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明確了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形成了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總基調,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領下,體育的內在表達也逐漸向體育本源與自然回歸。生態體育文化遵循生態文明的規律,體現城市建設的和諧統一與可持續性,在當前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時代內涵與價值意蘊。本研究通過對昆明生態體育文化建設的內在邏輯進行闡述,將視野聚焦于昆明城市生態文化建設的本土實踐,對其發展中的問題進行審視,探尋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以期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生態體育文化" 城市發展" 建設
1、概念廓清:生態體育文化的內涵解析
1.1、生態體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明確了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形成了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總基調??v觀世界現代化史,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一個通病,可見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賡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領下,體育的內在表達也逐漸向體育本源與自然回歸,生態體育的理念應運而生。國外發達國家早已將“生態體育”理念自然地深入到體育實踐的方方面面,近幾年國內的生態體育也開始被重視。當前,眾多學者對生態體育有不同的解讀,一部分認為生態體育是在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及健康和諧氛圍中進行的體育活動,并以此獲得心理愉悅的感覺;一部分將生態體育解讀為社會生態環境中體育設施、體育建筑、體育賽事活動的開展過程等,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由此可見,生態體育體現了人、體育與自然三者之間的協調互動,是在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生態環境中進行的體育活動。由此可見,生態體育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既是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
1.2、生態體育文化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體育文化作為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文化娛樂的功能正在產生正向作用。生態體育文化以精神層為核心,外層被行為層、制度層與物質層依次包裹,各層級在發展的過程中相互影響與制約。生態體育文化遵循生態文明的規律,重視體育參與過程中的生態意識與生態觀念,強調生態體育發展過程中環境和人類的協同作用,體現城市建設的和諧統一與可持續性,在當前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體的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時代內涵與價值意蘊。
2、環境分析: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建設的內在邏輯
2.1、頂層設計引領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建設
體育總局、發改委等八部委聯合印發的《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拓寬“兩山”理念轉化路徑,以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持續激發戶外運動市場活力,持續釋放戶外運動消費潛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戶外運動需求和美好生活向往,堅持生態優先,增強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價值轉化意識,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引導戶外運動項目綠色開發,推動戶外運動產業可持續發展。其次,昆明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昆明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要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綠色轉型,統籌環境治理,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科學防范生態環境風險,創新政策制度,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等?!独ッ魇腥窠∩韺嵤┯媱潱?021-2025年)》中也指出利用全市新建的公園綠地、濕地以及盤龍江、大觀河等7條聯系山水的生態河道,建設互聯互通的健身步道和城市綠道。
2.2、昆明人民對生態體育文化的需求
文化源于群眾,扎根群眾,最終服務于人民群眾,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伴隨昆明的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上,開始逐漸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人民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健康、休閑和娛樂,而體育作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內容深得人心。健康代表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倫理要求,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增強,各種回歸自然的戶外活動興起,也證明了人民對生態體育文化的需求。然而,當前昆明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足2.6m2,且體育場地設施存在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中心城市與郊區的差異。昆明現有的體育場地無論從類型,還是從布局上都難以滿足居民多樣化、生態化的體育需求,且缺少生態體育文化的傳播。
2.3、城市體育非生態化現象亟需變革
當前昆明的體育事業雖然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但是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總基調下,城市化進程中體育依然存在一些非生態化現象,違背了體育發展的規律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非環保的耗材使用勢必對環境造成污染,在賽中階段觀眾會產生大量的垃圾與碳排放,在賽后,場館又面臨著閑置問題,造成資源浪費;再如體育旅游,其本意是鼓勵人們在大自然中享受體育運動的樂趣,但有些開發商打著生態的旗號,肆意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
