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是為官的骨,家風是品德的根。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里寫道:“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在家風建設中,加強自身品德修養,自覺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才能為家人乃至身邊群眾做出榜樣、當好表率,以家風推動黨風政風、社風民風持續向好向善。
保持敬畏,加強思想自覺
《世說新語》有言:“百行以德為首。”古今智者在用人上主張“才德兼備,方可任用”,并且強調“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德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沒有德行,做不成事,亦做不成人,更別說做官。
《周易·系辭下》記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如果自身的德行無法與所處的地位及財富相匹配,就容易招致災難,縱觀古今,很少有人能夠幸免。
從近年來查處的腐敗案例來看,家風敗壞往往是領導干部走向嚴重違紀違法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地方,“裙帶腐敗”“衙內腐敗”問題尤為突出,縱容、支持親屬或特定關系人插手工程項目、大肆攫取錢財,公權力成為極少數領導干部手中的“重籌碼”,“全家福”變成“全家腐”,最終“全家覆”。這些落馬領導干部因為思想道德淪喪、理想信念缺失,不僅自己身陷囹圄,也讓整個家庭走向衰敗。
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們對家風建設不以為意、缺乏敬畏之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健康的家庭生活,可以滋養身心,激勵領導干部專心致志工作。反過來,領導干部的思想品德和一言一行,又直接影響著家庭其他成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自己的家風家貌。
黨員領導干部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提高家風建設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把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作為砥礪品德的“磨刀石”、抵御貪腐的“防火墻”,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講修養、講道德、講誠信、講廉恥,做到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以身作則,樹立道德榜樣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們著眼于以優良黨風帶動民風社風,發揮優秀黨員、干部、道德模范的作用,把家風建設作為領導干部作風建設重要內容,弘揚真善美、抑制假惡丑,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推動社會風氣明顯好轉。”“領導干部要努力成為全社會的道德楷模,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帶頭注重家庭、家教、家風,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以實際行動帶動全社會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從小的方面來說,領導干部作為家庭教育的核心力量,對配偶、子女具有極強的表率作用。而家人的行為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干部的行為。如果作為領導干部,公私不分、價值觀扭曲,無論是“升官發財”還是“封妻蔭子”,都會造成整個家庭的家風不正,部分干部的“夫妻店”便是反面典型。因此,領導干部在家中要認真履行好家長職責,以身作則,帶頭過節儉清簡生活,涵養清明家庭文化,培育清廉家風,以春風化雨般的言行,孜孜不倦教育好子女,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做個好家長。
往大的方向來說,“黨員干部的道德操守直接影響著全社會道德風尚”,在群眾眼中,領導干部的家庭與干部個人是作為一個整體的,領導干部家風好壞、其配偶子女在社會上的言行舉止等,直接決定著干部和干部隊伍在群眾心中的形象。領導干部要重視家庭的建設和管理,用良好的家規家訓來影響家人,樹立“以德立家、以德治家、以儉持家、以廉保家”的良好家風,讓家庭文明為社會正風正氣。
黨員干部必須牢記底線與原則,防止“枕邊風”成為腐敗導火索,防止子女打著自己旗號非法牟利,防止身邊人把自己“拉下水”,既守好家庭廉潔堤防,又做好廉潔表率。
弘揚美德,傳承優秀家風
高尚的官德決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離不開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家庭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古代家風家訓歷來強調加強道德修養、尊尚禮義廉恥,教育子孫后代要重視孝父母、和兄弟、訓子弟、勉讀書、崇勤儉等常行之德。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還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教育作為“平治天下”的前提,不少古代優秀家風家訓中,對為官之德有深刻感悟。
譬如司馬光在《與侄書》中就告誡為官要善待百姓:“倍須謙恭退讓,不得恃賴我聲勢,作不公不法,攪擾官司,侵陵小民,使為鄉人此厭苦。”陸游也要求子孫為官要體恤百姓:“判司比唐時,尤幸免笞棰;庭參亦何辱,負職乃可恥。”安徽合肥包公祠享堂的東邊有一塊刻有《包拯家訓》的石碑,告誡后人:“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這些家訓,都深深體現了古代優秀家訓家風中以民為本的人文關懷和廉潔思想。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的《誡子書》流傳至今,以其去奢華、存淡泊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成為許多人的座右銘。北宋開國功臣趙普告誡子孫淡泊名利:“吾本書生,偶逢昌運,受寵逾分。固當以身許國,私家之事,吾無預焉。”范仲淹教育子孫為官要清新淡泊,清清白白地立于人前。他在《告諸子及弟侄》中說:“莫縱鄉親來部下興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營私利,當看老叔自來如何,還曾營私否?”時隔千百年,這些家訓所蘊含的淡泊名利的政治修養,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仍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
古人對子孫交友也提出了原則和標準。朱熹對其長子講:“交友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并為此提出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認為應該與那些品行高尚、敦厚忠信的益友交往,而不能與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交往。
這些古代優秀家風家訓中的官德教育,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可以為今天領導干部加強道德修養提供借鑒。領導干部進行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應該從古代優秀家風中汲取精神力量,學會“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自我批評、自我修養方法,鍛煉情操和品德,端正從政理念、為官之道,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堅持以德用權、秉公用權、謹慎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