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競技體操賽事進行分析,競技體操賽事考驗參與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配合能力。競技體操作為體育運動優勢項目,要使運動員在參與時解決潛在問題,如肢體配合問題、基本功問題、訓練問題等,對我國體育人才培養規范性展開討論,完成人才儲備以及退役運動員安置,可保障我國體操賽事得到更好發展,解決傳統體操賽事中存在的問題。我國體操賽事運動員均取得一定成績,但在管理體制上有一系列的漏洞。要結合現狀,展開系統性分析,以供體操項目機構后續完善參考。
關鍵詞:體育" 競技體操" 比賽" 問題分析
我國對于競技體操賽事研究領域涉及范圍有限,僅包含個人資格賽、單項決賽、團體決賽等。且競技體操賽事的規則4年修改一次,要結合體操賽事運動員的姿態、競技表現確定體操的群體性特征。競技體操講究身體配合性,對運動員的形態有嚴格要求。運動員在體操比賽中,要姿勢造型優美,所有的動作都要準確協調,避免幅度過大或過小,導致肢體動作不規范。嚴格控制運動員自身的關節,展示形體風采。運動員身體表現重點既相互聯系又協調發揮,達到有機結合。
1、競技體操比賽特征分析
分析競技體操的特征,競技體操課程其有固定組合、多元結構,屬于我國體育競技比賽的主要運動項目。比賽成績可由裁判員根據運動員最終的臨場發揮水平完成評分,與其他運動員進行得分比較,判斷名次排名。競技體操能夠充分展示運動員訓練成果,競技體操可以凸顯運動員的競技美感以及動作難度,包含翻轉周數、度數、預備動作、新型動作類型,提高運動員的藝術修養。我國競技體操通常以團體和個人資格賽、個人全能決賽、單項決賽、團體決賽4種競賽組成,通常為男子6項以及女子4項。男女運動員的競技體操比賽因性別差異,內容不盡相同,整體風格也有分別。比如男性體操的美,主要體現在男性強壯的骨骼肌、運動的難度和對“力量”的關注上。女子競技體操主要強調優美的曲線,“厚重的柔和”和“空靈”。在優化競技體操項目時,男子體操在力量方面特別注重“柔韌性”,女子競技體操對“力量”也有一定的要求。于是,競技體操進入了剛性、柔和的新時期。在比賽時,運動員規范體操服,著裝需要統一,具有美感。參賽運動員要穿著比賽專用長褲、體操鞋以及襪子,男子運動員在自由體操以及跳馬比賽中,考慮肌肉爆發力以及其他因素,可穿短褲。但在所有比賽中,運動員都需要身穿特殊背心,女運動員不得穿過小或過露的體操服,不得佩戴任何珠寶首飾。所有運動員都需要佩戴專門的號碼牌,在比賽時若出現違反相應規章制度行為,要被扣除對應分數。運動員在比賽前保持直立姿勢,舉手示意表明自身已準備完畢,在30s內需要上器械。一套動作結束后,應立即離開比賽臺。競技體操賽事要求運動員完成標準動作后,不得重新上比賽臺,直至下一比賽流程開展。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規避潛在的隱患。達成多元化訓練標準,滿足比賽需求。
2、競技體操賽事細節要求
2.1、賽事要求
在比賽中,團體和個人資格賽、個人全能決賽、個人單項決賽、團體決賽均有細節要求。例如,團體和個人資格賽可以派4-6名專業運動員組成團隊。在每項比賽中,每團隊可派出5名運動員上場,取前4項最好成績作為項目綜合成績。團體和個人資格賽制度為“6-5-4”制度,決定參加團體決賽、個人全能決賽以及單項決賽的資格。在個人全能決賽中,要在團體和個人比賽中獲得全能成績前2-4名運動員,才有資格參賽。個人單項決賽則是在團體和個人比賽中,獲得單項成績前8名的運動員才可參賽。團體決賽則是在團體和個人資格賽中,獲得前8名的隊伍參與。在每個項目中,委派三名運動員。整體比賽制度選擇“6-3-3”制度,每項目三大分數都計入團體成績。
2.2、男子賽事要求
對于男子賽事的要求,如“自由體操”是男子競技體操六項之一。自由體操要求一系列動作要在短時間內(70s)完成,通過運動員的腳部支撐,完成對應動作。考驗運動員的操作技巧、力量均衡、跳躍旋轉等肢體配合能力,且要具有獨特美感,打造協調、有節奏的整體。
2.3、女子賽事要求
對于女子賽事的要求,與男子賽事相比,女子賽事的時間略長,相應動作要在90s內完成。且考慮女子的身體特點以及力量掌控要點,在動作要求中著重于跑步、轉體等相應動作。女子體操內容豐富多樣,翻騰動作是其主要環節,具備不同的藝術風格。能夠自由穿插在所有的動作中,極大豐富了女子競技體操賽事的表現力。在成套動作中,運動員需要在規定的場地中采取藝術表現手法。通過創編隊伍順序以及音樂融合、表情、肢體配合等,使整套動作富藝術感染力,體現體操美的完美形態。