3、視野聚焦: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建設的本土實踐
3.1、生態戶外休閑文化建設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云南省委省政府湖泊革命、綠美云南的要求下,從流域系統治理研究出發,以滇池綠道建設為抓手,恢復生態、固化岸線、還湖于民。滇池作為昆明的生態綠心,環滇池綠道就是湖岸線上的綺麗玉帶,承擔起“環湖物理屏障、城市山水景廊、文化旅游長廊”三大功能,滇池綠道主要通過步行、騎行綜合道總體貫通實現固化岸線功能,規劃總長約137km,其中環草海段和海埂公園至三個半島段綠道長約37.1km,外海段長約100.5km。綠道作為一種集運動、休閑與生態功能于一體的線性綠色廊道,有機串聯了有價值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具有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等多種功能。環滇綠道作為昆明生態文明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戶外運動具有很強的粘性,與旅游交織融合,有助于解決旅游業結構單一、季節性強、回頭率低等難題,也可為體育的發展拓展運動空間,除了環滇綠道的建設,具有強大自然資源優勢的昆明,已開發以昆明十峰登山、翻越轎子山、攀巖、垂釣、帆船、龍舟為特色的戶外運動。
3.2、生態低碳文化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會議強調從多層面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由此可見在多重頂層設計的引導下,體育場館建設也應落實綠色、循環、低碳的要求。當前,云南省多數體育中心、體育場館因賽而建,賽后如何實現場館的全生命周期運營成為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重要議題。昆明市眾多場館,如拓東體育中心、新亞洲體育城、昆明體育中心、云南紅塔體育中心等已逐步進行場館數字化改造以及智慧化轉型,更加注重宣傳低碳健身、低碳消費的理念,在建設、使用以及后期的維護和運用中,使用低碳材料,比如氣膜場館具有節能、環保、安全、重量輕、成本低等優勢,同時對可再生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盡量減少和控制碳的排放。可見,昆明體育場館的發展注重運營多元化、使用智慧化、土地集約化和功能復合化,著力于場館資源的循環、低碳、高效利用,促進了場館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
3.3、生態賽事文化建設
近年來,騎行、馬拉松、越野跑等資源活用型體育賽事的熱度日益上升,這些體育活動被賦予了新的競技意義,舉辦這些賽事只需有效利用街道、馬路等現有資源,無需大興土木,興建場館或重新進行城市規劃,能有效推動城市空間的開放。上合昆明馬拉松、昆明滇池國際龍舟爭霸賽、昆明環滇自行車賽等品牌賽事的舉辦,吸引了國內外體育愛好者來昆進行賽事觀摩和深度旅游;依托滇池綠道,打造環滇體育賽事品牌;“春城體育節”品牌活動品質持續提升。上合昆明馬拉松作為生態賽事之一,在比賽當天,有關部門安排了10輛洗掃車對道路進行保潔,并在賽道沿線的人行道臨時增設了20個垃圾桶,安排80名環衛工人加強賽段及周邊環境衛生保潔工作,賽事充分體現了舉辦方以及昆明人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昆明上合馬拉松是踐行“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戰略的生動實踐,是大力推動“文體旅”深度融合、著力打造體育旅游示范區的重要舉措,更是對昆明人文歷史、自然風光、城市形象的一次集中展示,賽事堅持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辦賽理念,運用賽事的文化內涵,增強賽事影響力,最后通過專業的賽事運作,實現賽事的可持續發展。
4、宏觀審視: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建設的解構與重塑
4.1、解構——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實踐發展的問題審視
當前,昆明體育事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生態體育及文化建設上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面對經濟轉型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部分群眾還未樹立起適應社會發展、科技變革的體育觀念,生態體育意識淡薄,對生態體育的認識不足,對生態健身知識與方法的了解與掌握不多,同時在體育實踐中也缺少生態體育文化的教育與宣傳,還未形成較為成熟的生態體育發展規劃。
由于生態體育文化作為一個復雜的文化系統,且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其建設涉及到多部門、多學科。而昆明生態體育資源的歸屬權不同,則會導致生態體育建設過程中責權劃分不清晰。同時,由于各部門、各學科之間由于自身側重點不同,可能會導致交流存在著障礙,在進行發展規劃中很難將生態體育文化的建設作為一個專項進行考慮,對今后生態體育設施的建設、生態體育資源的布局,生態體育文化的教育及宣傳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同時,昆明當前體育資源共享程度較低并且功能單一,造成資源浪費,違背生態體育文化構建的初衷。一些體育場館設施的開放與共享程度較低,開放時間短暫、集中,利用率低,存在大量閑置問題。此外,在對場館進行規劃建設時,一味追求“新、奇、大”等面子工程,不考慮賽后運營與公益屬性,造成資源的不合理配置。
4.2、重塑——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建設的模式構建
生態體育文化的構建模式,是針對生態危機、資源枯竭、環境污染以及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而提出的一種先進的發展模式,是可持續的體育發展模式。同樣,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的建設是一種適應昆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符合民眾基本需求的體育發展模式,是將民生體育與文化結合,生態環境保護與體育文化結合,生態體育與云南民族民俗活動結合,生態體育與教育結合,社會體育與家庭教育、學校體育結合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生態體育文化。生態體育文化的建設要依托城市的實際,因此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模式的構建,應綜合考慮昆明的生態環境、體育文化、風俗習慣等。
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善待差異體育文化的存在。任何生態系統都需要維系與外界各種要素物質的循環、能量的流動與信息的傳遞,文化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也不例外,健康的文化系統具有包容性,允許各種差異文化的存在,各個民族之間不同的風俗習慣,構成了豐富的昆明城市文化。
