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利用2017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CMDS),實證分析社會融入對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社會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經濟、文化、心理融入會顯著正向影響其城市創業行為,而行為融入的影響卻并不顯著;就創業類型而言,社會融入與農民工城市機會型創業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而與城市生存型創業關系并不顯著;進一步分析發現,對于不同流動性質的農民工而言,社會融入與跨省流動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而在省內流動農民工群體中兩者關系并不顯著。
關鍵詞:社會融入; 農民工; 城市創業行為
中圖分類號:F323.6"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3)06-0214-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3.06.038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integration on the urban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migrant workers
ZHANG Jian, ZHANG Heng, XU Xiu-m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Cooperative),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Shandong,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data of China Migrant Dynamic Survey (CMDS) in 2017, the influences of social integration on the urban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migrant worke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integration and urban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migrant workers; economic,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urban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but the effects of behavioral integration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entrepreneurial typ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integration and urban opportunistic entrepreneurship of migrant workers, but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ntegration and urban survival entrepreneurship; further analysis showed that for migrant workers of different mobility typ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integration and urban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nt workers, while the relationship was not significant in intra-provincial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 social integration; migrant workers; urban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在國家大力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新型城鎮化戰略的背景下,農民工城市創業有助于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已有學者對個體創業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個體特征,人力資本[1]、社會資本[2]等特征會影響個體創業;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政府政策[3]、基礎設施建設[4]等環境因素也都會對個體創業產生影響。就農民工個體而言,其流動性質還會帶來社會融入這一特殊問題[5]。農民工從農村流入城市,其社會融入的高低會帶來城市社會網絡[6]、創業學習能力[7]、創業資源獲取[8]的差異,因此,探討農民工社會融入水平對其創業選擇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本研究利用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CMDS),剖析社會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之間的關系。首先,分析社會融入對農民工城市創業的影響,對豐富農民工城市創業理論具有重要意義;其次,依據社會融入的劃分進一步探究不同類型的社會融入對農民工城市創業帶來的差異化影響,以現實為導向,對農民工的創業類型進行進一步檢驗,根據農民工流動性質的差異進行異質性檢驗,使政策匹配更精準、建議更可靠。
1 理論分析與假設提出
1.1 社會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
良好的社會融入可以給予農民工一定的創業優勢,因其長期務工于流入城市,在城市創業氛圍的潛移默化下,多方面融入城市,學習創業知識和技能,并獲得流入城市與同鄉社會群體關系的支持[9]。換言之,社會融入水平越高越能對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產生一種“拉力”[10],即良好的社會融入會提升農民工對流入城市的歸屬感,使其與家鄉之間的聯系也逐漸削弱,促使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的產生[11];相反,社會融入水平越低就會對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產生一種“阻力”,即經濟、文化,乃至地區差異所產生的區隔與弱勢特征始終困擾著農民工,不利于其創業行為的產生[12]。
就行為融入而言,農民工進入城市后與城市居民進行經常性互動,在社會交往中所形成的社會資本、社會網絡等有助于農民工獲得更多的資源以及幫扶[13];就經濟融入而言,經濟能力是保障農民工城市創業的基礎,農民工進入城市勞動就業獲得的收入高,創業資金就更多[14];就文化融入而言,認同流入城市的語言、風土人情、社會理念、價值觀念等,能夠更加充分地融入當地創業環境[15];就心理融入而言,農民工在流入城市的心理歸屬感越高,越容易推動其更加關注城市創業動向[16],促進農民工城市創業。綜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設。
