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5月20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發表講話指出:“我們隊伍里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什么是本領恐慌?他形象地比喻說:“好像一個鋪子,本來東西不多,一賣就完,空空如也,再開下去就不成了,再開就一定要進貨。”
“進貨”這個比喻非常貼切。貨進得多,底氣才足,信心才滿,才會在未來的變革中應對自如。若腦子里的東西儲備不足、存量有限,這就如同打仗,武器糧草供應不上,想要打贏就難。
為什么要時常“進貨”?“進貨”就是學習、長見識,這是每個干部做好工作開創事業成就人生的基本功。古人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一個干部如果整天只是忙忙碌碌、機械性地做事,就容易陷入事務主義與盲動主義。“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學習不夠、能力不足,就會少知而迷、無知而亂,擁有再大的雄心也是枉然。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你如果不學習《詩經》,就不能提高與人交流和表達的能力。你被排除在人際交往的圈子之外了,你還能有什么作為?北宋黃庭堅也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沒有人愿意與這樣的人交往。其實讀書是長智增識的一種手段,知識不更新,你就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
但進什么“貨”,如何“進貨”,這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與需要講究的技術。
要多進些“新貨”。所謂“新貨”,從大的方面來說,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我們要時刻關注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心懷國之大者,從而緊跟中央步伐。同時,要學習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新政策新方針,掌握本地區本部門的新情況,了解民生問題的新動態,等等。這些都要時常學習、重點掌握。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還說過這樣的話:“一天不讀報是缺點,三天不讀報是錯誤。”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要多進些適銷對路的“貨”。商家都清楚市場需要什么,就進什么貨,這樣顧客滿意,自己也能賺到更多的錢。如果一味翻老皇歷,說的是過時話,用的是老把式,這是做不好工作的。現在有個別干部給自己大腦進的“貨”,與自己的工作內容嚴重不符,一些人遠離主流媒體,天天瀏覽花邊新聞、關注小道消息和八卦消息,對黨的政策和部署并未放在心上,學習起來也就是鋪鋪報紙、做做樣子,根本沒有當回事,更談不上入腦入心了。更有甚者,政治理論、哲學、文學等方面的書不看,專好看厚黑學、公關學、風水等方面的書,這些與促進工作無補。這樣做,腦子不是“進貨”,而是“進水”。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職責使命,領導干部必須全面增強各方面本領,努力成為本職工作的行家里手。
“進貨”不誤“銷貨”。“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堅持在干中學、學中干是領導干部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但也有個別地方為學習而學習,大搞處處留痕,看起來轟轟烈烈,實則收效甚微;還有一些人,天天將學習掛在嘴邊,或者天天忙于學習,結果辦公室不見人,群眾辦事找不著北,這都是借學習之名耽誤工作的現象,都是背離了學習的初衷。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要通過實踐檢驗學習成效,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規律性認識,學用結合,才是正道。
干事創業,既要政治過硬,又要本領高強。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各級領導干部都要進好貨,進新貨,做到貨真價實,才能切實以自己所學助推工作服務民生。所以,今天你“進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