2.4、綜合性賽事要求
在綜合賽事中,主要包含以下7項:
(1)鞍馬。鞍馬綜合賽事要求運動員強化自身的力量完成支撐,鞍馬的支撐面較為狹小。因此,所有的動作要領需要運動員調整身體重心,若存在疏忽,很容易造成后續動作的連接失誤。鞍馬是所有競技體操賽事中難度最大的賽事,相應的動作需要利用不同的支撐姿勢完成。如擺動動作、單腿擺動動作、倒立加整體動作。所有動作要求連貫自然,不得有絲毫停頓。運動員要從站姿開始,所有的動作在走上一步,或跳起撐鞍馬時,就要考慮動作的融合性,力求獲得最佳評分;
(2)吊環。吊環賽事要求與鞍馬相比,吊環要求運動員合理控制自身力度,完成活動展示。吊環著重運動員的動作比例,如擺動比例、幅度比例,彼此之間要通過懸垂支撐或撐手倒立實現強化。但環帶之間不允許出現擺動以及交叉,否則會導致扣分;
(3)跳馬。跳馬賽事要求男女跳馬項目的審美差異相對較小,因此男女跳馬動作結構、完成方式有一定的融合度,但亦有差異。主要體現在速度差異、高度差異、力度差異,所有的男子體操運動員都要動作中表現出“高”、“遠”、“飄”的特征。而女子體操運動員要考慮柔韌性,體現“舒展”、“大方”的優勢。女子體操運動員的表現力以及藝術性與男子運動員相比占據一定優勢,男女運動員跳馬助跑距離最長為25m,因此跳馬動作需要通過手支撐。在第1次跳馬結束后,運動員可返回至初始位置,完成第2次試跳。運動員在資格賽團體決賽中,要完成相應跳馬動作,所有的結構以及騰空都要有指向;
(4)雙杠。雙杠賽事要求動作形式多樣,主要為擺動動作以及飛行動作。通過支撐以及懸垂動作變化程度,反映運動員在項目中的綜合能力。通過雙腳并攏站直,運動員單手或雙手接觸雙杠,表示動作開始。在后續比賽時,要雙腳同時離地,允許在常規落地墊中放置踏跳板;
(5)單杠。單杠賽事要求采用活動式單杠,使用各種握法。運動員可以完成擺動、轉體飛行等動作,且各動作之間沒有卡頓。成套動作包含擺動回環、動作脫手、飛行動作等。考慮擺動幅度,單杠運動給人的感覺最美,因此單杠獲得“機械體操之王”的美譽;
(6)高低杠。高低杠賽事要求是在雙杠基礎上發展而來,屬于女子賽事特有項目。高低杠與男子單杠相似,均考驗運動員的動力性以及協調性、內容豐富性等。運動員在助跑中需要避免出錯,與其他項目相比,高低杠允許運動員進行二次助跑。運動員掉下器械后,可允許有30s間斷重新調整。但30s內必須重新上器械,否則會判定失誤;
(7)平衡木。平衡木賽事要求是女子賽事的特有項目,融合了舞蹈的美感以及精髓。要求一套動作的時間規定在1'30〃內,運動員要根據自身的技術水平,完成跳、跑、平衡、倒立、翻騰等動作,這些動作要求運動員肢體配合靈敏,運動員要有沉著、冷靜的意志。從運動員踏板或起跳開始計時,完成整套動作,接觸墊子后計時結束。當時間剩10s時,給予第1次信號,90s時給予第2次信號。若第2次信號響起時落地則不扣分,但若第2次信號響起后無法落地或延遲落地,就要扣除相應分值。允許有10s間斷時間,且間斷時間不計算在整套動作的規定要求時間內。與高低杠相似,運動員同樣需要在10s內重新上杠完成動作,否則整套動作即被判定為失誤。
3、競技體操賽事問題分析
3.1、科學化訓練方式存在問題
競技體操訓練科學化水平較低,例如在對運動員進行訓練過程中,其最終目的是要保證運動員獲得獨特的訓練成果,符合賽事要求。但很多運動員訓練大綱與實際體操項目有一定的差異,教練僅憑借教學經驗進行教學,無法保證最終的培訓水平。完成鍛煉后,運動員會出現問題,例如難度過大或訓練時間不合理。目前,所有體操訓練都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每個教育機構或學校僅結合運動員的身體差異為運動員配置對應的管理制度。各管理制度沖突,多重管理方式有明顯的“共同實施”現象。這種不科學的訓練方法,不僅不會提升運動員的體操能力,同時還會降低運動人員的參與積極性。在常規情況下,若想獲得最佳的訓練標準,就要使運動員的參賽狀態得到保障。在對應的訓練時間內,結合各動作進行監管,提供教學訓練反饋。但目前教學訓練反饋不準確,使競技體操訓練失去原有的作用。部分地區受客觀因素影響,教學方式與預計教學標準有一定差異。需要后續著重進行完善,如醫務監督訓練、器材更新、訓練設備應用等問題。
3.2、學訓矛盾突出
學訓矛盾突出是另一嚴重問題,在競技體操賽事訓練中,參與訓練的運動員年齡較小。在培養過程中,部分運動員還會出現不適應退賽或淘汰等問題。為了滿足競技體操的市場發展前景,保障運動員利益,在提高其競技能力的同時,還要實現知識文化的再培養,以此提高競技體操運動員的綜合能力。但在目前訓練中,運動員僅獲得了技能類培養,但知識培養處于滯后狀態。運動員在出現學訓矛盾后,會出現偏激行為。
