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保障。為深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全面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養老服務供給體系,日前北京市發布《關于完善北京市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結合工作實際,圍繞加強養老服務體系統籌布局、優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體系、推動機構養老服務提質增效、建立精準服務主動響應機制以及完善養老服務保障機制五方面制定了19 項任務,構建群眾買得到、買得起、用得好的養老服務供給體系,持續提升養老服務的專業性、便利性、可及性,更好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完善三級養老服務網
近年來,北京老年人口呈逐年增長趨勢,記者從北京市衛健委獲悉,截至2022 年末,北京市60 歲及以上常住人口465.1 萬,占常住人口的21.3% ;戶籍老年人414 萬,占戶籍人口的29%。預計到“十五五”初期,北京市常住人口老齡化水平將超過25%,到“十六五”初期,人口老齡化水平將超過30%,老年人口突破700 萬,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面對北京的老齡化加速發展態勢,只有抓好統籌布局,做好頂層設計,才能筑牢養老服務體系的地基,讓更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保障。
《實施意見》從完善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和市場化服務供給清單入手,依據國家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完善北京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針對不同年齡、不同經濟狀況老年人,分類明確服務項目、服務內容及服務標準。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動態調整機制,由市民政局會同相關部門報市政府同意后,進行適時調整。到2025 年,基本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基本健全,基本養老服務清單不斷完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標準等清晰明確,服務供給、服務保障、服務監管等機制不斷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覆蓋全體老年人。
同時北京將進一步完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強化區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統籌指導功能,設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原則上由街道(鄉鎮)提供至少一處具有一定規模的設施,為老年人提供綜合性、普惠性養老服務。制定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設規范,優化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功能定位,作為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的延伸服務網點,就近就便提供巡視探訪、助餐、助醫、助浴、助潔等服務。
《實施意見》就各區優化調整養老服務設施布局提出了要求,各區應按照《北京市養老服務專項規劃(2021 年—2035 年)》相關要求,完成本區養老服務專項規劃編制實施工作,確保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落圖落位。鼓勵各區開展已建成居住區配建養老服務設施補短板行動,推動城市更新行動計劃騰退的閑置房產和空間用于養老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各區可通過統籌資源等方式,確保到2025 年每個區至少有一所以失能特困人員專業照護為主的區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
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今年3 月,北京市民政局組織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全市99% 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22 萬多名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中,有近九成選擇在家養老。由此可見,居家養老是多數老人的首選。北京將養老服務工作重點聚焦于居家養老,通過開展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試點,探索解決北京市養老服務體系特別是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讓更多選擇居家養老的老人安享晚年。截至11 月,北京市6 個中心城區有近30 個市場主體參與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試點,已形成了158 項服務清單,涵蓋生活照料、康復服務、心理支持等居家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實施意見》對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做出了全方位的規劃,提出完善家庭養老照護支持政策,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托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構建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企業化運營的居家養老服務供給網絡。以街道(鄉鎮)為基礎單元,系統設計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和服務供給,全面調查梳理街道(鄉鎮)轄區內老年人的服務需求,搭建供需對接平臺,實現供需精準對接和24 小時服務。完善居家養老服務規范,健全服務監管和保險支持機制。
在居家養老的服務項目中, 幫助解決高齡、獨居、純老家庭以及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群體的日常用餐難問題,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是重中之重。近年來, 北京市不斷完善養老助餐的政策體系, 探索各具特色的助餐模式, 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就餐需求。《實施意見》提出健全養老助餐服務體系,發揮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助餐主渠道作用,積極發展養老機構網點輻射供、社會餐飲企業分散供、集體用餐配送單位連鎖供、老年餐桌補充供等多元化助餐方式,完善線上線下相結合、制餐助餐相配套,市場化、可持續的養老助餐服務體系。強化養老助餐信息化支撐,實現供需精準匹配、動態無感監管和補貼精準發放。
推動機構養老服務提質增效
居家養老不斷創新,機構養老亟待“破局”。隨著老齡化速度加快,機構養老作為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文體娛樂活動等豐富多元化的養老生活,成為部分“剛需老人”的選擇。記者從民政局獲悉,北京市養老服務體系存在養老服務供需匹配錯位的情況。北京市三分之二以上機構床位在郊區,四分之三以上老年人居住在城區,城區養老床位“一床難求”,老年人在住所周邊找不到普惠型、專業化的養老服務供給,而郊區床位則大量閑置。養老機構區位布局、服務質量、供給價格與老年人入住機構心理預期有較大差距,“買不起”“買不到”“不愿買”現象并存。
針對此,《實施意見》提出推動機構養老服務提質增效。首先要強化公辦養老機構托底保障作用。發揮公辦養老機構提供基本養老服務的基礎作用,進一步推動公辦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建立區級統籌機制,優化鄉鎮敬老院等兜底性養老機構布局,鼓勵開展設施建設和改造提升工程。同時提升國有經濟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能力,鼓勵國有企業承接公辦養老機構、新建小區配建等公辦(建)養老服務設施運營管理,強化國有經濟在基本養老服務領域的有效供給。光榮院在保障好集中供養對象的前提下,可利用空余床位為其他無法定贍養人、扶養人或者法定贍養人、扶養人無贍養、扶養能力的老年優待撫恤對象提供優惠服務。
其次,要大力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強化養老照料中心養老助餐、日間照料、社區助老等輻射功能。推動由政府無償提供場地且符合條件的養老照料中心,加快轉型升級為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
為了為北京本地老年人異地養老、回鄉養老提供更多選擇,《實施意見》還提出深化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完善京津冀養老服務資源推介交流機制。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合作共建、同質同標”的原則,推動北京優質養老資源向環京地區延伸布局。
健全養老服務保障機制
健全完善基本養老服務保障機制,對加快建成覆蓋全體老年人、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有著重要意義。《實施意見》從長期照護、經費、專業人才培養、監管等多方面入手推動北京養老服務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
在長期照護保障制度方面,建立完善相關保險、福利、救助相銜接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推動建立全市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將政府購買服務與直接提供服務相結合,優先保障經濟困難的失能、高齡、重度殘疾、無人照顧等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在養老服務經費保障方面,建立與老年人口增長相協調的養老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確保養老領域財政投入的科學性、精準性、穩定性和連續性。同時完善養老服務補貼津貼政策,優化養老服務補貼機制、方式、對象。市級財政統籌中央財政補助、市級一般公共財政預算以及福利彩票公益金等資金渠道給予支持。
在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培育方面,制定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行動計劃,支持北京的職業院校與京外職業院校合作,定向培養養老服務人才,探索推進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學徒制。同時建設養老服務人才實訓基地、養老護理見習基地,依托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以及村民委員會、社區居委會提供家庭養老指導服務。
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方面,完善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機構自治“四位一體”的綜合監管體系。強化科技賦能,依托北京綜合為老服務平臺自動歸集服務記錄,自動核驗服務信息,自動預警異常情況,實現全流程、無感、動態、閉環監管。建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運營績效評價機制,健全運營主體退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