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Scarf截骨術+Akin截骨術治療中重度拇外翻的療效,以及其對患者的足功能與骨代謝指標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嘉峪關市中醫醫院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40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的臨床資料,據治療方式是否合并Akin截骨術將其分為對照組(20例,Scarf截骨術治療)與聯合組(20例,Scarf截骨術+Akin截骨術治療),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6個月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OFAS)踝與后足評分系統評分、脛側籽骨位置,第1、2跖骨間角(IMA),拇外翻角(HVA),遠端關節面固有角(DMAA),以及骨代謝指標[Ⅰ型前膠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膠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骨鈣素(OC)]水平變化;比較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VAS評分、脛側籽骨位置、IMA、HVA、DMAA均顯著降低,且聯合組顯著低于對照組;AOFAS踝與后足評分系統評分均顯著升高,且聯合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均顯著降低(均Plt;0.05);而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6個月的PINP、β-CTX、OC水平及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結論 Scarf截骨術+Akin截骨術在中重度拇外翻治療中拇趾糾正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拇趾外翻情況,并改善患者足部功能,減輕患者疼痛,且不會增加并發癥及對患者骨代謝的影響,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Scarf截骨術 ; Akin截骨術 ; 拇外翻 ; 足功能 ; 骨代謝
【中圖分類號】R68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12.0048.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12.016
拇外翻是常見的一種足部畸形,主要由遺傳因素與長期的不良穿鞋習慣等因素造成,使患者出現拇趾向足的外側過度傾斜,導致患者出現疼痛、拇囊炎等癥狀,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目前,對于輕度拇外翻患者,臨床常采取穿戴拇外翻護墊以緩解患者疼痛,但對于絕大多數中重度拇外翻患者,僅行保守治療無法改善其臨床癥狀,因此,需要進行手術治療[1]。 Scarf截骨手術是目前常用的手術方式,其能夠改變拇外翻患者足部骨性結構,且其固定穩定性較好;但相關研究表明,單一的手術方法往往不能達到理想效果,且多數患者會存在術后拇趾仍有殘留外翻現象[2];而Akin截骨術是通過近節趾骨的外翻截骨來增加拇外翻的矯正力,但單獨使用并不能矯正跖骨內翻,因此,常與其他截骨術聯合使用[3]。目前關于Scarf截骨術聯合Akin截骨術與單純Scarf截骨術治療拇外翻的對比研究尚不多見,基于此開展本研究,旨在探討Scarf截骨術聯合Akin截骨術對中重度拇外翻患者足功能與骨代謝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嘉峪關市中醫醫院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40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20例)與聯合組(20例)。對照組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9例;年齡36~70歲,平均(50.46±1.56)歲;病程9~47個月,平均(25.35±2.47)個月。聯合組患者中女性10例,男性10例;年齡35~69歲,平均(50.47±1.54)歲;病程10~46個月,平均(25.34±2.46)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拇外翻治療專家共識》 [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經臨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拇外翻者;拇外翻角度在20°~40°者等。排除標準:合并手術禁忌證者;外傷性因素導致的拇外翻者;二次足部手術者等。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手術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Scarf截骨術治療,患者入院后需進行常規檢查,測量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間角(IMA)及脛側籽骨位置,記錄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OFAS)踝與后足評分系統評分[5],并在患者檢查無異常情況后安排患者次日手術。取患者仰臥位,行全麻或椎管內麻醉,常規消毒后,在第1、2跖骨位置處作一2 cm縱向切口,找出拇收肌止點并將其切斷松解,并將第1跖趾關節外側關節囊及籽骨間韌帶縱行切開,后將拇趾內翻,松解外側關節囊。而后在第1跖骨內側再作一約7 cm縱行切口,暴露關節囊,在保護趾背內側神經的基礎上“L”形切開關節囊,并切除跖骨頭內側骨贅。而后行Scarf截骨,在第1跖骨內側沿跖骨干縱行作“Z”形截骨,并在兩側橫行截骨,將跖骨遠端向外側推移并旋轉以減小跖骨間角,在跖骨背側中線斜行向位于跖側方向的骨塊中置入導針,并經X線透視下確認置入角度是否滿意,滿意后打入2枚雙螺紋加壓螺釘固定,并將內側多余骨質切除,透視及外形均滿意者可直接沖洗并縫合切口。聯合組給予Scarf截骨術+Akin截骨術治療。 Scarf截骨術方式同對照組,若Scarf截骨術后透視拇趾仍存在外翻現象,行Akin截骨,其需向遠端延長切口,并將第1近節趾骨基底充分暴露,在平行趾骨基底進行近側端截骨,后在拇趾跖趾關節面6~8 mm處橫行截斷趾骨,保留外側骨皮質,第2次截骨約平行拇趾甲緣,去除楔形骨塊,骨塊基底2~3 mm,并盡可能將外側骨皮質保留,后在患者遠側切下三角形薄骨片(內寬外窄),在閉合截骨處利用1枚雙螺紋加壓螺釘進行固定,并經過X線檢查,保證固定位置滿意后將切口逐層關閉。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術前與術后6個月的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 [6]、AOFAS踝與后足評分系統評分、脛側籽骨位置,VAS評分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痛感越強烈;AOFAS踝與后足評分系統評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足部功能越好;分別于術前與術后6個月行患足負重正側位X線檢查,記錄脛側籽骨位置,其中脛側籽骨位于第1跖骨中軸線的內側且不與其接觸為1級,脛側籽骨的外側緣剛好與第1跖骨中軸線接觸為2級,介于2級與4級之間的為3級,脛側籽骨剛好被第1跖骨的中軸線平分為4級,介于6級與7級之間的為5級,脛側籽骨內側緣剛好與第1跖骨的中軸線接觸為6級,脛側籽骨位于第1跖骨中軸線的外側且不與其接觸為7級[7]。②術前與術后6個月的IMA、HVA、遠端關節面固有角(DMAA),均采用患足負重正側位X線檢查統計。③術前與術后
