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作為首都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積極發揮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作用,以科技創新打造智慧農業高地,用數字賦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首都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數字動能。目前,北京市數字農業農村工作在數字底座和基礎支撐、農業產業數字化、鄉村治理數字化、數字惠民等多個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22 年北京市數字農業農村總體水平比2020 年提升5.33 個百分點。北京市農村地區固定寬帶通達率和光纖網絡行政村通達率均達到100%,朝陽區、海淀區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已經完成建設。按照年初北京市數字農業農村工作部署會上提出的今年爭取智慧農業發展水平比去年再提高8.4個百分點,數字鄉村發展水平比去年提高6個百分點的目標,今年北京全力推動數字技術與生產經營、行業監管、公共服務、鄉村治理等深入融合,物聯網設備成了農作物的“保鏢”、AI 和云計算技術有效提高鄉村治理能力、5G慢直播助力農產品打開新銷路……在京郊鄉村,一幅幅數字化新圖景正在描繪。
盛夏時節,漫步在延慶區永寧鎮的山坡田壟間,目光會不自覺被各種顏色的菜深深吸引。滿眼或綠或紫的蔬菜,一派欣欣向榮,各類高端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讓永寧的田間地頭科技范兒十足。走進孔化營村的永寧鎮生菜品種展示園,一排排生菜整齊地排列著,多個品種的生菜長勢良好,在生菜田中有一塊綠色的展示牌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展示牌上的二維碼便是蔬菜的“身份證”。掃一掃展示牌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看到生菜的種植時間、主要性狀、主要栽培措施及適應性等相關信息,非常方便。據了解,今年永寧鎮生菜品種展示園內種植了大橡生2 號、紅羅莎、羽珊紅、京研羅馬等31 個生菜品種,這些生菜通過節水滴灌、無人機飛防和尾菜回收等科技手段種植,有效提升了生菜夏管效率。智慧農業的運用是永寧鎮生產優質生菜的關鍵,數字技術讓生菜的信息精準反饋,方便管理,農作物生產過程變得更加科學,為建設北京地區最大規模連片的露地全品種生菜展示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礎。
金秋時節,通州西槐莊村數字化種植大棚里一排排冰淇淋蘿卜長勢喜人。走近一看,蘿卜田中豎立著一臺小巧的物聯網設備,鐵桿插入土里,桿上掛著一臺白色儀器。這便是物聯網監測設備,能夠監測農作物生長環境數據。據了解,這臺入地式物聯網設備能實時監測土壤、溫度、濕度等7 個方面的數據,還連接著智慧滴灌系統,當監測到土壤濕度不足后可以自動滴灌。同時村里的科技小院配備了一系列“慧種植”設備,智慧蟲情監測設備對誘捕到的小蟲子進行智能識別分析,提前預防蟲害;草地物候自動監測設備用于監測土地溫度、濕度、光照等;自動氣象監測設備可通過5G 網實時上傳風向、風速等天氣情況。“慧種植”設備通過5G 和物聯網等技術讓農戶操作屏幕就能知道大棚蔬菜生長和環境情況,解決了以往種植生產過程中單靠經驗、靠天氣等問題。
像延慶永寧鎮和通州西槐莊村這樣的數字化種植場景在北京多個鄉村都能見到。密云區河南寨鎮的數字化大棚里,高效的智能翻土機器人穿梭在田間地頭;海淀區西北旺鎮百旺農業種植園里,在大數據云計算的助力下,高架無土栽培草莓在智能溫室里茁壯成長……科技帶來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圖景,農民坐在辦公室里就能開啟遠程種地模式。據了解,目前北京涉農區菜田信息化應用覆蓋率已超30%。
數智化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剛進入昌平區流村鎮下店村,就能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滴!請通過”伴隨著清脆響亮的智能語音播報,智慧道閘迅速識別車牌號并錄入村務管理系統。據村委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升級后的智慧道閘不需要24 小時人工值守,一年能夠為村里節省近10 萬元的人工成本。此外,村中公共區域的公安聯網攝像頭,讓治安工作更為便捷,村務工作效率得以提升。截至目前,中國移動已在昌平區68 個行政村鋪設智慧鄉村管理平臺,提供150 多套智能安防設備,覆蓋人口5.9 萬人,用數智化力量有效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花椒熟了,可以收了”“家門口線路比較亂,有安全隱患”……在通州區南三間房村的村委大屏上,顯示出一條條村民想要上報的問題。村民有什么事都可以直接在手機上提建議,村委能第一時間看到,方便又實用。借助數字鄉村云平臺,南三間房村還打造村內“12345 熱線”。通過天翼數字鄉村微信公眾號,實現村內問題村民自主上報,平臺聯動顯示,平臺管理人員及時處理,提高了“接訴即辦”處理效率,暢通村民反饋民情通道,確保小事不出村。數字鄉村云平臺具有網格管理、垃圾分類監控、水域防治監控以及康養守護等多個功能。平臺利用AI 技術、云計算技術對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并無縫對接相關管理單位的系統,提升基層治理、社區管理能力。目前數字鄉村云平臺已落地北京多個村鎮。