3.3、人才管理制度不健全
人才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包含以下兩點:
(1)經濟問題。我國競技體操長期依賴于我國財政撥款,因此其市場化程度較低。經濟條件的滯后,就會導致訓練場合、訓練設備、訓練方式架空。競技體操自我造血功能下降,會限制我國競技體操未來發展。從人才輸送情況分析,我國競技體操人才要完成選拔、考核、傳輸,打造“層層銜接”的體系。但各階段培養目標匱乏,缺乏統一性,在后續人才銜接中很容易出現技術、人力斷檔;
(2)激勵機制不科學。我國競技體操賽事運動員在管理中缺乏約束感,這與激勵機制不科學有明顯關系,使后備人才培養資源儲備量稀缺。
4、相關賽事
4.1、國際賽事
世界體操錦標賽:國際體操聯合會主辦和其所屬的一個體操協會承辦的規模最大的世界性體操比賽。其歷史僅次于奧運會體操賽。該比賽開始于1903年,2年舉行1次。從第七屆(1922年)起,改為4年舉行1次,與奧過會相間,自1978年后,又重新改為每2年舉行1次。為避開奧運會年,于1979年舉行了第二十屆錦標賽。中國在1958年首次參加這一比賽。
奧林匹克體操錦標賽:由國際體操聯合會組織的世界上最大、最長的體操比賽。1986年,第一屆奧運會體操比賽在希臘舉行。之后,它在第四年舉行一次,直到1992年才舉行。總共舉辦了25次,但由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16年(第五屆),1940年(第十二屆)和1944年(第十三屆)的比賽無法舉行,但奧運會體操比賽的數量仍然被計算在內,實際上只舉行了二十二場比賽。1984年,中國運動員李寧在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體操比賽中獲得三項鞍馬、自由體操和吊環冠軍,樓云獲得跳馬冠軍。
世界杯體操:由國際體操聯合會舉辦的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小型體操比賽。只進行所有和個人決賽,只進行可選動作。贏得男子和女子冠軍的運動員將贏得世界錦標賽;男子和女子個人賽前三名運動員分別獲得金牌、銀牌和銅牌。
4.2、國內賽事
全國運動會體操比賽:為全國規模的綜合性運動會的體操比賽,第一屆比賽于1959年9月20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
全國體操錦標賽:一般為確定本年度團體、全能和單項全國冠軍的體操比賽。其主要任務為:檢查全國體操的開展情況,交流和總結體操訓練的經驗,促進體操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全國體操錦標賽在不同的年代也曾采用過其它的名稱,如全國體操比賽、全國體操冠軍賽和全國體操技巧比賽等。
5、我國競技體操賽事完善路徑
5.1、做好宣傳工作
做好必要的宣傳工作非常重要,我國競技體操雖然存在一系列問題,但只要通過合理的宣傳策略,就可以將問題發生的幾率降至最低。保證體操競技賽滿足實際需求,對于人才培養制度要實現更新。要求人才有各項特長以及高運動水平,有利于運動員的二次就業。可在日常訓練時,增加新的體操比賽節目。使運動員的信息獲取方法更便捷,宣傳工作更合理。利用已有的媒體工具,重復播出有價值的比賽視頻資料。引導運動員對競技體操賽事有獨特的認知,增加訓練欲望。
5.2、拓寬競技體操訓練渠道
拓寬競技體操訓練渠道,要結合目前體操訓練的發展過程,了解體操訓練渠道的重要性以及時效性,保障與學校接軌。例如,個體訓練單位以及機構可以挖掘潛在運動員,完成基礎動作測試。若經過測試,就可以使其進入到深層培養階段。在擴大自身體操運動隊伍的同時,還能夠保障人才傳輸能力。考量運動員人才匱乏的趨勢問題,要提高體操運動員的工資,保障體操競技賽事有獨特的吸引力。能夠達到預計的宣傳效果,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實現多方面、綜合完善。
強化訓練引導工作,通過本文研究分析,了解到影響競技體操賽事質量的主要問題是目前出現的“學訓矛盾”。為了緩解學習矛盾,要從環基礎入手,從體操運動員的文化素養、體操運動計劃進行融合完善,使運動員自身有高素質、高抗壓能力。將精力放在自身,完成訓練的同時,要保障運動員有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時刻保持良好溝通交流。通過聯合訓練的方式,達到多階段銜接工作,更好幫助運動員適應文化課學習與競技體操模式。適當可安排心理疏導環節,減輕運動員在賽前出現的心理負荷。
