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說過這樣一段富有哲理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段名言提醒人們,如果為子孫后代長遠考慮,就不要給子女過多溺愛;只把追求積累很多財產留給子女作為目標,這樣做是不明智的選擇。
給子孫留下很多錢財,當然也是父母疼愛子女的表現,但如果只留錢財卻不注重培養子孫的能力操守,那就有可能得到與父母期望相反的結果。歷史上有很多聰明智慧的人都看清了這個道理。如孫叔敖之子請封寢丘之地的故事,就反映了孫叔敖對待這個問題的遠見和睿智。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他以賢能聞名于世,清廉自守、執法嚴明、公正無私,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他為“循吏”第一。孫叔敖擔任令尹期間,楚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得到極大發展,在他的輔佐下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因操勞過度,孫叔敖身患重疾,年齡不大就去世了。彌留之際,他再三叮囑兒子孫安:“楚王為嘉獎我的功勞,曾多次要給我封地,我都拒絕了。我死后,楚王如果要封你官,你要堅決推辭,以你的能力承擔不起安邦治國的重任。如果楚王非要給你封地,你就請封寢丘之地,其他的肥沃土地堅決不能要。”寢丘是一處楚越交界的貧瘠山地,無人問津。果不其然,楚莊王堅持要賜給孫安封地,孫安按照父親的遺言行事,先是執意推辭,后不得已請封寢丘之地,楚王同意了他的請求。就是這份請求后來保全了孫家后世的平安。多年之后,其他人受封賜的土地都沒保住:不是被新的權臣霸占,便是被后來的楚王收回,有的還成了兩國交兵的戰場。只有寢丘之地安然無恙,孫叔敖的后人便能一直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此外,魏晉時期許狂后人在苦地安生的故事,也印證了這個道理。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東吳,一統天下,開始大賞功臣。許狂在滅吳之戰中立下大功,且身負重傷。司馬炎帶眾人前去探望,并許諾京城洛陽周邊的肥沃土地任其挑選。聞聽晉武帝此言,身邊的文臣武將都羨慕不已。然而,令人詫異的是,許狂竟然請賜涼州之地,以供養老。西晉時期的涼州荒涼貧瘠,是苦寒之地。晉武帝很是納悶,問他為何,許狂說,自己的子孫沒有多少學識和能耐,去荒涼之地正好,請求陛下恩準。過了不久,許狂就帶著全家老小去了涼州,過起了農耕生活。
而后,晉武帝司馬炎駕崩,兒子司馬衷繼位,史稱晉惠帝。晉惠帝生性愚鈍,無視民間饑寒。皇后賈南風把持朝政,恣意妄為,朝堂上下烏煙瘴氣;天災人禍接連不斷,民不聊生。10多年之后的公元291年,爆發了八王之亂,前后持續16年,皇室子孫幾乎被殺光,當初選擇京城周圍封地的功臣也都遭到叛軍輪番洗劫,大多性命不保,境況慘不忍睹,少數幸存者也都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涼州由于偏遠苦寒,遠離了這場戰亂,許狂后人得以在涼州過著平靜的生活,而許狂已故去多年。此時,人們才悟到了許狂的智慧。
創業難,守業更難。沒有德才做底子,再大的家業也庇護不了子孫平安。孫叔敖和許狂就是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的人。世上沒有人能夠為孩子一輩子遮風擋雨。過度優越的物質條件,極易讓孩子產生惰性和奢侈的習氣,難以激發自身奮斗的熱情和動力。
給子孫留什么?非留錢財與溺愛,當留家風與精神。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就是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會生存、在奮斗中戰勝苦難,獲得未來幸福生活的資本和底氣,能夠自如駕馭跌宕起伏的人生。
良好的家風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課,是根植人心的信仰,是家族興旺發達的基因,是家族傳承最珍貴的不動產。讀書明理,勤儉持家,方能過上平平安安、穩穩當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