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進入太空的方便食品是牙膏式擠壓肉泥,顧名思義,就是把肉打成泥,然后做成“牙膏”擠出來吃,尤里·加加林在太空吃的第一頓飯就是這個。這種方便食品跟“美味”“口感”這些字眼毫不沾邊,而且只吃這些食品,宇航員根本吃不飽。
不過有句俗話: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1965 年(美國雙子座計劃執行期間),美國宇航員約翰·楊為了美餐一頓,將一個咸牛肉三明治藏在自己的宇航服口袋里,偷偷帶上了太空。當他和一個同事享用三明治時,才咬了幾口,面包碎屑就開始在艙內飄浮,他們不得不立刻停止進食,收拾殘局。要知道,面包屑會飄浮在航天器周圍,繼而進入航天設備或重要通風口,還可能進入宇航員的眼睛、鼻子,搞不好會致人喪命!還好這次偷吃有驚無險,兩位宇航員只是被痛斥了一頓。

自此之后,美國宇航局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于是開發出“一口吞”和復水食品。“一口吞”即可以一口吞下且表面抹有一層防掉渣的可食性凝膠的食物,吃的時候整個放進嘴里,只要不吧唧嘴,食物碎屑就不會出來。復水食品則是在真空中脫水干燥,在太空中只要加些水很快就能食用的食物。不過,以這兩種方式制備的太空食品看似樣式變多了,但味道依然不怎么樣。
就連當年耗資約250 億美元的阿波羅計劃,參與的宇航員吃得也很一般——他們吃的是凍干食品,不論吃哪種食物,都是預先準備好的,到了飯點,宇航員就只能從這幾樣里面選擇。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培根,幾乎所有餐食中都配有培根。阿波羅7 號是阿波羅計劃的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其餐食的種類最少,但是配備的四種早餐中三種都有培根。今天,在國際空間站上,最接近培根的就是凍干香腸肉餅,吃的時候需要用熱水處理。


如今,國際空間站的條件已經好了很多,在去空間站之前,美國宇航局的營養師會讓宇航員挨個品嘗食譜上的所有食物,然后根據每個人的口味,為其挑選出一套個性化的日常食譜。他們的食譜包括面包、餅干、牛奶、咖啡、可可、罐頭、煎蛋、火雞、水果、布丁、牛排、土豆、蘑菇等,能做到10 天不重樣,但這些在中國基本不能叫菜,更像是在超市采購的食材。怪不得一位法國宇航員曾多次抱怨,中國航天員的太空美食太令人嫉妒,嚴重影響了其工作心情。因此,他曾自帶牛舌、松露、鵝肝醬等法國美食到國際空間站享用。

宇航員用餐時的“桌子”就是綁在自己腿上的餐盤。這些餐盤都是特制的,上面有彈簧和魔術貼,能將食品包固定在餐盤上;餐盤上還安裝了磁鐵, 以便將刀叉、剪刀、勺子等餐具吸附住。
那么,中國航天員的太空美食有多令人嫉妒?在“吃東西”這件事上,中國人還真講究。

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在執行任務期間的食譜里,就有近30 種食品,包括魚香肉絲、紅燒肉、魚肉丸等。彼時正值中秋節,楊利偉也成了首個在太空吃月餅的人。

神舟六號進入太空時,太空食品種類增加到近50 種,有宮保雞丁、叉燒肉、陳皮牛肉等,航天員還能吃上咖喱飯、什錦炒飯……各種飯換著吃,飯后還能來一口凍干冰淇淋,生活簡直太美好。
到神舟七號進入太空,航天員要進行出艙活動,體力消耗更大,所以食品種類相較于執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時增加了近20 種,最主要的是增加了高能壓縮食品。此外,調味品也更加豐富,想吃辣的、酸的、咸的、甜的都可以自行調整。
神舟九號進入太空時,航天員不僅吃上了黑椒牛柳、松仁玉米、雪菜肉絲等新品,而且喝上了奶茶,甚至還有醬蘿卜等小菜可食,餐食搭配可謂相當精心。
到神舟十號進入太空,就有了根據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三位航天員口味和偏好個性化定制的太空餐。端午節期間,航天員還吃上了豆沙粽子。
到神舟十一號進入太空,航天員能吃到共六大類近100 種食品。在執行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期間,景海鵬提到自己某天吃了粳米粥、椰蓉面包、醬香芥菜、什錦炒飯、土豆牛肉、牛肉米粉、什錦罐頭、蟹黃蠶豆等近30 種食品。怎么樣,夠豐富吧?除了一日三餐,他們還能吃到許多點心和夜宵,而且還基本天天泡茶喝。
到神舟十二號進入太空,航天員能喝上的湯就有十多種,而且這個時候豆漿也上了太空。
神舟十三號上的食品種類就更加豐富了,春節期間航天員還吃了三種餡的餃子,不得不讓人驚呼,我國航天員已經把年過到了太空!
“飯來張口”已經不能滿足航天員了,他們開始“自食其力”,在神舟十四號飛船內種起了生菜、矮稈番茄等植物,這些植物最終順利進了航天員的肚子。
神舟十五號的航天員才是最讓人羨慕的,他們不僅能吃上各種美食,還能自制酸奶,甚至還能“點外賣”?!巴赓u小哥”天舟貨運飛船的快速交會對接,使航天員的食物實現了“天地同步”。這不,2023年5 月12 日,神舟十五號的航天員就拆起了天舟六號貨運飛船送來的“太空快遞”,其中包括71 千克新鮮水果。
看完是不是覺得,自己的地球餐都沒太空餐豐盛?我國航天員在太空駐留的時間越長,他們的太空食譜就越長,食品種類已達120 多種。之所以要準備這么多花樣食品,不是因為航天員都是“吃貨”,而是因為他們在太空中味覺會變得遲鈍,食欲會受到影響,而豐富的食物會刺激他們的食欲,以保證其進食量,進而保證他們能夠身體健康、精神飽滿。
太空食品的每一次發展,背后都是人類對太空認識的發展,也是食品科技進步的體現。為了讓航天員吃得更好、順利完成任務,我國一直致力于“太空飲食地面化”, 說白了, 就是讓各地特色美食都能上太空。如果有一天我國航天員在太空吃火鍋,大家也不要太過驚訝。

(編輯:白露)
120 多種 我國的太空食品種類非常豐富。
葷素搭配均衡,營養豐富,適合長期食用;一定要好吃,且后期的消化負擔??;盡量不剩下食物殘渣;符合航天員的個人喜好。因此,從神舟十號開始,太空餐食已經開始了私人訂制,例如因為航天員景海鵬是山西人,所以老陳醋就上了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