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臺市信都區政協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契機,以加強政協黨建為根本,以創新履職平臺盤“活”委員隊伍為抓手,著力推動政協黨建與履職雙提升,不斷開創新時代政協工作新局面。
突出委員全覆蓋,著力提升政協黨建水平。一是加強理論武裝。做到“快、準、全”,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作為理論武裝重點,定期組織區政協機關、區政協全體委員開展學習交流、委員讀書等活動,忠誠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二是堅持黨的領導。自覺將履職工作置于黨的領導之下,重大事項、重要活動及時請示,重要意見和建議及時呈報,按規定邀請區黨政領導參加相關活動和會議,在黨委領導下制訂年度協商計劃,明確重點協商議題,逐一明晰責任人、進度安排和完成時限,確保有安排、快推動、可追溯、見實效。三是強化組織建設。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區政協系統黨的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以專委會為依托設立履職黨支部,明晰區政協黨組成員聯系黨支部、黨員委員聯系黨外委員等分工安排,構建自上而下的“三橫三縱”黨建體系。
創新工作新平臺,著力提升委員履職能力。一是搭建創新履職平臺。探索成立13個“有事來商量—政協委員工作室”,與履職黨支部一體化建設,堅決杜絕“空頭”“掛名”委員,在協商調研、收集社情民意、化解基層矛盾、增進民生福祉等方面持續用力,全面活躍政協工作。二是搭建管理服務平臺,設立“委員管理服務中心”事業機構,25個鄉鎮(街道)全部由黨(工)委副書記負責政協工作,推動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建立完善委員履職報告、考核管理、一人一檔等制度,每半年進行一次履職情況考核,激發委員履職主觀能動性。三是搭建分包聯系平臺。出臺《關于聯系政協委員、“三員”(信息保障專員、政策解讀專員、內容監督專員)、“政協委員工作室”的意見》,聘請107名“三員”,將所有政協委員和“三員”編入10個委員小組,集中開展學習、研討、協商、調研、視察、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更好地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
同唱發展一臺戲,著力開創政協工作新局面。一是立足本職建言獻策。堅持不調研不建言,先后開展“打造百里酸棗產業帶 助力鄉村振興”“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提升社區治理水平”等30余項主題調研活動,形成多項協商成果、調研報告和監督建議,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二是發揮特長助力發展。積極投身“招商引資上項目”大會戰,先后組織“兩汽一拖”專題對接會、政協委員銀企對接、直播助農慶豐收等13項活動,新收集招商線索330條,幫助35家企業與金融機構達成授信意向8.1億元。三是反映民意化解矛盾。進一步延伸政協工作觸角,支持委員走入鄉村、走進街道、走向社區,解疑釋惑、扶貧濟困、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解決了老舊小區改造、物業管理、停車秩序混亂等群眾急難愁盼和“微心愿”260多個。四是關注民生增進福祉。積極引導委員圍繞民生關切撰寫提案,幫助群眾協調解決了一大批困難和問題。持續開展“愛心暖萬家”活動,實施法律咨詢、技術培訓、創業就業指導、送教下鄉、便民義診等志愿服務,受益群眾36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