H1,社會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H1a,行為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H1b,經濟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H1c,文化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H1d,心理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1.2 社會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類型
不同創業類型對經濟增長和就業問題的解決具有不同的影響。對于機會型創業,一方面,良好的社會融入有助于自身創業認知能力的提高,以此激勵農民工進行創業學習,尋求創業機會;另一方面,還有助于農民工在城市社會網絡的拓寬。因此,社會融入水平越高可以使農民工學習到更多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農民工對創業機會的識別能力,從而有助于農民工進行機會型創業[17]。
對于生存型創業,良好的社會融入可以促使農民工在流入地獲得的業緣關系的增強,從而提供更多的就業資源與就業崗位[18],降低農民工在城市打工階段失業或者找不到工作的可能性,因此,可以抑制農民工由于被迫無奈而進行生存型創業。綜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設。
H2a,社會融入與農民工機會型創業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H2b,社會融入與農民工生存型創業之間呈顯著負相關關系。
2 研究設計
2.1 變量界定
2.1.1 被解釋變量 創業行為為二分類變量。利用CMDS問卷對就業身份進行詢問,將回答為“雇主”“自營勞動者”的樣本定義為創業樣本,標記為1;將回答為“有固定雇主的雇員”“無固定雇主的雇員(零工、散工等)”以及“其他”的樣本定義為非創業樣本,標記為0。
2.1.2 解釋變量 關于社會融入的度量,本研究采用趙玉峰[19]、徐鵬等[20]研究的行為融入、經濟融入、心理融入、文化融入的四維度體系,結合CMDS問卷中的具體問題,同樣篩選10項核心測量指標即家庭月收入的自然對數、個人月收入的自然對數、流入地喜歡程度、流入地關注程度、流入地融入意愿程度、風俗習慣適應程度、衛生習慣適應程度、感覺受本地人歧視程度、社會活動參與情況、社會組織參與情況作為10個測度指標,并將上述指標進一步通過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將同類的數據指標進行降維整合,最后得出外出農民工各個因子得分及總體社會融入情況得分。
2.1.3 控制變量 參考劉新民等[21]的研究,本研究選用家庭人口規模、性別、年齡、年齡的平方除以100、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以及健康狀況作為控制變量。
2.2 模型設定
被解釋變量為取值0或1的虛擬變量,因此選擇Probit模型分析社會融入對農民工城市創業的影響,模型設定如下。
[Entreprei=α+β1Integrationi+δΚi+εi] (1)
式中,[Entreprei]為被解釋變量;Integrationi為解釋變量;[Κi]為控制變量組;εi為擾動項。
2.3 樣本與數據
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選取CMDS 2017年的數據,根據研究需要挑選戶籍性質為農業戶籍、非本地的18歲及以上的樣本,并對選取指標和核心變量缺失的樣本進行清理刪除,最終得到有效樣本89 697個。
2.4 描述性統計分析
根據本研究所選數據及變量得到描述性統計分析(表1)。由表1可知,樣本中農民工城市創業率為41.4%,即所選樣本中農民工城市創業的比例與2017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所公布的流入人口創業率基本一致,證明所選數據具有可靠性,與此同時,表明農民工城市創業逐漸成為新態勢。就四維度社會融入而言,心理融入水平最高,而行為融入最困難,應將農民工社會融入問題重點轉移至行為融入方面,提升城市對農民工的包容性,促進農民工行為市民化。
3 實證分析
3.1 社會融入對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的直接效應檢驗
利用Stata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Probit回歸,社會融入對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的直接效應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模型(1)為控制變量組,模型(2)為社會融入對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控制個體及家庭特征變量的情況下,社會融入對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呈顯著正向影響(β1=0.107,Plt;0.01),即假設H1成立,說明對農民工而言,社會融入確實對其城市創業行為存在影響,其社會融入水平高低會影響農民工的就業決策,即在流動中社會融入水平高的農民工可能更傾向于創業。
3.2 社會融入4個維度對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的進一步檢驗
為了進一步探究農民工社會融入不同維度對其城市創業行為的影響,本研究分別將農民工行為、經濟、文化、心理4類社會融入與其城市創業行為依次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見表3。模型(3)結果顯示,行為融入對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的影響并不顯著(β2=-0.028,P>0.1),與上文行為融入正向影響農民工創業行為的結論不同,即H1a不成立,其原因可能是農民工在社會融入過程中結識更多同鄉及流入城市當地的人群,獲得了更多合適的就業機會,因此行為融入與其城市創業之間的關系并不顯著;模型(4)結果顯示,經濟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β3=0.014,Plt;0.05),即H1b成立,表明對農民工而言,經濟水平也就是創業資金仍然是其決定是否在流入地創業的基礎;模型(5)結果顯示,文化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β4=0.021,Plt;0.01),即H1c成立,表明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仍然是制約農民工創業的關鍵性因素之一;模型(6)結果顯示,心理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β5=0.072,Plt;0.01),即H1d成立,表明農民工在流動后,其心理融入水平越高,越傾向于在流入地創業。
3.3 社會融入對農民工城市創業類型的進一步檢驗
進一步對社會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類型的關系進行檢驗。參考李經等[22]對創業類型的界定,依據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問卷中對就業身份的提問,將回答為“雇主”的樣本視為機會型創業,將回答為“自營勞動者”的樣本視為生存型創業,依次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模型(7)結果顯示,社會融入與農民工城市機會型創業呈顯著正相關關系(β=0.387,Plt;0.01),即H2a成立,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越傾向于機會型創業。模型(8)結果顯示,社會融入與農民工城市生存型創業之間并不存在顯著性關系(β=-0.012,P>0.1),即H2b不成立,其可能存在的原因:一方面,農民工在務工階段所接觸的社會關系鮮有能為其提供就業機會的管理層級,因此并不會因城市社會網絡的拓展而增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農民工流入城市后務工收入大多只能支持其城市生活日常所需,所余資金不足以支撐其創業。
