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唐代詩人王之渙在詩中寫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人類為了擴大自己的視野,不僅僅是“更上一層樓”,而是從地球升入太空,以便更好地認識自身的生存環境以及茫茫宇宙中隱藏的奧秘。在這個探索歷程中,不僅僅只有人類離開了地球,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動物,它們默默地為太空探索事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果蠅:第一神航天動物
果蠅是一種隨處可見的昆蟲,因喜歡舔食水果而得名。它們看起來并不起眼,卻是科學家眼中很好的實驗對象。在太空科學中,果蠅的應用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40年代。
1947年2月20日,果蠅搭乘美國人繳獲的德國V-2火箭升入太空,并成功地活著返回了地球。
在這次太空任務中,科學家希望研究果蠅在失重環境下的繁殖和變異。自此,果蠅進入了太空探索領域。數十年間,科學家不斷進行實驗和觀察,逐漸發現果蠅在失重環境下的生理和行為特征。
果蠅對自然的適應性讓人驚嘆,它們在太空中也表現得游刃有余。果蠅用于太空研究的最大優勢,是它們不會占用過多本來就狹小的飛船空間。它們小巧的身軀還為科學家提供了更為靈活的實驗設計和更多的重復測試機會,是真正天賜的合作伙伴。目前,許多航天實驗室與研究團隊都在使用果蠅作為實驗動物,研究動物對宇宙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反應。
猴子:太空之旅一波三折
1948年6月11日,美國空軍試圖將名為阿爾伯特一世的猴子送入太空。然而,悲劇發生了!阿爾伯特一世在到達太空之前,就不幸因氧氣不足而窒息身亡。
1949年6月14日,阿爾伯特二世隨火箭發射升空,這次它成功了,成為歷史上第一只進入太空的猴子。
阿爾伯特二世的命運同樣難言完美。在返回過程中,由于太空艙的降落傘出現故障未能打開,它也為航天事業犧牲了自己。此后,阿爾伯特家族接連遭遇不幸,阿爾伯特三世、四世、五世和六世都未能幸免于難。
真正率先進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地球的猴子有兩只,其中一只是松鼠猴貝克。
松鼠猴通常被當作寵物喂養,因為它們體格嬌小,外形也可愛。貝克原來就是寵物猴,體重僅310克,后被挑中接受了嚴格的訓練,成為預備太空猴。
1959年5月28日,貝克和搭檔阿貝爾(恒河猴)一起乘坐火箭升空。在太空飛行過程中,貝克和阿貝爾被安置在暖水瓶一樣的小救生艙里,承受著38倍地球重力的加速度,飛行總距離超過2700千米,高度達到580千米,但它們并沒有明顯的反應,最終順利返回地球,歷時16分鐘。阿貝爾在回到地面的4天后不幸離世,而貝克安然無恙。
貝克被安排回歸正常生活,并且生下后代,在27歲時自然死亡,時間是1984年。一般來說,松鼠猴平均年齡是10?12歲,貝克顯然是一只超級長壽的猴子。它被安葬在美國太空與火箭中心,受到前所未有的禮遇。正是因為有了它們的奉獻,人類探索太空又進了一步。
黑猩猩:出色完成太空任務
在猴子的航天之旅獲得成功之后,科學家將目光投向和人類更加接近的黑猩猩。
1961年1月31日,黑猩猩哈姆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它穿過了地球的大氣層,進入茫茫太空。
哈姆是不折不扣的動物航天英雄,它于1959年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選中,參與了兩年的艱苦訓練。
那一次,哈姆成功地在太空中執行了一系列任務,包括在控制艙內操作開關和杠桿、控制飛行方向和速度等。它的任務雖然只持續了16分鐘,卻為人類太空飛行鋪平了道路,成為重要的里程碑。
黑猩猩埃諾斯也是一只勇敢無畏的太空探險動物。
1961年11月29日,埃諾斯被送上太空。它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任務,包括在控制艙內操縱杠桿和按鈕,控制火箭的方向和速度,并且成功抵抗了太空環境對身體造成的壓力和重力變化。
埃諾斯的航天任務雖然僅持續了15分鐘,卻進一步為人類的太空探索之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狗:悲壯的太空旅行
1957年11月3日,蘇聯的小狗萊卡成為世界上第一只進入太空的狗。
萊卡原是一只默默無聞的流浪狗,因為被航天專家選中而改變了命運。
科學家在萊卡的身體表面和皮下安裝了感應器,以監測它的呼吸和心跳。當萊卡進入太空時,這些監測數據會自動傳回地面。
按照計劃,萊卡要完成為期7天的太空飛行任務,然而醫學傳感器傳回地面的數據顯示,僅在進入太空幾個小時后,它就因驚嚇和高溫而喪命。雖然萊卡在太空中只生存了幾個小時,但它短暫的太空旅程證明了哺乳動物可以承受火箭發射后的嚴酷環境。
1957年,蘇聯為萊卡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后來,萊卡成了香煙的商標,還在莫斯科擁有一座紀念碑。
1997年,為了紀念萊卡犧牲40年,俄羅斯在莫斯科郊外的航天與太空醫學研究所建立了一個紀念館。當年,萊卡和其他9只狗在這里接受了訓練。
萊卡的太空之旅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偉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它是世界上第一只真正進入地球軌道的動物。從此,狗狗成為太空探索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螞蟻:探索失重環境
2014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開展了名為“螞蟻行星計劃”的太空探索。研究人員將800只螞蟻送上國際空間站,讓它們在失重環境下生活了一段時間。
通過觀察螞蟻的行為和生長情況,科學家得出了一些關于失重環境下生物體行為和適應性的有用信息。
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美國科學家希望模仿螞蟻研制仿生機器人,為人類建造自動化的太空基地。他們計劃在未來數十年內建造數百個太空基地,以滿足人類在太空中生存和工作的需要。這些基地將由自主機器人建造、維護和運營,以降低人類在太空中的風險和成本。
銘記航天動物英雄
如今,人類已經在太空中建立了許多空間站和探測器,這些成就都離不開動物的貢獻。除了上述動物,貓、老鼠、魚和蟑螂等動物也是太空探索中的“非人類工程師”。那些看似普通的航天動物,卻在航天史上留下了不平凡的篇章,人們應當銘記這些航天動物英雄。
我國也非常重視動物探索太空的研究。
1964年7月19日,研究人員在安徽廣德縣發射了中國第一枚生物探空火箭,成功搭載果蠅和大鼠、小鼠等生物,邁出了我國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的第一步。
正如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詞:“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航天動物英雄們也是在太空之旅中艱難前進的“行人”,它們用自己的方式為太空探索獻上了精力和智慧,甚至是寶貴的生命。這些動物的存在和努力,為人類探索太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