在北京,像下店村和南三間房村這樣借助數字技術實現提高鄉村治理能力的例子比比皆是。通州區張家灣鎮皇木廠村2019 年上線的“智慧鄉村”生活圈平臺,使村民隨時暢享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便民信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成為村防疫戰線的一道“防火墻”,為阻斷疫情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昌平區南口鎮從2019年就已實現了全鎮28 個村數字鄉村建設全覆蓋,鄉村治理能力、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平谷區劉家店鎮,憑借“云上政務”,村民足不出戶即可在線辦理社保、就業、生育等服務事項。“云上服務”打造“政、養、病、康、文、樂、保”為一體,兼顧便民代辦、教育培訓、藥物配送、社保救助、家政維修、助老助殘等一站式便民服務平臺,滿足了基層群眾多元化需求。
慢直播助力農產品打開新銷路
當前,直播帶貨模式已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抓手,一大批農產品“網紅”涌現,讓購買轉化率提升明顯。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擴大,農產品貨銷售模式不斷創新迭代,慢直播成為不少農產品銷售的新模式。慢直播借助直播設備對農產品進行超長時間的實時記錄并原生態呈現,沒有解說字幕,更沒有絢麗的鏡頭切換以及精美的后期制作。農產品進入直播間,通過慢直播的方式將農產品的外觀信息、生產信息、種植環境等一切信息真實客觀展現在消費者面前,同時更快速地將農產品交付到消費者手中,保障農產品的新鮮,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在北京順義龍灣屯集體林場,5G 慢直播助力當地特色產業搭上數字化快車,解決當地農產品銷路問題。
近年來,北京順義龍灣屯集體林場因地制宜,科學利用森林資源,發展起赤松茸、竹蓀種植以及林下油雞養殖等特色產業。在種植基地,一排排稻草鋪就的菌床下,一簇簇灰褐色的赤松茸露出又圓又胖的“腦袋”,長勢十分喜人。村民們正忙著采摘、分揀、打包,爭取以最快的速度將它們送到市民的餐桌上。而這一切的景象都被林場樹上一個個“5G+AI”云眼實時直播給觀眾。赤松茸從生長到走上餐桌,每一步遠在他方的消費者都盡收眼底。有村民表示,今年赤松茸大豐收,自從開通5G 慢直播,菌菇十分暢銷,供不應求。
走進龍灣屯林間的油雞養殖農場,公雞的打鳴聲遠遠傳來,一群群羽毛鮮亮而又肥碩的油雞歡快地或覓食或嬉戲。這些油雞活動空間大,吃的是蟲、雜草,還有林場種植的谷物,肉質好,味道鮮,下的蛋營養價值也更高,這樣高品質的雞肉、雞蛋深受消費者的喜愛。而油雞整個的生長過程也通過5G 慢直播呈現在消費者眼前,消費者通過慢直播下單購買整雞、雞蛋,優良的農產品拓寬了銷路。
北京不斷探路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新模式。為推進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北京出臺了多項政策予以支持,2022 年7月市農業農村局、市委網信辦聯合印發《北京市加快推進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 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后聯合印發《北京市加快推進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統籌協調機制方案》,統籌協調全市31 家市級部門(單位),對《行動計劃》29 項重點任務74 項子任務落實單位職責分工。北京市農業農村局、13 個涉農區農業農村局先后成立了數字農業農村工作專班。根據《行動計劃》,到2025 年,北京將全面建成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智慧農業發展水平提高到67.5%,數字鄉村發展水平由2020 年的44.9% 提高到74.5%。屆時北京將實現數字賦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和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