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把自己稱為大遠方來的人,遠方前加個大字,就是很遠很遠的地方了。遠方是什么地方?
神秘的族群、神秘的信仰,這就是俐侎人——彝族的一支,又稱“黑彝”。
彝族支系俐侎人是云南省臨滄市獨有的民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區,全市俐侎人總人口2萬多人,其中鳳慶縣郭大寨鄉團山村有俐侎人2000多人,定居團山村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據資料記載,西漢時彝族名為“崔、昆明”,唐代名為“烏蠻”和“烏蠻別種”(南紹族屬),元明清時被稱為“羅羅”或“倮羅”“羅羅摩”“摩家”(蒙舍地名諧音)等名稱。
團山村的當地俐侎語為“喜唂”“阿嗦貴”,意為桑樹茂盛的地方,寓意“美好家園”。俐侎人祭山、祭水、祭萬物生靈,他們以狗為民族圖騰,以梯田形狀為服飾修飾。人民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表現出來的是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文化也形成了彝族俐侎人特有的古樸、自然、豪放的性格及各種風情民俗。
俐侎人并非郭大寨鄉的原住民,相傳是明末清初他們經不住奴隸主的殘酷壓迫,從思茅、景谷一帶遷徙而來。族人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民族風俗習慣,如歌舞、語言、傳統的民風民俗、服飾等,俐侎人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以口口相傳,語言較為溫婉含蓄。
伐木建屋,刨石壘墻,團山濕度大,俐侎人便把自己的房子抬高到離地五尺的高度,人居二樓,一樓堆放柴火等雜物。
據《云南通志》記載:俐侎蠻“男子好皂衣,面黃黑,善弩獵,每射雀即啖。女子分辮赤足,出外常披花巾,以蔽其身。
俐侎人崇尚黑色,無論男女,其服裝均以黑色為主基調,這是其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形成的歷史沉重感、審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程度所決定的。俐侎服飾染料主要原料為南板藍根、蘇木、密蒙花等,有防病、防蟲等作用,俐侎男子的服飾以黑色領褂、寬松上衣、寬松長褲、黑色包頭為特色,領褂的基本特點是無袖、圓領、開襟,布料一般用自制的黑色土布。
服飾的紛繁主要體現于婦女,俐侎婦女純手工制作一套衣服的繡塊,一般要花費三四年時間,配上耳環、銀片、銀鈴、銀鐲等飾物,是俐侎少女們婚禮和節日盛裝時尤不可缺的,銀飾通常是以花或蝴蝶為內容的浮雕。頂戴的蓋頭,有純黑土布、黑白格子土布以及配有很多銀飾和絲線的盛裝蓋頭,反映的純粹是年齡級差:少女為黑白格子土布蓋頭,結婚和節日則為配有銀飾和絲線的盛裝蓋頭,而老年人則戴純黑土布蓋頭。
俐侎山寨山高坡陡,適合茶樹的生長,加上土壤肥沃,雨量適中,所產之茶香味十足,回甘綿長。族人做茶的很多,除了少數產量較大,多數人家就靠一口鐵鍋純手工生產,雖然產量不多,但是純手工的茶價格較高,具有一定的市場。
俐侎女人幾乎每人都有一只口弦,用一個精致的小竹筒盛裝,掛在胸前,休息時便取出吹奏。由于口弦音量小,通常是三三兩兩地湊在一起相互傾聽。如果遇上高興的事,她們還會以口弦伴奏,在多依樹下曼妙起舞。
面對新時代、新機遇,團山村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一方面穩定茶葉、核桃、烤煙等傳統產業,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利用好本村產業資源豐富的優勢,挖掘萬明山特色,積極推進農村特色產業,如冬桃、甜脆豌豆、野生蜂蜜、山豬養殖等,提升農特產品附加值。全村龍膽草種植面積達100畝,滇黃精種植面積約30畝,花椒全年產值達50萬元,豌豆全年產值近200萬元。
為深度挖掘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鳳慶縣文化和旅游局精心組織俐侎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普查,摸清家底,建立俐侎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存續狀況的數據檔案。在原公布項目基礎上,進一步深挖俐侎人傳統民俗文化,為“非遺+旅游”找到融合著力點。加大對團山村俐侎人文化傳承館的布展指導力度,充分展示俐侎人整體文化生態,為打造鄉村旅游奠定基礎。挖掘俐侎人傳統婚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評審公布和逐級申報,并對傳統婚俗里的俐侎人歌舞進行深挖,下步將聘請專業編導進行編排,作為鄉村旅游的文化、文藝展示項目進行打造。對傳承狀況較好、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俐侎人染布、織布等非遺項目,開展系統田野調查和建檔立卡工作,為下步申報市級、省級項目打牢基礎,充分宣傳展示俐侎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璀璨的民間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