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防潮閘矗立在天津市原塘沽區(今屬濱海新區)海河干流的入海口,像一位沉默的衛士,守護著天津的安寧與發展。天津為什么要建防潮閘,它的建造過程中又經歷了哪些困難呢?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為什么要建防潮閘
這要從海河干流的形成說起。如今的海河干流能形成主要有自然和人工兩個方面的原因。
先說自然方面。人們對海河干流的描述,有個說法叫作“九河下梢”,指的是海河干流是由多條河流匯集而成的。海河干流上游連接著子牙河、北運河等河流,這些河流的上游又有很多支流。海河干流與這些河流及支流組成了一把巨扇,而海河干流就是巨扇的扇柄。
之所以能形成如此格局,全因為整個海河流域的地勢為西高東低。水往低處流,故而匯聚到天津平原奔流入海。
天津的海岸線原來并不是現在的樣子。事實上,人們在天津界內的很多地方都發現了貝殼遺跡,說明這里早年間其實是古渤海的一部分。利用碳14測定技術,人們發現,天津地區的海岸線一直在向東退,如今的海岸線是在明清以前逐漸形成的。
再說人工。我國古人在天津及附近地區所進行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影響了海河干流乃至海河水系的形成。
公元204年,曹操為了征討袁紹,開鑿了白溝渠以確保糧運暢通。自公元206年開始,這里又開鑿了平虜渠、泉州渠,以及新河。這些河渠的溝通促成海河水系初次形成,后因為水系并不穩定,逐漸又呈現解體狀態。到了隋代,隨著隋煬帝開通永濟渠與南運河,海河水系再次形成,并維持到了北宋年間。如今的海河水系則基本是在清代逐漸形成的。
河道交錯的水系給海河流域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帶給人們無數煩惱。海河各支流由山地流向平原的過程中,由于坡度驟減,水流變慢,致使裹挾的泥沙不斷沉積,抬高了河床水位,人們只能靠修筑大堤擋水。每遇洪水,這里就極易決口泛濫,加之疏導困難,成為洪、澇、堿多發地區。
作為一條入海的通道,海河也受到了渤海的眷顧和磨難。
海河下游河段原是一條受渤海灣潮汐影響的河道,每天漲落潮兩次。海水漲潮時如遇上游來水不足,海水就會倒灌入河,造成河水“咸淡不分”。自20世紀50年代,隨著上游興修水庫蓄水、農田灌溉以及城市用水量增加,進入海河的淡水逐年減少,河水咸化加劇。
新中國成立之后,全面治理海河水患提上了日程。要使海河免受洪澇和潮水的沖擊,就需要建造一座防潮閘。
防潮閘建造過程
1958年,天津市決定建造防潮閘及配套工程。總體的思路是,先在旱地建好閘體,挖引河將海河引導至防潮閘入海;建一座堤壩將原入海口封住。為了保障漁船能出入渤海,計劃再建一座漁船閘,閘下河道作為船港供漁船使用。
這項工程由天津海河改造委員會建閘工程指揮部負責。施工過程中,使用鋼筋混凝土23660立方米,石方及柴石枕15萬立方米,挖、填土方更是高達420萬立方米。
天津市委動員了各個方面的力量。來自各行各業的義務勞動者,志愿投入到修閘的工作中去,包括小學生都在學校的組織下,為施工現場送湯送水,盡自己的一分力。據統計,當時在施工現場的勞動者平均每日25300人,最高的一日達到5萬人。其中,筑壩斷流時需要投放柴石枕,這項工作非常辛苦,由解放軍戰士負責。有的戰士在投放時不慎落水,被救上來后連衣服都顧不上換就繼續投入到工作之中。
1958年11月14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朱德親臨工地視察,并題詞“努力躍進,提前完成海河建閘工程”。
12月28日,工程竣工。在通水典禮上,時任中共天津市委第一書記的萬曉塘剪彩。所有工程預算為1771.5萬元,實際支出為1566.2萬元。
屹立海河60載
建成的海河防潮閘長188米、寬64米、高18.5米,設9個閘墩、8個閘孔、16扇閘門。閘的兩端有控制樓,閘東樓墻上鑲嵌著朱德親筆題寫的閘名——“海河防潮閘”。整體設計風格參考了我國古典建筑,古樸大方。
海河防潮閘的建成實現了“咸淡分家,保水泄洪”的作用。建成的60多年里,它陪伴著天津走過無數風風雨雨,守護著天津的安定與繁榮。它不僅僅是一座閘,更成為天津人的一種精神象征。2021年,海河防潮閘入選天津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
當然,在使用了60多年后,海河防潮閘已經亟待重建。考慮到它巨大的文化價值,重建工程要求新防潮閘要與原來的外觀一致,部分上層的建筑材料是直接從老閘中取下來的。如今重建工程還在進行中,讓我們期待海河防潮閘早一天迎來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