5.3、通過科學理念豐富訓練手段
競技體操教練員在制定訓練計劃時,充分考慮運動員自身的特點,結合現有的競技體操訓練方案,提高訓練方案在實際訓練中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更多的是科學的觀念來選擇訓練內容,學習每個運動員的先天優勢,科學的訓練可以保證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得到長期的提高。因此,競技體操訓練應增加更多的現代化訓練設備,并在競技體操訓練過程中,用計算技術進行科學選拔和測量,以便單獨監測每個運動員的發展情況,同時考慮到現代科學訓練的需要,改善競技體操教育機構或部門的訓練條件。對于不同年齡的競技體操運動員,在為其制定訓練計劃時,應從訓練器材和訓練動作的程度入手,根據體操運動員各階段的發展情況,積極引入教學方法和方法。例如,在年輕運動員訓練平衡木時,應控制橫梁的上寬,使其不超過20cm,下寬不應超過25cm,高度不超過25cm。通過控制這樣的參數范圍,可以有效避免輕松訓練過程中心理障礙的出現,進一步增加運動員在訓練中的自信心,感受到競技體操訓練帶來的快樂。競技體操訓練的特點是周期長,運動進度不穩定,一些運動員報告說,他們的進步很容易受到訓練中受傷的影響。因此,針對這一問題,競技體操教練員應加強運動員的專注力和體能,以減少訓練中受傷的可能性。各競技體操教育機構或部門也要加強醫務人員的調配,使運動員盡快得到必要的營養儲備,以便盡快恢復身體,盡量減少運動員受傷對自己和未來訓練的影響。
6、結束語
綜上所述,合理的競技體操訓練可以結合競技體操訓練的現狀,有效提高運動員的體操技能水平,在未來實現其更好的發展。隨著訓練理念的引入,應發展體操訓練新的競技模式。同時,在實際訓練過程中,要加強體育相結合,繼續推進體操運動。除了本文提出的上述對策外,在競技體操訓練的實際過程中,競技體操比賽的機制也應不斷優化,只有這樣才能為體操創造更好的競技環境,開展更加多樣化的體操活動。
參考文獻:
[1]鄭浩.競技體操訓練的改進策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 2022, 12(22).
[2]彭召方,吳昀潞,國偉等.我國競技體操發展歷史經驗和新時代展望[J].體育科學,2022,42(7).
[3]王亞茹,李思民.東京奧運會女子競技體操發展態勢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2,30(4).
[4]張軍艦,謝翔,南天涯等.世界女子競技體操競爭格局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22,44(1).
[5]李軍,駱意,趙春梅等.1979-2021年我國女子競技體操項目發展特征及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19).
[6]王斌.現代競技體操訓練模式的思考[J].拳擊與格斗,2022 (18).
[7]呂敏.中國競技體操科學研究(1992-2022)可視化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22,41(6).
[8]伍冠華.我國競技體操科學研究現狀及對策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24(24).
[9]高明光,顧興林.中、美競技體操人才培養模式的對比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3).
[10]劉健欣.競技體操訓練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措施[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3).
[11]周金英,張婷,沈鑫.東京奧運會女子競技體操個人全能競技實力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17(17).
[12]溫健翔,彭洲恩,王鵬鋼等.東京奧運會競技體操我國男團失利因素與備戰巴黎奧運會對策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