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廉政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政者,正也。”“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一個清正廉潔的社會,其時必盛;一個腐敗的社會,其時必衰。一個清廉之人,芳名永存;一個貪腐之人,遺臭萬年。
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從偉人毛澤東起,直至而今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懲治貪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倡廉建設(sh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政清廉是中國共產(chǎn)黨對每一個黨員領(lǐng)導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嚴峻考驗。“廉”則興,“貪”則腐。
廉,靠的就是堅守。
要堅守人格。《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張伯行任督撫時,為拒絕收禮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并將其張貼于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其中有一段:“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一絲一粒”“一厘一毫”“一分一文”,都是十分微小之物,但張伯行卻把這些微小之物和人的“名節(jié)”“人格”緊密相連。可見張伯行十分重視個人的操守和品德修養(yǎng)。后人稱其為“江南第一清官”。“終身之名節(jié),千秋之芳穢,只系于一念之消長,一息之依違。”“錢多終非福,人格足矜持。”對于我們今天黨的領(lǐng)導干部來說,更應(yīng)該把個人的清廉的人格放在首要位置。
要堅守慎獨。《禮記·中庸》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人所“不睹”“不聞”的獨處環(huán)境中更要慎之又慎。東漢楊震調(diào)任東萊太守路經(jīng)昌邑時,昌邑令王密為答謝楊震知遇推薦之恩,深夜以十斤黃金相送。楊震不受,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為無知?”楊震不受黃金、堅守慎獨的事兒成為美談,后人稱之為“楊四知”。無疑,慎獨是對一個人的重要考驗,也是衡量一個人的人品和人格的重要標尺。
要堅守意志。《菜根譚》曰:“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路。”這話是說,意志是心力的重要體現(xiàn),假如防守的意志不堅定,就會走向邪路。從一些腐敗案例看,有一些貪腐分子原本并不壞,可是他們經(jīng)不住一次又一次糖衣炮彈的襲擊,被錢財所惑,最終走向一條難以回頭的邪路。“寶珠玉者,殃必及身。”意志堅守不住,就像堤壩被波濤洶涌的洪水沖垮了,洪水泛濫成災(zāi)。在形形色色的各種誘惑面前,有著堅定的意志拒腐蝕永不沾,必然是一個攻不垮、打不爛的鋼鑄之人。
“名節(jié)”“人格”是做人的底線,一個對此不以為意的人,談不上什么堅守慎獨、堅守意志,他們在形形色色的誘惑面前早就會敗下陣來,當上可恥的叛徒;而一個人的人格、名節(jié),又彰顯在堅守慎獨和堅守意志的支點上。失去了堅守慎獨和堅守意志的強力支撐,談什么人格、名節(jié),只是掩人耳目,無異于緣木求魚,紙上談兵。
廉,靠的是全方位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