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皮影,指流傳于四川省巴中市境內的一種民間皮雕傳統戲劇人物的工藝美術和民間皮影戲演出兩大部分。
這里所指的“工藝美術”是指皮影人物的雕刻制作工藝。選擇放血而死的大黃牛皮經過發汗、浸泡、刮毛、去筋、繃身晾干和下料等步驟,待雕刻制作。繪畫紙人(又稱格子),將要雕制的皮人頭、身、四肢分畫于紙上,后將紙人畫各部分粘貼在牛皮上,用40多把不同類型的雕鑿進行雕刻,刻好后上色。再用手工熬制的明油(又稱亮油)浸泡,泡得越透明越好。待晾干后,用粗麻繩將13處關節部位進行連接,組裝成人的身軀和四肢。皮影被稱為“樁”,樁上的三根提簽(背部和手)可供走影之人操作。人頭分開單獨制作,演戲時按人物角色變化需要裝上人頭即可。巴中皮影在演出時,常出現80多個“樁”和100多個男女人頭,有“全堂”和“半堂”之分。全堂為4把椅4匹馬,半堂為2把椅2匹馬,把“旱排場”和“水排場”全都齊全者稱為“全堂影子”。
據《巴中縣文化志》記載:“川北地區早在宋代就有皮影戲,說明巴中皮影歷史文化悠久。新中國成立時,巴中縣(今巴州區)共有48個鄉場(非鄉級政府)68個皮影劇團,清江渡(今清江)就多達3個,而且全縣有13個皮影雕刻作坊,巴中可謂中國皮影藝術之鄉”。
巴中皮影在文化娛樂和民俗祭祀活動中,伴隨巴中人民走過了上千年的時光。在今天,這仍是巴中人民,特別是農民唯一請得起的民間小劇團。演出的燈調唱腔是巴山地區地地道道的民間音樂,演出的部分地方戲《斬巴蛇》《牡丹燈》和《四下河南》都是巴中可考究的歷史故事劇,是研究巴山地區民俗風情、人物傳說、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巴中皮影皮雕工藝也是研究巴山地區民間工藝美術的重要史料。
巴中皮影的造型藝術有比較獨特之處,如“馬靠”和“馬盔”的造型源于巴山民間門神的造型,這在全國其它地區的皮影藝術中十分少見,它的雕刻制作工藝仍保持古代雕刻藝術水平。
對牛皮的選料加工既保持了傳統的加工手法,更保持了牛皮的質量。在制作過程中,由傳統的、無法更改的“皮格子”,改進為可按人物造型進行修飾的“紙格子”,這是一大創新。其雕刻工藝的精細程度、色料選擇、亮油加工制作等,真正達到了鏃鏤精巧、五色妝染、永葆明亮、不被破壞,可保持200年不變色。表演技藝中的“變臉”也是巴中皮影的獨特藝術。
(來源:巴中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