褐色潰瘍斑,形狀變圓形或橢圓形,最后皮層縱裂后發生潰瘍,病斑多時亦可使枝條枯死。
3 越冬場所及傳播途徑
病菌的越冬場所主要在病梢、枝條組織內越冬。該細菌侵染途徑廣,主要借風力、雨露和昆蟲傳播,通過氣孔、皮孔、傷口等處侵入。感染后傳播速度快,蟲害嚴重時可加重發病。
4 發病規律
一般情況,溫度適宜,雨水頻繁或多霧、重霧天氣最利于病菌的繁殖和浸染,發病較重;大暴雨天氣不利于發病(病菌被暴雨沖刷至地面)。一般氣溫在19~28 ℃,相對濕度在70%~90%利于發病。病菌潛育期為:氣溫在25~26 ℃時4~5 d,20 ℃時9 d,19 ℃時16 d。桃園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相反發病輕。樹體養分充足,樹勢強壯,發病輕且發病較晚。早熟品種發病輕,晚熟品種發病重。
5 防治方法
5.1 農業防治 1)合理施肥,科學修剪,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性,感染細菌性穿孔病的嚴重程度和病菌潛伏期,關鍵取決于桃樹自身的抗性。根據樹體各生長階段對氮、磷、鉀的需求量,施入足量肥料,增施農家肥和生物有機肥,使營養達到平衡。根據果園土壤營養狀況和樹體長勢,合理留果,過量掛果造成樹勢衰弱。合理修剪,增加內膛疏枝量,使桃園通風透光,樹勢健壯,提高樹體的抗病能力。2) 清除越冬菌源,在10-11月桃樹休眠期,也正是病原在被害枝條上開始越冬,結合冬季清園修剪,徹底剪除枯枝病梢,清除病葉、病果、病枝,集中燒毀或深埋。3)開挖排水溝,在雨澇天氣避免積水。排水、通風不好的果園受到該病菌危害更大,氣溫越高病菌的潛伏期越短,所以一定要在初春改善排水條件,適當修剪以提高植株的通風性,降低果園濕度。4)選擇抗病品種。可選迎霜紅、寒露蜜、大久保等抗病性高的品種。避免與其他核果和果樹類混栽。
5.2 化學防治 1)發芽前用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1∶1∶100波爾多液進行噴施,鏟除殺滅越冬菌源。2)發芽后噴硫酸鏈霉素4 000倍液加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亦可噴灑10∶1∶500的機油乳劑、代森錳鋅和水的混合液,隔10~15 d噴1次,連噴2~3次,可防本病并兼治介殼蟲和蚜蟲。3)生長季用靚果安400倍液進行定期噴施,同時用大蒜油、鏈霉素進行噴霧,尤其是在新葉長出后要及時噴藥,雨季要頻繁噴藥。4)病害發生后每7 d噴灑1次殺蟲藥劑,靚果安300倍液,加鏈霉素等抗生素以及苯醚甲環唑等殺菌劑的復配液,噴施2次,再用靚果安400倍溶液灌根2次。
收稿日期:2021-12-29
作者郵箱:9649577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