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基于此,以傳統美術為例,探討非遺的保護與發展策略,如何保護非遺,如何傳承非遺,如何發展非遺。在研究中,促進非遺因素與現代工藝、現代技術的融合,加強人們對非遺的了解、熱愛,從而形成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努力構建一條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非遺保護與發展之路。
[關鍵詞]傳統美術;非遺;保護;發展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3)27-0035-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余婉瑤.以傳統美術為例探討非遺保護與發展[J].天工,2023(27):35-37.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非遺不僅是民族的瑰寶,還是世界的瑰寶,加強非遺保護,發展非遺,不僅有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還有助于增強中國的文化自信,提高其他國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增強國家軟實力,提高我國的國際文化地位。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豐富,對文化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國家、社會加強非遺保護與發展工作,通過一系列措施發展非遺。在國家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人民群眾也越來越重視非遺保護工作,自覺承擔起保護非遺、發展非遺的重擔。非遺種類繁多,本文主要以傳統美術為例,首先探討非遺保護與發展現狀,其次從不同角度分析非遺保護的必要性,最后重點探究如何保護與發展非遺,促進非遺傳承與發展。
一、以傳統美術為例分析非遺保護與發展現狀
(一)非遺概述
在中國,非遺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遺具有多樣性,房屋建筑、傳統工藝、傳統美術作品、傳統藝術作品、文化作品等都可以稱為非遺,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屬于全人類。同樣它也承載著全人類的智慧,以及人類歷史的文明與輝煌,如果沒有歷史的沉淀,將不會有非遺。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非遺的保護與發展,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這是人類歷史上非遺保護事業的重要里程碑,2004年,中國成為第六個加入《公約》的國家,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更上一層樓。每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承擔非遺保護與發展工作。
(二)非遺保護現狀
非遺保護與發展工作對于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各國都十分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從整體上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一些典型的非遺得到有效保護,也讓更多群眾認識并了解了非遺。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非遺保護與發展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就我國非遺保護現狀而言,現階段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普通群眾對非遺不夠了解,缺乏保護與發展意識。由于普通群眾很少接觸非遺,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夠了解、不認識、不重視,保護意識淡薄。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強非遺保護、宣傳工作,拓寬普通群眾了解非遺的途徑,從而增強他們的保護意識。
第二,非遺的傳承人面臨高齡化和斷代的風險,部分非遺面臨失傳和消亡的風險。現階段,大部分非遺傳承人的年齡較大,年輕人接觸非遺較少。一方面是因為在現代物質文化及網絡文化的影響下,多數年輕人不能沉下心來傳承傳統文化與傳統工藝。另一方面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年輕人被外來潮流文化、娛樂文化所吸引。為了促進非遺的傳承與保護,相關部門要加強非遺教育,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主動傳承非遺。
第三,非遺過度開發,存在過度商業化的問題。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各地區積極開發文化旅游產業,利用當地的非遺吸引游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雖然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非遺過度商業化,削弱了傳統文化的價值。
(三)非遺發展現狀
上文提到非遺在保護與傳承中遇到的問題,但是,從整體而言,非遺傳承工作發展可觀,取得了一些成就。就傳統美術而言,傳統美術以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為主要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并流行的有關美的藝術。經過國家、社會及人民群眾的努力,我國傳統美術非遺發展工作取得以下成就:第一,非遺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當前,我國的非遺保護名錄已達到1 476項,建立了許多非遺示范基地、工作室等。第二,非遺產品逐漸豐富,傳統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等層出不窮。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
非遺是珍貴的文化遺產,非遺保護工作意義重大。首先,有助于保護文化遺產,防止文化丟失或被遺忘,有助于形成文化自信,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體現了國家層面的文化價值。其次,有助于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創建和諧、民主、豐富、多樣的社會文化環境。對于普通群眾而言,有助于傳承文化精髓,非遺體現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保護并傳承非遺,讓后人了解人類的文化歷史。最后,有助于促進文化交流。文化不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通過加強非遺保護促進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增強文化融合,促進世界文化發展。
(二)有助于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不僅是文化需求,還是精神需求,非遺中蘊含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以及非遺傳承人堅持不懈的精神。作為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國家,我國的非遺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傳統手藝人的工匠精神和文化精神,這種工匠精神和文化精神是現代人應該學習的。非遺的傳承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承,更是一代又一代精神的傳承,使中華民族精神永存。以傳統美術文化為例,非遺美術文化的傳承有助于增強美術教育工作者對傳統美術文化的認同感,對于構建中國特色的藝術文化與藝術美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三)有助于提升民族認同感
非遺具有濃重的歷史文化色彩和當地特色,傳承與保護非遺有助于豐富社會群眾的文化生活,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提升他們的文化修養。以傳統美術文化為例,傳承并弘揚傳統美術,不僅有助于提升現代人的美術修養,提升他們的文化藝術素養,還能夠在社會上形成熱愛傳統美術、弘揚傳統美術的良好風氣。