6個月骨代謝指標,分別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2 500 r/min離心10 min提取血清,均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Ⅰ型前膠原氨基端前(PINP)、Ⅰ型膠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骨鈣素(OC)。④統計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跖骨頭缺血壞死、術后感染、截骨延遲愈合等。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經K-S法檢驗證實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VAS、AOFAS踝與后足評分系統評分及脛側籽骨位置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VAS評分、脛側籽骨位置均顯著降低,AOFAS踝與后足評分系統評分均顯著升高,且聯合組上述指標變化幅度均較對照組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IMA、HVA、DMAA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IMA、HVA、DMAA均顯著降低,且聯合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清骨代謝水平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血清PINP、β-CTX均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而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PINP、β-CTX、OC水平及手術前后兩組血清O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目前,臨床常用的拇外翻截骨術有很多種,其中Scarf截骨術是一種“Z”形截骨,可在三維空間內通過旋轉或平移來矯正畸形,其截骨面比較寬闊,且穩定性較好,但單一Scarf截骨可能會出現矯正不充分、拇趾長度長于第二趾等現象,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術者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表現,采用多術聯合的方式進行治療[8]。
Akin截骨術可在增大DMAA的同時輕度糾正跖骨近端關節面固有角;當患者在進行Scarf截骨術期間,完成第1跖骨截骨治療后并未獲得滿意的理想效果時,則可進行Akin截骨術,其通過楔形截骨基底大小2~3 mm,同時在截骨時保留趾骨外側皮質骨,從而增加截骨穩定性,且截骨位置距跖趾關節面遠端6~8 mm,安全性較高[9]。本研究中,術后6個月聯合組患者VAS評分、脛側籽骨位置、IMA、HVA、DMAA均顯著低于對照組,AOFAS踝與后足評分系統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從而證實了Scarf截骨術+Akin截骨術較單一Scarf截骨術,可提高對拇外翻患者的糾正效果,從而減輕疼痛,改善患者的足部功能。
PINP、β-CTX可反映骨丟失狀態,OC是骨形成的特異性指標,其水平可直接反映骨形成和骨更新狀態[10]。本研究中,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血清PINP、β-CTX均顯著降低,但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PINP、β-CTX、O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兩種術式均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患者的骨形成能力,但聯合Akin截骨術并不會增加抑制作用,這可能是由于,Akin截骨術是在近節趾骨進行的,因此其對血運的影響較小,且本研究在行Akin截骨術與Scarf截骨術聯合治療時,多注意第1跖趾關節外側關節囊松解及切斷拇收肌時血運的保護,以及暴露Akin截骨部位時周圍軟組織的保護,從而減少對骨代謝的影響,同時也避免出現跖骨頭缺血壞死或截骨延遲愈合等并發癥的發生。故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也進一步證明了Scarf截骨術+Akin截骨術的安全性。
綜上,Scarf截骨術+Akin截骨術在中重度拇外翻治療中拇趾糾正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拇趾外翻情況,并提高患者足部功能,減輕患者疼痛,此外,還不會增加并發癥且不影響患者的骨代謝水平,安全性良好。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為回顧性研究,建議臨床增加樣本量進一步深入研究,以證實本研究結果。
參考文獻
顧曉暉, 畢擎, 夏冰. 第1跖骨基底Chevron截骨矯形治療中重度踇外翻[J]. 浙江臨床醫學, 2017, 19(7): 1248-1250.
李曉東, 江漢, 江毅, 等. Akin截骨術聯合Scarf截骨術治療中重度外翻[J]. 天津醫藥, 2016, 44(6): 780-783.
王力民. 中重度拇外翻采取Scarf及Akin截骨術聯合治療的效果分析[J]. 中國傷殘醫學, 2021, 29(6): 55-57.
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足踝專業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足踝外科學組. 拇外翻治療專家共識[J]. 中華醫學雜志, 2017, 97(35): 2726-2732.
嚴廣斌. AOFAS踝 - 后足評分系統[J/CD]. 中華關節外科雜志( 電子版 ), 2014, 8(4): 557.
孫兵, 車曉明.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6): 645.
丁徐, 趙毅, 黃濤, 等. Scarf截骨聯合微型鋼板內固定與Ludloff截骨術治療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的比較[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21, 36(8): 876-879.
袁毅, 瞿剛波, 羅兵, 等. Scarf聯合改良Mcbride截骨術治療中重度拇外翻療效分析[J]. 重慶醫學, 2018, 47(14): 1900-1903, 1907.
周黎輝, 王徐燦, 歐陽連, 等. Scarf截骨術聯合Akin截骨術治療中重度拇外翻的療效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17, 20(15): 1849-1853.
彭琪, 周龍, 黃麗先, 等. Scarf聯合Akin手術治療拇外翻的療效[J]. 西部醫學, 2022, 34(8): 1157-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