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吊腳樓的布依語叫“麻欄”,是布依族的傳統民居,在黔西南州沿南北盤江兩岸,吊腳樓比比皆是。
吊腳樓依山而建,主要采用當地盛產的杉木,搭建成兩層樓高的木構架,柱子因坡就勢、長短不一地架立在坡地上,建筑框架完全采用木材,榫卯接合方式建成。內在結構有從簡陋的三柱落地到結構嚴密、縱橫寬敞、堅實有力的十五個頭不等,木樁把樓房從地面上支撐起來,地板高于地面60厘米至150厘米左右。
房屋的下層不設隔墻,里面主要作為豬、牛的畜棚或堆放農具和雜物;上層住人,分客堂、臥室,兩側房前檐向外伸出挑廊和欄桿,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吊腳樓的優點很明顯,居住樓上通風防潮、防賊防盜,又可以防止野獸和毒蛇的侵害。
吊腳樓的規模三間或五間不一,大致組成一字形排列,但互不鱗迭含接,建筑形式有單吊式、雙吊式或二屋吊式等多種。一些村寨受外來建筑的影響,出現四合式、多合式變化,但整體二層結構、懸空風格不變。
布依吊腳樓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有人分析這種居住方式與人類早期為防止在夜晚睡眠時受到野獸傷害而上樹巢居的原始習俗有關,其建筑淵源應與魏晉、南北朝時期依樹積木而筑的住宅“干欄”相繼。《魏書·僚傳》記載:“依樹積木居其上,名曰‘干欄’,‘干欄’大小隨其家口之數”。南北盤江沿岸,布依族的吊腳樓建筑地址注重“龍脈”,符合風水學的“脈”“穴”取象。依勢而建,遵循人神共處的神化現象,其中有十分突出的空間宇宙化觀念。在布依族修房子的上梁歌謠中有:“上一步,望寶梁,一輪太極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兩旁、日月成雙永世享……”
這里的“太極”“乾坤”“日月”代表了宇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吊腳樓在主觀愿望上希望與天更加接近、更加親密,從而使人與宇宙渾然一體,更加密不可分。
不管是外形還是內部結構,吊腳樓都呈現出恰到好處的比例關系,具有靜中見動,動中趨向統一的靈巧多變均衡感,這種動態性多層次的高水平對稱均衡,把吊腳樓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態,顯示出超拔、風雅和流暢的整體風格。無論遠眺近覽,平視仰瞻,那優美的形體線條,總給人一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感,使人賞心難斂,欲罷不能。
在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中,布依族的吊腳樓同其它民族的傳統民宅一樣璀璨,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顯著的文化特色。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對吊腳樓這種民宅加以保護和傳承,使它具有更加燦爛的今天和明天。
(來源: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