(四)有助于推動文化創新與發展
非遺是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的真實見證,是華夏的瑰寶,傳承與保護非遺可以促進文化創新與發展。例如,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傳統的非遺形態突破了原有的限制,變得更加多元、豐富。通過數字典藏、線上展演、虛擬現實、交互媒體等形式,為非遺的傳播和傳承提供了沉浸式、情景化、體感化的渠道。
三、非遺保護與發展的路徑分析
(一)政府要加強重視,給予政策、資金、技術層面的支持
政府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主體,要加強對地方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視,不斷給予政策、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第一,加強政策幫扶,給予政策上的支持。為保護與發展地方非遺,使非遺更加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地方政府要加強與當地民間非遺保護組織的聯系,共同合作,開展非遺保護工作。同時,注重非遺傳承工作,以雕塑文化為例,由政府部門組織,邀請雕塑非遺傳承人講述雕塑文化的背景及發展,鼓勵當地年輕人積極參與,主動了解雕塑文化,學習雕塑技藝,從而愛上非遺,主動承擔起傳承非遺的重擔,學習傳統工藝,以防傳統手藝丟失。并且相關部門加強傳統美術類非遺的法律制度建設,規范文化傳承,盡最大努力保護傳統美術類非遺。第二,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宣傳。由相關部門出資舉辦各種非遺保護成果展示會,給予廣大民眾接觸非遺的機會,有效激發民眾對非遺及民間藝術的興趣,同時使他們意識到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主動配合政府工作,積極參與非遺保護與發展工作。以民間剪紙工藝為例,舉辦者可在展覽會內展示各種民間剪紙藝術作品,介紹剪紙工藝。第三,加強技術扶持。在非遺傳承與保護過程中,需要對文物進行修復,對修復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一般人難以達到標準。因此,當地政府部門應給予技術層面的支持,提供技術指導,加強技術培訓,有效保護非遺。
(二)加強對傳統美術工藝技術和傳承人的保護
中國傳統美術工藝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技藝精湛,為了促進傳統美術非遺的保護與發展,需要加強對傳統美術工藝技術及傳承人的保護。首先,針對傳統美術工藝技術的保護。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便利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促進了社會發展,與此同時,對傳統工藝技術產生威脅,傳統工藝技藝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國家應該健全和完善工藝美術保護條例或辦法,保護并振興傳統美術工藝,加強對工藝美術大師和技術人才的保護。其次,針對傳承人的保護。對非遺傳承人給予資金上的支持,由當地政府支持,盡可能多招收下一代傳承人,將傳統工藝延續下去。同時,適當給予經費補貼,支持其創作。
(三)促進非遺與當代社會的融合
群眾之所以缺乏非遺保護意識,主要是因為其接觸非遺的渠道有限,對非遺的了解有限。因此,國家應采取措施,促進非遺與當代社會的融合,具體可采用以下方式。第一,結合當地非遺特點,發展生態特色旅游業。例如,泥塑、壁畫等非遺項目作為青海地區的特色非遺,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文化特點。當地文旅部門結合這一特色,發展生態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既讓更多人了解了當地的非遺,有助于傳承非遺,又創造了經濟效益,帶動當地發展。因此,地方政府應學習優秀的發展經驗,充分利用當地文化特色,探尋高質量發展途徑。第二,開設非遺博物館。整合當地非遺資源,開設非遺博物館,將當地非遺展示出來,一方面,方便當地人民群眾了解本地區的非遺,促進非遺傳承與發展;另一方面,方便外來游客了解、欣賞當地非遺特色,感受民族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第三,創新非遺傳承模式,采用多種傳承模式。嚴格按照非遺傳統技藝制作傳統手工產品,大力保護傳統手工藝,滿足部分收藏家的需求。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制作出更多符合現代市場需求的現代產品。總之,要善于利用傳統非遺技藝的優勢,促進其與當代社會的融合,在保護傳承非遺的同時,充分挖掘非遺的經濟價值。
(四)加強非遺與美術教育的互動,促進非遺保護與發展
為了進一步促進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可加強非遺與現代美術教育的互動。首先,就美術教育課堂內容而言,將傳統美術中的繪畫藝術、非遺元素納入美術基礎教育體系,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深化素質教育,貫徹素質教育理念,促進美育,提升學生的美育修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傳統繪畫藝術的歷史和傳統美術作品。與當地政府合作,讓傳統美術文化傳承人走進課堂,向新一代傳遞傳統文化理念,傳授傳統藝術,讓學生真切感受非遺的魅力及傳承人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保護意識。其次,積極組織有關非遺的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參觀當地非遺博物館,拜訪非遺傳承人,現場體驗非遺。
(五)建立健全非遺傳承機制
對于非遺,相關人員應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理念,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產、經營、流通等環節得到有效的保護。首先,健全非遺傳承機制,保護非遺,為代表性傳承人提供生產、傳藝等活動場所。并且,幫助并支持非遺傳承人設立個人工作室,為其提供政策、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促進非遺的進一步傳承。其次,加強對核心技藝和傳統工藝流程的保護,合理把控機械參與的程度,盡量保證手工生產,堅決反對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保留傳統手工藝的特征。最后,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宣傳的方式適當提升民間藝人和傳統工匠的社會地位,吸引公眾注意,提升手工藝人的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促進非遺傳承。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非遺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我們要重視非遺保護與發展工作,促進非遺與時俱進,通過新形式進行當代表達,弘揚中國非遺,推廣中國文化形象,讓世界感受中國魅力。
參考文獻:
[1]張泉,柳照娟,鄒成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發展路徑研究:以阜陽剪紙為例[J].阜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0-17.
[2]熊洪.非遺保護視域下宜春民間美術傳承與發展研究[J].明日風尚,2021(21):104-106.
[3]楊艷.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策略研究[J].市場周刊,2019(10):49-51.
[4]張雨薇.以傳統美術為例探討非遺保護與發展[J].大觀(論壇),2019(4):137-138.
[5]李杰.生態美學視野中內蒙古“非遺”保護與傳承:以“傳統美術”類項目為例[J].人民論壇,2015(26):238-240.
[6]徐藝乙.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發展[J].貴州社會科學,2015(9):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