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是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召開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我們深化素質教育應當立足于這兩個大局和所確定的任務來思考。
一方面,素質教育要堅持教育公平,面向全體受教育者,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以提高全民族的全面素質,充分體現教育社會化的共性使命;另一方面,又要求素質教育利于受教育者的個性自由發展,激發他們的創新創造活力,使得創造性人才能夠脫穎而出,充分體現教育發展本體個性化使命。素質教育應該實現教育社會化功能與個性化功能的和諧發展,促進教育社會功能與本體功能的統一。多年來,黨和國家一再強調立德樹人,大力改革思政教育,同時,通過文化素質教育,引導學生的價值塑造,取得了積極效果,這些無疑需要堅持和發展。同時,我們不能不看到,在創造性人才培養方面,還沒有取得普遍的突破,離回答好“錢學森之問”尚有一定的距離。所以,素質教育與創造性人才培養應該是今后深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
楊振寧先生在比較中美教育時曾經坦言:中國按部就班把知識給孩子,平均起來是好的,可是中國的教育制度,從中小學起,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對少數最聰明的學生比較不利。這不利的一面,在美國卻做得好,孩子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楊先生還說,從總體來看,美國的教育只適合少數天才,這和國情密切相關。作為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美國需要少數“怪才”來引導創新。為此,美國教育提倡“自由”,讓學生自主發展。但是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教育基礎是“教育公平”,把所有的孩子盡量培養成有才能的人。楊先生說這些話是在21世紀之初。現在,中國的地位與使命已經發生重大的變化。面對中國加快民族復興的步伐和世界大變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大了對中國的全面打壓,從發展與安全相統一出發,我們的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于創造性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的迫切。為此,二十大明確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這個問題引起教育界、科學界高端人士高度關注。一些名家在合肥參加“2022年高中教育教學研討會”時,著重討論了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施一公院士在會上說,中國難以出拔尖創新人才,根本原因是培養模式單一,偏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對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不夠。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打通壁壘、雙向發力并且緊密連貫,形成合力。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性、個性化學習成長的支持,教師要呵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先生表示,我們的教育還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要通過因材施教、多樣化辦學,為不同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
實際上,自2005年事關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錢學森之問”提出以來,中國教育界一直在探討解答該問的途徑。我認為,我們可以從美國的教育得到一些啟發,但是國情不同,無法照搬,不能只著力于為少數天才乃至怪才創造自由突破的條件。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這表明站在科學最高峰是全民族的使命,只有整個民族有攀登科學高峰的意識、文化氛圍和思維能力,才能為少數先鋒隊登上最高峰創造必要的環境和條件,進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水準。前不久,一位學有成就的歸國青年學者在某高校工作多年后再度返回美國,出國前留下三點意見:一是學術造假,二是學術浮夸,三是論資排輩。這種問題在我國高校和研究單位的確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便集中了大量頂尖學子也難以培養出高素質頂尖創新人才,出了也留不住,難以發揮作用。回答“錢學森之問”是一個系統工程,并非只是自然科學的任務,更不是通過少數人的自由教育就能做好。
當今,各個層次的教育、全社會都要如二十大要求的,努力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這應該是素質教育和文化建設面臨的重大課題,包括提高理論思維特別是哲學思維,激發作為哲學本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能力和氛圍,堅持實事求是的學風,形成追求真理、善于實踐、勇于突破、包容失敗、百花齊放和平等競爭的創新文化氛圍。同時,教育工作者要全面理解并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奮斗目標和教育理念,既追求全面發展又尊重個性發展,將其貫徹到教育的全過程,體現在全社會,這樣才能既利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全面素質,又為少數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提供大的發展空間。錢學森先生曾經依據實踐提出了“大成智慧學”,他說必須集哲學與科學,集人類知識之大成,才能得智慧,才能實現大的創新。他特別強調:“一個科學家,他首先必須有一個科學的人生觀、宇宙觀。”實際上,錢學森先生是從他積極倡導的系統論哲學理念來思考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問題的,突出強調哲學與科學的集成,科學與人文藝術的融會貫通。聯想到在1936年美國高等教育300年紀念大會上愛因斯坦所說的一段話:“學校的目標應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獨立行為、又視對社會的貢獻為其人生第一要義的個人。……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這對于那些培養將來從事較確定的職業的技術學校也適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遠應該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獲取特定的知識。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本原理,并學會了如何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將肯定會找到屬于他的道路。”不是說我們的教育可以不重視基本知識,知識是能力與素質的基礎,但是學校最本質的功能是促進人的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長,離開了人的精神生命的發展,教育就失去了本源。學校不能只把學生當作知識存儲器,向學生灌輸知識,把學生的知識存量和提取知識的準確度當作考核的唯一標準,還應該把學生培養成知識和能量發生器,更應該引導學生為人為學和諧發展,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對自身生命成長負責、具有獨立思考思維習慣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人。當今高校大力推進的文化素質教育或大學基礎教育階段的通識教育,應該在營造積極科學的文化氛圍,實現價值、能力、知識的融會貫通上特別是在哲學思維孕育上下更大功夫,進而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將素質教育落實到教育全過程。
同時,需要有效改變劃一的教育教學模式和固定死板的評價標準,充分落實因材施教的傳統。從基礎教育開始,在保證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的前提下,加大力度探索建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與培養制度,在不同層次的教育中為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成才提供與其相適應的條件,特別是為具有獨特思維和才能的學生創造發展空間,使得素質教育體現生動活潑的多樣化局面,這依然是我們加大素質教育實踐力度的一個重要方向。
(作者系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