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流轉,鮮花從未缺席,在花樣年華里靜靜流淌。如果生活里缺少了鮮花的美麗點綴和馥郁香氣,或許算不得美好。《花朵小史》里藏著一場鮮花的視覺盛宴,16朵含苞待放、嬌艷欲滴的花蕾,從箴言、名畫、電影、歌曲、食物里走出,春梨、夏荷、秋菊、冬杏……花情、花事、花史漸次在時間里緩緩綻放,渲染了歷史的天空,驚艷了溫柔的時光,悄然改變著我們的認知和生活。
人與花之間,有著說不完的浪漫故事。花朵本是大自然的饋贈,漫長歲月里的繁衍和進化,花朵生成我們生活里的模樣,色彩繽紛、嬌艷動人、姿態萬千,令人心生歡喜、再生憐愛、歲月生香,紛紛以自己的方式抒發對花朵世界的喜愛。我們編寫花語,用它們給予自己喜悅和哀傷。象征愛情的玫瑰、凝結親情的康乃馨、懷想故人的白菊花、代表幸福的天竺葵,每一朵鮮花都對應人世間至純至真的情感,將它們捧在手心,都能喚醒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作家以花寄情,常能帶來活色生香的文字表達。陶淵明詩歌里清新隱逸、高風亮節的菊花,希臘神話中顧影自憐的美少年那喀索斯幻化成的黃水仙,王爾德小說里被一腔熱血染紅的雪白玫瑰……花朵激活了作家妙不可言的靈感,引出獨特的文學敘述方式,而作家則賦予花朵豐富的意象,注入了動人心魄的靈魂。閑來賞花,花美入畫,幾乎每一位畫家都曾奔赴過花事之約。莫奈擁有自己的專屬花園,他筆下的睡蓮恬靜安詳,舉世聞名;梵高似乎偏愛熱情洋溢的向日葵,他筆下的向日葵充滿生機勃勃的向上力量。花朵默默地收容人們的七情六欲,也被運用于電影、文學、歌曲等生活角落。遇見的每一朵花,都會迷上它背后不為人知的浪漫故事。
花朵,為人類歷史上最普遍、最悠久的審美對象,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中,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色,而成為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屬相。每一朵看似嬌弱的花,都隱藏著改變人類生活的偉大力量。透過“花花往事”,可一窺人類文明歷史的更迭和走向。紅色康乃馨曾是1923年蘇聯紅色革命的象征,代表著無畏和不屈的勇氣,而在1974年葡萄牙發生的“康乃馨革命”中,它成為表達和平愿望的口號。而到如今,它一般用來送給母親或者其他女性長輩,表達愛意和敬意。玫瑰是激情和愛情的象征,在18和19世紀,玫瑰卻曾淪為與疾病相關的符號,《病玫瑰》一書中便記錄了一段令人難忘的人類疾病抗爭史,在斯泰因看來,“玫瑰是玫瑰,就是玫瑰”。只有自然屬性,而不附帶社會屬性。菊花象征清凈、淡然與隱逸,在新聞攝影師馬克·呂布于1967年拍攝的一張照片中,一位17歲的少女手舉菊花,用來對抗舉著刺刀的國民警衛隊。此后,每當反戰示威游行活動,群眾都會手拿花束,被稱為“鮮花團”。“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也早在1857年,在印度爆發的一系列反殖民統治的起義運動中,作為暗號在士兵間傳遞。與人類相伴同行的日子里,花朵串起的流年往事,有和平之歌也有暴力之曲,而同一種花朵更能引發不同的思考和認知。
走進令人目眩神迷的“花花世界”,在這場花開花謝的芳香之旅中,映入眼簾的有花事、花情,還有花史,更有人類傳情和表意的獨特浪漫,感知自然生命的頑強和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