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奮斗目標,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任務。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有力保障,支撐引領著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助力鄉村振興,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推進種業科研攻關,追趕“農業芯片”世界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糧食安全的命脈,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近年來,伴隨農作物種業投入持續增加,全省良種繁育能力、種子技術支撐體系逐步健全,以企業為核心的良種育繁推一體化格局正在形成,種業發展有了長足進步,但也面臨種子企業小而多小而散、種質資源同質化比較嚴重、“洋種子”威脅加劇等多重困境,“卡脖子”,隱憂漸顯。建議:一要深化與京津優質科技資源合作,依托省內農科院、河北農業大學等單位,著力構建“京津研發、河北中試、就地轉化、率先推廣”的協同創新機制,加強省36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借鑒引進國內外種業先進技術,提高全省種業科研攻關能力。加大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和激勵種業科技創新。二要暢通實驗室科研成果轉化成農業生產力的渠道,積極爭取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以及相關項目,強化種業專項資金獎補支持,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助力更多優質糧食蔬菜種子、畜禽改良品種、林苗走出實驗室,走進農業生產第一線。比如,加大全省優質強筋小麥、雜交谷子、馬鈴薯、甘藍以及部分瓜菜等優質糧食品種推廣力度。三要通過政策引導,加強對種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公益性基礎研究、良繁基地建設的投入,做大做強15個優勢種業企業建設小型種質資源庫、創新聯合體和商業化育種中心,支持種子企業通過合并、兼并、參股等方式,實現強強聯合,重點扶持壯大一批種子龍頭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
二、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原產地農業產業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承德作為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好山好水好空氣的良好生態,孕育出高質量的綠色優質農產品。2022年農業總產值645.5億元,雖總量較大,但大型加工龍頭企業少,農產品加工業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少,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加工業比值較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建議:一、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加強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裝備研究,推廣運用新技術,綜合運用信貸扶持、品牌獎補等政策,支持中小型加工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產地初加工,發展分揀、烘干、切塊等小包裝產品,加快由賣“原字號”農產品向賣“成品”、賣“品牌’的轉變,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二、要扶大扶強加工型龍頭企業。建立健全技術改造長效機制,鼓勵企業自主研發和引進重大技術成果,突破一批產業核心和關鍵共用技術,支持鼓勵小微企業整合重組、開發新產品,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地下沉、向園區集中,提升龍頭企業工業化程度和輻射帶動能力。三、要深入推進三產融合。用好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重點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聚焦全省糧油、蔬菜、果品、中藥材、奶業、畜禽養殖等農業六大主導產業,廣泛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進一批產業鏈頭部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積極發展冰雪運動、旅游休閑、研學科普、溫泉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
三、加強農業機械研發,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農業機械化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抓手和基礎支撐,是實現農產品商品化、集約化、標準化、高效化生產經營的“發動機”和“推進器”。河北省既有華北平原規模化種植的大面積平整耕地,也有燕山、太行山等山地丘陵零散小面積不規則耕地。建議:一要加快大馬力機械、丘陵山區和設施園藝小型機械、高端智能機械研發制造,打造集群化、園區化農機具生產基地。持續出臺激勵政策,撥付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農機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圍繞關鍵技術、重要零部件開展科研攻關,引導全省農機企業研發推廣適應張承等丘陵山區耕作特點、覆蓋農作物種植全鏈條的輕便、實用、實惠中小型農機。二要創新農技推廣體系,建立產業、技術、應用等部門聯動的農技創新機制,完善農機具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鼓勵各地實施特色主導產業薄弱環節農機具購置累加補貼,探索與作業量掛鉤的補貼辦法,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宜機化改造,著力解決農機買不起、用著貴的問題。三要加強核心技術創新成果的提煉總結和示范宣傳,圍繞提高農機操作和農機維修等技能,加強農民智能化農機操作和現代農業知識技術的培訓,適時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到先進企業、先進地區進行參觀學習,著力打造高素質的農機技能人才隊伍,有效解決不會用的問題,推動實現農機用得上、用得好,逐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四、打造創新平臺載體,發揮科技引領示范作用
目前,全省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和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還不夠充分,農業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有待提升。建議:一要加強平臺載體建設。立足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聚焦農業園區建設,引導科技、人才、資本、土地等要素向園區集聚,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創新型園區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如承德,要重點抓好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和灤平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創建。二要加快主體培育。建立健全科技型企業培育庫,實施重點培育工程,健全梯度培育體系,著力打造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培育一批彰顯地域特色的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區域公用品牌,全面提升產業規模和產品質量。三要完善服務體系。堅持產業需求導向,開展“揭榜掛帥”技術攻關。加強36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開展全產業鏈協同攻關。加強涉農產業技術研究院、“星創天地”等科技平臺建設,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多元化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大格局,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作者劉海麗為省政協委員、承德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孫鳴澤為南京農業大學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