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陵白姜是安徽省銅陵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因姜嫩皮白而得名。鮮姜皮為白略呈黃色,姜塊呈佛手狀,瓣粗肥厚,姜指飽滿,鮮嫩汁多,味辣而不嗆口,屬多功能食用產品。
作為銅陵“八寶”之一,銅陵白姜以“塊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質脆嫩,香味濃郁”等特色而久負盛名,有“中華白姜”的美譽。
銅陵產姜的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就有種植。在北宋時期,銅陵已成為全國生姜的著名產區,并被列入朝廷貢品。
據嘉靖《銅陵縣志》記載,明代銅陵生姜已成為熱門特產。“邑產姜、蒜、苧麻、丹皮之類,近亦間有販賈者,但遠人市販者居多。”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銅陵縣志·物產》記載,當時姜的產量“每歲不下十萬擔”。
至民國年間,銅陵大通經營生姜的私營行商,每年采購鮮姜銷往安慶、蕪湖、鎮江、揚州等地,像安慶的“胡玉美”、揚州的“四美”、鎮江的“恒順”等有名的醬園采購銅陵生姜,加工糖冰姜、糖醋姜、醬姜等。
2008年,銅陵白姜加工制作技藝被列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1月16日,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銅陵白姜”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7年6月,農業農村部公布了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安徽銅陵白姜生產系統入榜。同年8月,銅陵白姜商標被安徽省工商局評為省十佳地理標志商標。
銅陵白姜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為安徽省銅陵市郊區大通鎮,銅陵縣天門鎮、順安鎮、東聯鄉、西聯鄉、鐘鳴鎮等6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來源:博雅特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