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對比早期乳腺癌采用前哨淋巴結活檢術與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治療的效果,以及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興化市人民醫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97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A組(48例)、B組(49例)。給予A組患者乳房切除術+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治療,給予B組患者乳房切除術+前哨淋巴結活檢術治療,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1年。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術前、術后1周免疫功能指標及上肢功能恢復程度,以及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B組
患者的腋窩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A組,腋窩引流量顯著少于A組(均Plt;0.05);對比兩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與術前比,術后1年兩組患者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顯著升高,CD8+百分比均顯著降低,兩組相比,B組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升高幅度更大,CD8+百分比降低幅度更大;與術前比,術后1年兩組患者上臂周徑均顯著增長,肩關節活動度及肩關節最大外展角度均顯著減小,B組上臂周徑顯著短于A組,肩關節活動度及肩關節最大外展角度均顯著大于A組;隨訪期間,
B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均Plt;0.05)。結論 兩種手術方法手術時間相當,但與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比,早期乳腺癌患者應用前哨淋巴結活檢術治療可有效縮短腋窩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減少腋窩引流量,并能夠改善其免疫功能,對患者上肢功能影響較小,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乳腺癌 ; 早期 ; 腋窩淋巴結清掃術 ; 前哨淋巴結活檢術 ; 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12.0004.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12.002
乳腺癌是由于機體中正常的乳腺上皮細胞出現增殖失控,進而發生惡變的一類惡性腫瘤,早期乳腺癌的臨床表現多以腋窩淋巴結腫大、乳房腫塊、乳頭溢液等為主,若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任其發展至中晚期則可由于癌細胞出現遠處轉移而引起患者出現多器官的病變,對其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脅。目前,乳腺癌已成為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而早期乳腺癌常以手術治療為主,乳房全切術可將患者患側乳房全部切除,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而術后多需進行淋巴結清掃。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可確認腋窩淋巴結轉移與否,并將轉移的淋巴結進行徹底清除,但該手術方式容易損傷腋窩處的神經,且對于無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早期乳腺癌,腋窩淋巴結清掃則屬于過度治療[1]。前哨淋巴結活檢術是一類新型的手術方式,可判斷患者腋窩淋巴結有無轉移,避免對于無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早期乳腺癌的過度治療,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對比早期乳腺癌采用前哨淋巴結活檢術與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治療對患者免疫功能及上肢功能恢復程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興化市人民醫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97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A組(48例)、B組(49例)。本研究所選患者均為女性。A組患者年齡30~70歲,平均(53.86±3.13)歲;腫瘤TNM分期[4]:Ⅰ期患者26例,Ⅱ期患者22例;腫瘤位置:左側乳房23例,右側乳房25例。B組患者年齡30~70歲,平均(53.86±3.13)歲;腫瘤TNM分期:Ⅰ期患者25例,Ⅱ期患者24例;腫瘤位置:左側乳房23例,右側乳房26例。兩組患者上述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腫瘤內科學》 [5]中早期乳腺癌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符合手術指征者;單側乳房發病者等。排除標準:心、肺等器質性異常者;依從性差無法配合治療者;有妊娠計劃或已處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等。研究經興化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手術方法 A組患者采用乳房切除術+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將患者胸肌處的脂肪及淋巴結進行清除,清除完畢后將胸筋膜切開并分離腋窩,操作時應注意切勿損傷患者胸背神經,明確淋巴結的轉移情況,清掃第1站或第1、2站的淋巴結,切除患者腋窩脂肪及淋巴結,后進行止血處理,常規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B組患者采用乳房切除術+前哨淋巴結活檢術,術前10 min分別于乳暈上、下、左、右4點皮下注射0.1~0.5 mL濃度為1%的亞甲藍注射液(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4827,規格:2 mL∶20 mg),均勻按壓注射點5~10 min,然后靜待10~30 min,使亞甲藍可完全浸入患者淋巴網絡,待顯現出淋巴管顯影后明確前哨淋巴結位置,并通過腺體切口切除藍染后的淋巴管中的首個淋巴結,并觸摸患者腋窩區,確定是否有其他淋巴結的存在,若存在其他淋巴結則應繼續切除,將切除后的淋巴結組織病理送檢,若發現前哨淋巴結為陽性者,則補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常規進行相關止血處理,并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創口。兩組均于術后隨訪1年。
