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微創旋切術與抗生素沖洗聯合治療乳腺炎對患者炎癥反應的影響與安全性。方法 選取2022年1月至12月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收治的100例乳腺炎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0例)與試驗組(5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切開引流術治療,試驗組患者接受麥默通微創旋切術聯合抗生素沖洗治療,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術前與術后7 d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術后3個月乳房外形效果,以及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愈合后瘢痕長度、手術平均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24 h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與術前比,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2(IL-2)、干擾素-γ(IFN-γ)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血清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試驗組患者乳房外形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相較于傳統切開引流術,麥默通微創旋切術聯合抗生素沖洗可在減輕手術對乳腺炎患者機體創傷的同時,減少術后炎癥因子的釋放,更利于提高患者對于乳房外形的滿意度,且手術安全性更高。
【關鍵詞】乳腺炎 ; 傳統切開引流術 ; 麥默通微創旋切術 ; 抗生素沖洗 ; 炎癥因子 ; 乳房外形
【中圖分類號】R65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12.0054.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12.018
乳腺炎可分為哺乳期乳腺炎與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常表現為乳房腫塊、疼痛等,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易遷延不愈,反復發作。當前針對乳腺炎多數需手術才能達到治療目的,傳統治療方法主要以切開引流術作為主要干預措施,同時需為患者定期更換膿腔內填充物,如紗條,可起到清除膿腫物,緩解炎癥,促使傷口愈合的作用,但該治療方案周期長,同時在更換填充物時患者疼痛感劇烈,且術后易反復發作,使患者遠期治療效果難以達到理想預期[1-2]。麥默通微創旋切術聯合抗生素沖洗治療則彌補了常規切開引流術存在的局限,且對患者胸部創傷較小,也無需填充紗條,僅需經抗生素沖洗即可達到抗炎效果,減少手術換藥帶來的痛苦[3]。基于此開展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乳腺炎患者,采用傳統切開引流術與麥默通微創旋切術聯合抗生素沖洗兩種手術方式治療的不同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在202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0例乳腺炎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0例)與試驗組(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5~50歲,平均(36.78±3.45)歲;其中年齡25~35歲者13例,年齡36~45歲者28例,年齡46~50歲者9例;病程2~22 d,平均(10.19±4.67) d;膿腫直徑3.11~8.70 cm,平均(5.67±1.14) cm。試驗組患者年齡25~50歲,平均(36.39±4.01)歲;其中年齡25~35歲者17例,年齡36~45歲者27例,年齡46~50歲者6例;病程3~24 d,平均(10.17±4.61) d;膿腫直徑3.09~8.58 cm,平均(5.64±1.75) 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乳腺影像學檢查與診斷規范專家共識》 [4]中的診斷標準者;單側乳房病變且出現膿腫者;超聲檢查顯示病變邊界清楚、范圍較為局限者;經術后病理檢查確診者等。排除標準:膿腫表面存在皮膚破潰者;胸部存在假體植入者;存在乳腺惡性腫瘤者;處于月經期者等。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該研究,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曉本研究所能帶來的風險、利益等,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處于哺乳期患者先使用相應回乳藥物待回乳后再行治療。予以對照組患者傳統切開引流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乳房,使用超聲定位膿腫位置與大小,而后依據膿腫大小結合患者意愿確定麻醉方式(膿腫直徑較大或位置較深者可行全身麻醉,膿腫直徑較小或位置較淺者可行局部浸潤麻醉)。待患者進入麻醉狀態后,在膿腫波動最明顯處行放射狀或乳暈切口,根據膿腔大小確定切口大小隨后逐層分離皮膚組織至膿腔排空膿液,而后鈍性分離壞死組織、膿腔分隔,隨后使用0.9%氯化鈉溶液完成膿腔沖洗,使用油紗條填塞膿腔,不縫合切口,每日換藥直至創口愈合。予以試驗組患者麥默通微創旋切術聯合抗生素沖洗治療。在超聲引導下確定膿腫位置與大小,選擇病灶下方3~4 cm處擬作切口,采用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待患者進入麻醉狀態后,在超聲引導下于預定切口處切開皮膚,將旋切刀插入至膿腫內部,經負壓吸引抽取膿液,旋切膿壁周圍的壞死組織、膿腔分隔,反復操作至超聲確認病變組織完全清除。術后使用慶大霉素與0.9%氯化鈉溶液反復沖洗殘腔至沖洗液澄清,壓迫5~10 min確定無活動性出血后進行加壓包扎。所有患者均于術畢將清除的病變組織行常規病理檢查,術后進行7 d的常規抗感染治療,并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愈合后瘢痕長度、手術平均時間、切口愈合時間、術后24 h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 [5](分值范圍為0~10分,分值越高,痛感越強烈)。②于術前與術后7 d對比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分別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3 000 r/min,10 min),提取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10(IL-10)、干擾素-γ(IFN-γ)。③于術后3個月對比兩組患者乳房外形效果,其中雙乳對稱,患側乳房外形與健側無明顯差異,且手感無差別者為優;雙乳對稱,患側乳房外形基本正常或略小于健側,手感略差為良;雙乳明顯不對稱,患側乳房外形變形且較健側明顯縮小,手感差為差[4]。