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第五部分明確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進而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由此可見,唯有發展素質教育方可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促進教育公平,進而助力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通過學習,我深刻理解了教育、人才、科技三者間的邏輯關系:從正向看,三者反映了一種有序的供給側傳遞,從反向看則鮮明地表達了一種需求側的訴求,只有實現三者的協同共生,才能真正培育高素質人才,才能真正實現人才強國戰略。
北京師范大學張志勇教授詳細解讀了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基本內涵和特征,他將高質量教育體系歸納出八個方面的指征:人民性、適應性、協調性、現代性、高水平、強約束、有活力、高效益。結合素質教育發展目標,我簡單匯報關于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粗淺思考。
一、正確認識人民性,堅守正確的辦學方向
高質量高等教育一定是要將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為中心,然而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才是高質量的,學界認識也有分歧,我們在聽取百姓對于教育發表的各種意見和言論時,一定要有客觀的態度,兼聽則明,要在尊重高等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的基礎上認真分析,科學判斷,堅守正確的辦學方向,只有合規律的高等教育才是合人民性的,也才有可能是高質量的,切不可自我亂了陣腳。發展素質教育正是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對高質量人才的要求,也響應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
二、關注適應性的同時兼顧高等教育的引領性
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職能要求高等教育必須適應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關注專業的適切性、人才培養的適應性。與此同時,我們要關注大學的本質性要求,也要強調高等教育的先進性、批判性、引領性,尤其是在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方面的引領作用。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關注當下、關注適應性多了,關注長遠和引領少了,對素質教育的忽略必然帶來人才培養的短視和國際化的缺失。
三、現代性也代表了高等教育的世界性、未來性、先導性和普適性,內蘊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邏輯
個人以為,我們強調的現代性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現代性,它更加關注高等教育辦學的世界性、功能的未來性、發展的先導性和價值的普適性,高質量高等教育一定是在全球具有指導意義,且內蘊著濃厚的中國特色、中國理論,彰顯著鮮明的中國素質教育發展道路。我國素質教育發展的歷程證明,素質教育一定是依托特定的學生發展群體、獨特的師資隊伍、特有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特別的教育環境而開展的。
四、高質量高等教育強調的高水平不只是指標的高水平,更應追求學生發展的高質量
不能一味地以各種類型的大學排名來簡單界定高等教育是否高質量,更應該從關注外在指標轉向重視內在人才培養的高質量,要以學生發展的高質量作為評價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指標,真正回歸大學的本真追求。素質教育的水平是印證學生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內蘊推力。唯有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才能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人才。
五、應該實現高等教育組織的強約束到自約束的組織變革
大學作為學術組織,有著自身組織的基本特征和運行規律,切不可以其他層級分明的管理組織為參考,片面強調強約束,而違背了學術組織寬松、自由、自治特征帶來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原則,大學組織中的管理主體間性應該受到更多重視,這樣才能實現良性的組織管理功效。強調素質教育也是強調師生發展的自主性,努力構建學生自主發展、協同發展的自約束學生發展組織。
六、高等教育的有活力更多應該來自學術組織的自生態
影響高等教育活力的因素眾多,分析這一學術組織的生態系統可以發現,起決定作用的依然是其自生態,所以要使高等教育更具活力,首先我們要研究高等教育內生系統的平衡和協同發展,以自生態的有序發展來推動整個高等教育系統的活力增長,切不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外部系統的研究上,因為內力是起主要作用的方面。素質教育同樣如此。要更多關注利益相關者對素質教育發展的訴求,從學生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出發,構建目標明確、內容豐富、方法有效、保障有力、評價務實的大學素質教育體系,方可全面促進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建設。
(作者系南京審計大學amp;《江蘇高教》編輯部高等教育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人員)
(責任編輯 文武 馬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