遵循昆明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營造濃厚的生態體育文化氛圍,創設生態體育文化傳承環境。首先,對昆明自然環境資源配置與歷史文化意蘊進行挖掘與開發,為創設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傳承環境提供堅實的基礎;其次,探尋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資源與社區、民族民俗、建筑等自然社會環境的結合點,使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產品能夠與昆明的自然環境與城市文化相互促進,交相輝映;最后,提供相應的生態體育人才,為昆明城市生態體育的發展帶來經久不衰的動力,有效實現昆明生態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5、路徑選擇: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建設的具體舉措
5.1、理念先行,樹立生態體育意識
理念能夠有效指導實踐與行為,因此首先應樹立正確的生態體育觀念。生態體育意識對體育行為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良好的生態體育意識有利于解決當前所面臨的體育生態問題,運用生態體育文化的發展理念,實現生態體育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應加強對人民生態體育觀念的教育,使人們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內涵,促進昆明城市生態體育的發展,共同參與到生態體育文化的建設中來。為此,根據生態體育的特點與要求,應有針對性地對市民開展類型多樣的宣傳教育,“以文化人”,如利用網絡、電視、廣播等多載體與多渠道積極廣泛地宣傳生態體育文化,開展各類知識競賽以及生態體育活動。生態體育意識是解決體育生態危機的基礎,因此,除了樹立正確的生態體育意識,還應明確生態體育文化功能,樹立生態文化的保護意識與傳承意識,注重綠色發展與底線思維。
5.2、政策護航,加強生態體育規劃制定
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要想根繁葉茂,必須有適應其發展的肥沃土壤,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可以為生態體育文化的建設把握好方向。無論是市場的導向或是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的傳承發展都離不開政策法規的引導和基礎保障的作用。對于居民以及企事業單位來說,促進生態體育文化建設以及生態體育活動開展最有效直接的方式就是推行法令與政策,以此成為其行為的準繩,因此首先應加強體育活動的生態規范;其次應不斷完善生態體育規范建設體系,填補政策法規的不足;最后應保障政策法規的落地實施,建立健全監督監察機制。
5.3、科學布局,重視城市規劃中的生態體育設計
生態體育要求在體育場館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必須考慮與環境相融合的問題,既要具備體育運動的承載功能,也要維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在規劃的過程中,就要考慮體育運動、生態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發展需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要符合生態體育文化建設的要求,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以及節能降耗的原則,建筑材料優先選用綠色環保產品。同時利用好城市的“金角銀邊”,變廢為寶,變舊為新,變封為開,廢舊工廠等閑置城市空間原先因其生產要求具有高度的封閉性,功能單一,且對生活環境造成一定污染,推倒重建則會造成二次污染,不符合昆明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但若利用現有的資源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通過對外立面機型重新設計,融入體育元素,設置體育小品,轉型成生態體育活動開展空間,能優化生態體育空間的發展格局,有效修復城市生態,促進城市更新。
5.4、人才創新,提升生態體育文化軟實力
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建設的核心之一是創新思想,生態體育文化的發展需要了解昆明的城市發展歷史,了解生態體育文化的內涵,熱愛生態體育項目,由此可見,應積極引進創新教育,重視人才傳承培養,建設人才科學培養基地,打造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隊伍是城市生態體育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重視人才培養,還應重視培育生態體育人才骨干,其行為和思想直接影響整個生態體育文化建設的效果。
5.5、科技力量,賦能生態體育高質量發展
生態體育文化建設離不開科技的支持。在頂層設計層面,應把生態體育環保技術研發列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在企事業層面,應加強科技投入,加快生態體育環保技術的研發,在研制、開發和生產運動場館、運動設施器材的過程中深刻貫徹生態文明理念,注重提升產品的環保內涵,杜絕、減少各種有害產品、不合理開發對人與自然的損害與污染,同時杜絕污染、有毒、有害產品進入場館,并減少場館噪音污染等;同時,還要加強體育活動中的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在體育賽事、體育活動中產生的垃圾、污染,要通過各種技術性手段減少對人與自然的負面影響。
6、結語
生態體育文化的建設是從認同到自覺的過程,更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下,生態體育文化所倡導的不僅僅是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更是形成一種和諧共生的理念,一種全新的城市體育發展模式,因此昆明城市生態體育文化的建設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基礎,人與社會的和諧為條件、人與自身的和諧為目標的建設,最終實現體育與自然和諧回歸。
參考文獻:
[1]趙晚晴,趙軼龍,葉海波,趙劍緣.新時代體育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邏輯機理、原則導向與實踐路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23,49(02).
[2]白晉湘,鄭健.民族傳統體育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闡釋及實現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06).
[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8(16).
[4]倪依克,胡小明.民族傳統體育的走向[J].體育科學,2014, 34(12).
[5]李延超.水與火洗禮中的民族傳統體育[D].云南師范大學, 2006.
[6]鄭曉祥.生態體育的內涵與特點[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