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隨處可見粉墻黛瓦馬頭墻,有一獨特之處所在,那就是黃山市歙縣的陽產土樓村。
從游客中心到村莊,有十來分鐘的距離,雖然只到半山腰,空氣明顯愈發清新。我們邁上臺階,一抬頭,眼前瞬間開闊,一片赭紅色的建筑映入眼簾。我忍不住驚呼,這到底是掛出來的畫卷,還是實實在在的風景。
駐足細看,村莊依山而建,以青石為基,一排排一層層,密密麻麻,錯落有致。此時,陽光正好,朝南的墻體上有赫紅色的光在彈跳。隔坳相望,一幢幢民居呈長方體,以兩三層居多,因為依勢而建,有一幢兩層的房子,居然有五個面。下端,有人戲寫四個大字——“五角大樓”。房屋的窗戶也是別致,個個位于墻面的頂端。在隨后的了解中獲知,這類小且高的窗戶主要是防火效果較好,能延緩火勢的蔓延。屋頂魚鱗小瓦相疊,屋檐比別處伸得更長,也是為了防止雨水對泥墻體的沖刷。
我們訂的是民宿,斗大的招牌就在眼前,然而在地無三尺平的山里,我們硬是上上下下繞了好一會兒才到。一放下背包,便興沖沖地到村子里轉悠。
此時是下午三點,陽光正強,我們沿著狹窄的小道,邊走邊看。村子里的原住民很少,許多房子的外面一片荒蕪,看樣子已經久無人住了,但外墻上都有歙縣人民政府的牌子,上面有屋主的姓名、編號和“歷史建筑”四個字。
走到一處稍微有些現代的建筑前,我們駐足很久,因為在墻體上有個碩大的紅色篆體字,我們都不認識。恰有村民路過,看出我們的疑惑并表明這是“鄭”字,村子里絕大部分人都是這個姓氏。我們恍然,難怪一路上的民宅墻上都是鄭姓村民。
看我們是游客,村民一邊走,一邊和我們聊天,陽產的來歷也慢慢清晰。這是一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鄭姓先人于宋時由河南逃避戰亂來到此處。某日,鄭公狩獵到陽產,見其四面環山,山泉清澈,古木參天,認為是塊風水寶地,決心率領全部族人遷移定居陽產,從此安于一隅,得以生息。
“陽產”一名,“陽”是面對陽光,“產”在當地方言意為陡峭。整個村子建在山坡之上,故而取名“陽產”。赭紅色的墻體厚實,冬暖夏涼。在這里,流傳著這么一句俗語:“有福之人歇土墻(即土樓)。”陽產土樓是皖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土樓群,也是我國歷史建筑的重要文化遺產。
我們一邊和老鄉聊天,一邊賞景,偶爾從小道邊的房子里傳來高聲亮嗓,濃重的方言,只聞其聲,不見其影。我甚至轉過屋角,還是見不到人——草木太過茂密。除腳下的小徑以外,草木中隱約還有一條小道,仰頭而望,小道依山勢、沿溪水。據了解,那是古時村民通向山外的主要通道,距今已有300多年。少走山路的我們,害怕驚動山中的蟲豸蛇虺,還是遠離了古道。
晚上,我們在民宿要了幾樣山里的筍菜,又特地讓做飯的大姐鏟了鍋巴。這個民宿的房子就是做飯大姐家的,現被城里人租來接待游客。大姐憨厚,努力用普通話和我們聊天。“我們山里人出山一趟不容易,蓋房全部用山里的紅壤黏土,添上竹片、松枝、石灰混合,然后用木錘錘實。我們小時候,都沒見過城里的鋼筋水泥,這里隨便一幢房子,住得舒服得很。”大姐一邊說,一邊用手拍拍外面的墻體,堅實的泥巴中,隱約有碎石片、竹木之類的東西。
這個曾經上千人的村子,現在卻只有92人居住了,且多是老人。我問大姐:“村子里的人越來越少,你們以后怎么辦?”大姐倚著門框,望著遠山說:“我們哪兒都不去,就在這里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外面人喜歡這里,村子里沒有人怎么行?”她轉頭看著我們,笑了。
是的,我們來了,還會有更多的人來到這里,有了生機,還怕村子里沒有元氣?陽產土樓,遺世而獨立。
(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