總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④對比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切口感染、活動性出血、乳瘺、皮下血腫、膿腫引流不盡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統計本研究所有數據,其中計數資料采用[ 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均經K-S法檢驗確認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并采用( x ±s)表示,兩組間比較行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更少,愈合后瘢痕長度、手術平均時間、切口愈合時間更短,術后24 h VAS評分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IL-2、IFN-γ水平均降低,血清IL-10水平均升高,且與對照組比,試驗組血清IL-2、IFN-γ水平更低,IL-10水平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乳房外形效果比較 試驗組患者術后3個月的乳房外形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3個月,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乳腺炎多由乳汁堆積、細菌感染等因素導致,乳房局部產生病變,而后沿各級淋巴管進入乳腺小葉間及腺小葉的脂肪和纖維組織中,從而造成液化、壞死,進而形成膿腔,患者可出現局部疼痛、發熱等癥狀,若未及時干預、治療膿腔,最終可能發展為全身感染,威脅患者生命。手術是治療乳腺炎的主要方式,其中傳統切開引流術雖能徹底引流膿腫,但其手術創傷較大,可對乳腺造成較大傷害,且術后需多次換藥,致使患者疼痛難忍;此外,該術式可導致患者術后瘢痕較長,無法滿足患者的美觀需求[6]。
近年來,超聲引導下的微創手術得到臨床的廣泛認可,麥默通微創旋切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其包含了真空抽吸泵及旋切刀,在超聲引導下對病損處進行針對性切除,而后聯合負壓引流管來抽吸膿液,術中同時通過旋切刀切除后向腔內注射相應抗生素對膿腔進行反復沖洗、抽吸,避免膿腫淤積及對正常組織的損害,盡可能地保證了乳房外形的美觀[7]。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愈合后瘢痕長度、手術平均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24 h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微創旋切術聯合抗生素沖洗可縮短手術用時與手術切口,從而減輕手術對機體的損傷,減少出血量,相較于傳統切開引流術,其恢復速度更快。另外,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術后3個月的乳房外形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了微創旋切術聯合抗生素沖洗更有助于滿足乳腺炎手術患者對乳房外觀的滿意程度。
研究認為,乳腺炎的發生、發展與乳腺導管內脂質堆積、細菌感染、大量炎癥細胞浸潤,刺激并導致化學性及免疫性的乳腺導管損傷,多種免疫因子持續分泌,免疫反應介導發生有關[8]。其中IL-2、IL-10、IFN-γ是參與機體免疫應答的重要細胞因子,當發生局部炎癥時,病變周圍的大量巨噬細胞被激活,從而調控IL-2、IL-10、IFN-γ水平變化。傳統切開引流術可在手術過程中直視膿腔,術后可見膿腔恢復情況,但若病變位于較深位置,該術式則需進行更大、更深的手術切口;相對來說,麥默通微創旋切術可在超聲引導下,利用真空抽吸泵抽吸膿液,同時采用旋切刀切除膿腫壁與周圍壞死組織,從而清除大部分乳腺病變,減少炎癥滲出,且單個手術切口即可解決多處病變,而后通過旋切刀同時向腔內注射相應抗生素,可有效抑制腔內殘余感染病灶的蔓延,緩解炎癥反應[9-10]。本研究中,術后7 d試驗組患者血清IL-2、IFN-γ水平均低于對照組,IL-10水平高于對照組,表明相較于傳統切開引流術,微創旋切術聯合抗生素沖洗可在減輕對機體損害的同時,徹底清除病灶,從而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此外,術后3個月,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微創旋切術聯合抗生素沖洗對乳腺炎患者的安全性更高。可能是因為,傳統切開引流術創傷較大,且術后需頻繁換藥,反復接觸創面,增加了術后血腫、出血的發生,而微創旋切術聯合抗生素沖洗術后無須頻繁換藥,因此并發癥較少,安全性更高。
綜上,相較于傳統切開引流術,麥默通微創旋切術聯合抗生素沖洗可在減小手術對乳腺炎患者機體創傷的同時,減少術后炎癥因子的釋放,且更利于提高患者對于乳房外形的滿意度,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宋小穎. 超聲引導下安珂微創旋切術聯合置管沖洗引流治療慢性乳腺炎患者的療效評價[J].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21, 21(19): 86-87.
劉敏, 楊文強, 李維煒. 安珂微創旋切術聯合留置針沖洗引流治療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臨床效果[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1, 6(27): 69-72.
李學廣, 葛繼幫, 鄭利會, 等. 超聲引導下微創介入聯合抗生素沖洗治療乳腺膿腫的臨床應用價值[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8, 28(20): 2507-2509, 2512.
遼寧省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心胸學組, 遼寧省醫學會分子影像學分會專家組. 乳腺影像學檢查與診斷規范專家共識[J]. 遼寧醫學雜志, 2021, 35(3): 1-7.
孫兵,車曉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6): 645.
蓋玉喆. 安珂微創旋切術加置管沖洗引流治療慢性乳腺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保健營養, 2020, 30(16): 276-277.
張凱, 王佳. 微創旋切聯合抗生素封閉灌洗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22, 22(3): 228-231.
馬貞秀, 張寶亮, 趙成鵬, 等. 阿莫西林輔助強的松治療非哺乳期乳腺炎對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水平的影響[J]. 河北醫藥, 2019, 41(19): 2934-2936, 2940.
劉遠坤, 胡增青. 微創旋切術與傳統手術治療乳腺炎性疾病的對比研究[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5, 15(12): 1094-1096.
劉楊, 王文斌, 繆文青, 等. Mammotome微創旋切術聯合置管沖洗引流治療化膿性乳腺炎療效評價[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5, 18(7): 55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