1.3 觀察指標 ①圍術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腋窩拔管時間、腋窩引流量、住院時間。②免疫功能:分別于術前、術后1年采集兩組患者約4 mL外周靜脈血,并使用流式細胞儀[安捷倫生物(杭州)有限公司 NovoCyte D2060R,型號:NovoCyte D1040]檢測兩組患者CD4+、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③上肢功能恢復程度:通過卷尺測量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年上臂周徑,通過量角儀測量術前、術后1年肩關節活動度、肩關節最大外展角度。④并發癥:隨訪期間觀察兩組患者上肢麻木、活動受限、腋窩積液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均經K-S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與A組比,B組患者的腋窩拔管時間、住院時間更短,腋窩引流量更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1年兩組患者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顯著升高,CD8+百分比均顯著降低,兩組相比,B組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升高幅度更大,CD8+百分比降低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程度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1年兩組患者上臂周徑均顯著增長,肩關節活動度及肩關節最大外展角度均顯著減小,B組上臂周徑顯著短于A組;肩關節活動度及肩關節最大外展角度均顯著大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隨訪期間,A組與B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分別為22.92%、6.12%,兩組相比,B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早期乳腺癌患者惡性程度相對較低,及時給予手術治療可起到有效的治療效果,并延長患者生命。腋窩淋巴結清掃術為常用的手術方式,可完全清除可能存在病變的腋窩淋巴結,但由于該手術方式會導致腋窩解剖結構被破壞,術后多可出現上肢麻木、水腫等多種并發癥,影響患者病情恢復[6]。
前哨淋巴結為乳腺癌腫瘤細胞向腋窩發生轉移的第一站,而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可通過亞甲藍對患者的前哨淋巴結染色,準確發現藍染的前哨淋巴結,進而避免手術操作過程中對患者其他正常淋巴管、血管的損傷,并且該手術方式可確認早期乳腺癌患者是否出現前哨淋巴結的病變,若未出現腋窩淋巴結轉移,則可縮小淋巴結清除范圍,減小對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的影響,降低上肢水腫的發生概率,促進患者病情恢復[7]。通過觀察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并進行對比可見,與A組比,B組患者腋窩拔管時間、住院時間更短,腋窩引流量更少,表示早期乳腺癌患者應用前哨淋巴結活檢術治療可有效縮短患者腋窩拔管時間、住院時間,減少腋窩引流量。
T淋巴細胞是人體中較為關鍵的免疫系統組成部分,而腫瘤浸潤淋巴細胞多與乳腺癌的病理機制有緊密聯系,有研究表明,當患者患有乳腺癌時,其體內的T淋巴細胞含量(CD4+、CD8+百分比、CD4+/CD8+比值)均為異常狀態[8]。相比于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可相對更多地保留患者腋窩區域淋巴結,進而形成免疫防御屏障,調整機體免疫功能,進一步避免乳腺癌腫瘤細胞通過腋窩淋巴結轉移至體內其他部位,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預后更佳[9]。另外,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可在保證患者正常肋間壁神經感覺功能的前提下進行操作,可保護患者肩關節運動相關肌肉、血管等組織,從而減少了對上肢功能的影響,達到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減輕術后疼痛等目的;而腋窩淋巴結清掃對乳腺癌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礙影響較大,主要是由于該術式容易損傷乳腺癌患者的肋間壁神經感覺損傷,進而增加了患者術后疼痛、麻木等發生率[10]。本研究中,術后1年B組患者的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顯著高于A組,而CD8+百分比顯著低于A組,上臂周徑顯著短于A組,肩關節活動度及肩關節最大外展角度顯著大于A組,且B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表示早期乳腺癌患者應用前哨淋巴結活檢術治療可有效改善其免疫功能,且對患者上肢功能影響較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
綜上,兩種手術方法手術時間相當,但與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比,早期乳腺癌患者應用前哨淋巴結活檢術治療可有效縮短腋窩拔管時間、住院時間,減少腋窩引流量,并能夠改善其免疫功能,對患者上肢功能影響較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但由于本研究所有病例均為興化市人民醫院收治,且樣本量較少,數據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后續在臨床上可將樣本量擴大進行多中心研究。
參考文獻
何婕, 莫欽國. 前哨淋巴結活檢術與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對早期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山東醫藥, 2014, 54(2): 57-59.
張月, 王耀一, 孫光源, 等. 腔鏡下前哨淋巴結活檢及腋窩淋巴結清掃在早期乳腺癌手術中的應用[J]. 實用癌癥雜志, 2015, 30(9): 1335-1338.
王海蘭. 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結活檢術與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患側上肢腫脹程度的調查[J]. 護士進修雜志, 2015, 30(24): 2270-2272.
余慶邦, 范明, 王曉稼, 等. 基于SELDI-TOF蛋白質譜分析的乳腺癌TNM分期研究[J].生物醫學工程研究, 2015, 34(1): 7-10.
徐瑞華, 姜文奇, 管忠震. 臨床腫瘤內科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4: 75-77.
莢從正, 章榮貴, 夏亞琳, 等. 前哨淋巴結活檢與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對早期乳腺癌患者術后恢復、并發癥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21, 20(8): 866-870.
吳瑛琦, 于海娜. 乳腔鏡下前哨淋巴結活檢及腋窩淋巴結清掃在早期乳腺癌患者臨床診療中的應用評價[J]. 中國醫學裝備, 2017, 14(4): 110-113.
左永剛, 劉家才, 郭鑫, 等. 外周血T淋巴細胞及雙陰性T細胞在乳腺癌中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2, 42(24): 5945-5950.
范明江, 日斯白克·阿不都卡德爾, 阿布都沙塔爾·吐爾地. 前哨淋巴結活檢與腋窩淋巴結清掃對早期乳腺癌患者術后恢復及并發癥的影響[J]. 實用癌癥雜志, 2020, 35(1): 145-148.
蔡世魁. 前哨淋巴結活檢術與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在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對比[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20, 14(20):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