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是研究成果進入大眾視野的最終路徑,縱觀國際國內大中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無一不是依托先進的科學技術支撐而來。
國內外科技成果轉化經驗
充分借鑒國內外科技成果轉化發展經驗,推動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提檔升級,對“舊賽道”助力、“新賽道”搶占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進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進程,加快新技術開發和技術轉移,美國政府先后制定實施一系列法律法規,建立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美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的許多政策措施,尤其是為轉化項目提供充足的經費、重視成果信息推廣服務、支持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研發、激勵科技人員積極參與成果轉化與技術創新等舉措。在這些保障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法規中,對政府相關部門的職責有明確的要求,對轉化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及程序都有嚴格的規定。對國家實驗室研究成果的商標、專利注冊、知識產權歸屬等問題都有詳盡的說明與規范;對科技信息中心的設立、國家科技基金的資助范圍與資助對象、國家對科研人員獎勵政策的法律依據都有清晰的界定,不僅調動了大學、科研機構和大企業主動申報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的積極性,還大大促進了技術成果的市場化流動和技術交易與技術轉移,加快了國家產業發展急需技術的研發進程。
技術轉移機構是以色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在以色列,無論是哪種性質的研究機構,都會設立一個技術轉移機構,其性質是盈利性質的,專門負責把技術成果進行商業化開發。同時,技術轉移機構也是連接科學家和市場的“鏈接器”。從技術轉移機構團隊構成看,技術轉移機構成員包括銀行、營銷、品牌等多方面人才,保證了轉化過程可以打通各個領域,而不是研究所的獨角戲。此外,以色列實行的《研發法案》和首席科學家制度,為科技人員創新提供了保障。從包括種子前研發、種子期研發、競爭性研發、共性技術研發以及合作研發等,制定不同階段的支持計劃。
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充分利用大科學裝置的溢出效應,在大科學裝置附近區域內,引導布局重點研究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在大科學裝置和科研平臺附近區域建設技術研發實驗室,充分利用和挖掘大科學裝置的效用。在大科學裝置集中布局區域設立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將其作為實體單位,整合上海光源、軟X 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硬X 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等,建設張江實驗室。布局上海科技大學,發展小而精的科研特色,并緊鄰高校院所和大科學設施布局新型研發機構,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此外,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政府資金支持方式和績效評價方式,培育新型體制機制的研發機構,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應用研發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借鑒比利時IMEC 和臺灣工研院模式,設立采用市場化運作模式,集研發、工程、咨詢、孵化和投資為一體的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并與上海市科委、嘉定區政府和工研院簽訂三方協議,明確目標、定位、支持方式和考核指標,將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作為新型產業技術研發組織試點,推進政府科技投入支持方式改革,改變傳統的科研經費管理模式,明確建設任務和考核指標。
安徽省先后出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項目管理支持辦法、調度辦法、成果發布機制等9 個政策文件,從人才、資金、土地、政策等方面提供要素保障。制定實施新時代“江淮英才計劃”“科學中心人才10 條”等人才政策,明確加大引才獎補力度、加強知識價值激勵、優化生活配套服務等十條政策措施。安徽省和合肥市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合肥科學中心建設,在量子創新院、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離子醫學中心等6 個重大項目上累計投入68 億元。優先保障合肥科學中心重大項目建設用地需求,預留7000 余畝土地用于重大項目建設。合肥市制定出臺“人才新政20 條”和“8 條”,打造人才高地,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北京該如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通過制定實施更加精準、務實、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統籌協調機制,研究明確創新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吸引更多先進技術、關鍵人才、優質資本等高端要素資源是強化科技創新主平臺的重要內容,探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政策、新舉措的意義重大。
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統籌協調機制。推動建立“早發現、早對接、早介入”的科技成果信息采集機制。科技成果信息采集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首要環節,為做好高效率、高質量的科技成果信息采集,瞄準科技成果持有者,通過組建科技顧問團、探索科技信息聯絡員等方式密切與科技成果持有者的長效聯系與溝通,達到科技成果信息采集的目的。推動建立“專業化、市場化、系統化”的科技成果篩選評估機制。科技成果篩選評估是選取有市場價值、經濟及社會效益科技成果的關鍵,通過建立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建立定向化分類化的評估篩選工作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梯次培育等重點環節及重要節點的實施模式與機制,以實現的科技成果的篩選評估。
推動建立“全程化、標準化、人性化”的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服務機制。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服務是加速科技成果落地產業化的重要節點,科技成果項目投資決策是保障高質量科技成果項目落地的重點環節,充分考慮科技成果項目落地的空間、人才、財稅等多層次服務需求,通過建立分級、分類的科技成果項目投資決策制度等,有效保障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服務。
推動建立“精準政策支持、專業服務支助、創新生態支撐”的科技成果項目長效發展機制。保障科技成果項目長效發展是提升區域根植性、優化區域產業生態的重要表征,通過研究制定創新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方案、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專業服務平臺等手段,為實現科技成果項目長效發展加強保障。
建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生態體系。健全科技成果轉化金融服務體系。探索建立“前孵化”基金機制,依托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吸引社會資本設立,重點投資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交叉研究平臺的早期研發項目,推動具有重大價值、技術尚處于應用探索研究或預研究階段的科研成果轉化項目。
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土地空間保障。加強土地空間利用整體性安排,研究用地用房保障政策,重點保障投入量級大、資源整合能力強、運營機制靈活、具有重大支撐帶動作用的平臺建設。推進產業用地產權交易,土地開發企業可依法取得產業空間,并充分掌握開發主導權,加大科技創新領域用地需求保障。支持市屬投資公司投資孵化器、加速器,旨在通過資本控制方式,提升政府對孵化器、加速器的開發利用主導權,以實現優先保障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空間需求的目的。
強化科技成果轉化人才要素保障。建立科技人才專家智庫,針對各主導產業對人才需求不同的特點,大力引進海內外技術人才、領軍人才、科技新星、外國專家,實現分專業、分領域集聚全球智力資源。建立符合人才特點和市場規律的科技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薪酬體系,旨在激活科技創新人才潛力,更好釋放科技創新人才能力,發揮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更大支撐作用。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的引導和管理,對科技成果轉化機構進行年度考核,對考核達標的給予相應獎勵。
引進具有全球視野及全球服務能力的中介服務機構,提升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機構輻射作用。
(作者單位:投資北京國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