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三叉路村,有這樣一方小天地,它的面積不算大,可內涵卻非常豐富。書柜上陳列著9800冊圖書,涉及文學藝術、青少讀物、文化科普、生活百科和農業技術等多種類別。
走進敞亮的書屋,墻上掛著“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這些名言仿佛在告訴人們:“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今年4月,這個書屋榮獲第二屆“全民閱讀大會最美農家書屋”稱號,它就是三叉路村農家書屋。
程建華是三叉路村有名的桃子種植大戶,以前由于缺乏經驗,在種植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桃子個頭小、產量不高、吃起來甜度很低,導致桃子滯銷賣不出去,盡管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到最后卻連成本都收不回來。
自從有了農家書屋,程建華一有時間就會到書屋找尋關于農業種植方面的圖書,對如何種植、果實如何增產增收,程建華逐漸積累了經驗。現在,他已經成為村里人人稱道的“種桃大戶”。程建華說:“農家書屋是一把金鑰匙,不僅富了腦袋,還富了口袋。”
為了激勵村民多讀書、讀好書,三叉路村農家書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前年11月,鳳凰鎮依托農家書屋開展“我為農家書屋獻愛心”公益捐書活動,并召集了鎮機關干部、企業職工、學校教師、居民群眾等200余人來到這里。有的人懷抱兩三本,有的人袋裝二三十本,紛紛捐出自己的閑置書籍,以增加農家書屋的存書量。據統計,現場共捐贈620余冊圖書,很多閑置書籍都有了好去處。
農家書屋不僅有書香,更有粽香。為了傳承傳統文化,每年端午節,書屋管理員都會提前準備粽葉、糯米,召集村莊的大嬸們到書屋里包粽子,大家各展所長,相互交流包粽子的技巧,三角形的、菱形的……形狀各異的米粽在一雙雙巧手中成型。
“自從有了農家書屋后,村民們的眼界開闊了,業余生活豐富了,素質也提高了。賭博打牌的少了,讀書看報的多了,知識豐富了,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書屋管理員說道。
數字化設備開通以來,為了讓村民們用好數字農家書屋,三叉路村開始廣泛宣傳,在村民QQ群和微信群演示服務功能,讓村民們都會使用數字農家書屋,手機看書已成為村里的“新風尚”。截至今年9月,三叉路村農家書屋的“數字農家書屋”注冊人數達到5000人,訪問量9000余人次。
“自從在書屋掃碼下載了‘書香武漢’后,足不出戶就可以在手機上隨時隨地享受海量閱讀資源,真是太方便了。”社區居民趙丹丹開心地說。
近年來,農村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多,自三叉路村建立了農家書屋后,這里逐漸成為留守兒童讀書學習的樂園。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多服務,書屋每周保持6天對外開放,每天不少于8小時,堅持節假日照常開放,極大方便了讀者借閱。每天放學后,孩子們紛紛背著書包到書屋看書、寫作業,大家一起相互交流,做做小游戲,其樂無窮。
“農家書屋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讀書環境,在這里和小朋友們一起看書,豐富了自己的課外知識,我們的暑假過得更充實了。”小學三年級的郭芹竹高興地說。
對行動不便的老人、留守兒童、疫情期間出不了門的人,只需要一個電話,工作人員就會送書上門,給予村民極大的便利。
四年的時間里,三叉路村農家書屋不斷演繹著因書成長的故事,因書致富的傳奇,因書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