3.4 穩健性檢驗
為了避免年齡過小缺乏創業資本以及年齡過大創業激情銳減等多方面原因,參考萬君寶等[23]的做法,選取年齡在25~60歲的受訪者樣本重新分析,模型(9)為縮小樣本情況下的回歸結果,結果(表5)顯示,社會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之間仍然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可認為本研究的實證檢驗結果具有較好的穩健性。
為解決內生性問題,本研究參考彭澎等[24]的方法,以樣本中農民工所轉入城市平均社會融入水平作為農民工個體社會融入水平的工具變量,采用2SLS法(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社會融入對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β=0.069,Plt;0.01),即內生性處理后社會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之間仍然為正相關關系。
4 異質性分析
《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根據農民工不同的流動性質可以分為跨省流動和省內流動2類。因此,依據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問卷中對流動范圍的提問,將回答為“跨省”的樣本視為跨省農民工,將回答為“省內跨市”“市內跨縣”的樣本視為省內流動農民工,并依次進行回歸,結果見表7。
模型(11)結果(表7)顯示,社會融入與省內流動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之間關系不顯著(β=0.019,P>0.1)。導致此結果的原因可能是流入城市與家鄉地理距離較近,并不存在語言以及社會觀念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因此省內流動農民工社會融入水平對其城市創業行為影響并不顯著。模型(12)結果(表7)顯示,社會融入與跨省流動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呈顯著正相關關系(β=0.159,Plt;0.01),即跨省農民工融入水平的高低是影響其城市創業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小結與建議
5.1 小結
利用中國流動人口動態檢測調查數據,實證分析社會融入對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的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①社會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說明個體社會融入水平是影響其城市創業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②經濟、文化、心理融入與農民工城市創業行為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行為融入與其城市創業行為之間的關系并不顯著,說明農民工在城市中經濟、文化、心理方面的融入比較重要,進一步會影響個體行為的決策。③社會融入與農民工城市機會型創業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與生存型創業之間關系并不顯著,即農民工社會融入程度高能夠提高農民工識別創新創業機會的能力,促進農民工在城市的創新創業行為。④對于跨省流動的農民工,社會融入與其城市創業行為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但對于省內流動的農民工,二者之間的相關關系并不顯著,說明各城市應重視省外流入農民工的社會融入問題。
5.2 政策建議
第一,以政府為主體,通過構建包容性政策為農民工提供社會保障,增強其城市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幫助農民工在行為、心理等方面的真正融入,保證農民工在高水平的社會融入下提升自身技能、積累豐厚資源,促進其創新創業。
第二,將有創業意愿的農民工納入創業培訓體系,為其提供線上線下創新創業培訓等針對性服務,不僅幫助農民工提高創業素質及企業經營管理知識,還能有效提升其結合城市特色識別創業機會的能力,真正提升其自身創業技能。
第三,對具有流動意愿的農民工進行積極引導。對具有跨省流動意愿的農民工,積極引導其流入經濟、文化、心理等各方面差異較小的城市;對具有省內流動意愿的農民工,鼓勵其積極開展城市創業活動,就地就近地進行創新創業。
參考文獻:
[1] PAULI U,OSOWSKA R. Building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broad-exploring return migrant exper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and research,2019,25(5):936-954.
[2] WAHBA J,ZENOU Y.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Migr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social capital[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12,42(5):890-903.
[3] ZWEIG D,TSAI K S,SINGH A D. Reverse entrepreneurial migration in China and India: The role of the state[J]. World development,2021,138:105192.
[4] 牛 磊.鄉村“空心化”背景下勞動力返鄉創業的差異化路徑選擇——基于對123個村莊的定性比較分析[J].農村經濟,2020(9):137-144.
[5] 郭 慶.社會融入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質量的影響及其地區差異[J].經濟地理,2021,41(3):161-169.
[6] 陳 瑛,呂昭河,孔建勛.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朋友圈效應、族際比較與社會資本重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2(3):43-52.
[7] 黃佳鵬.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組織化實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6):46-55.
[8] 方向新.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演變趨向、突出特征與推進策略[J].求索,2019(4):147-156.
[9] 芮正云.釋放創業激情:城市社會網絡嵌入對農民工留城創業幸福感的影響[J].當代經濟科學,2017,39(6):25-32,123.
[10] 阮海波.社會條件、政策支持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影響——基于推拉理論的實證分析[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1,20(5):588-597.
[11] HUANG X,ZHAO B,LIU Y,et al. Belonging to a place: An analysis of the perceptions of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J].Geographical review,2019,110(3):1-20.
[12] 劉春卉,聶文靜,趙曉彤,等.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承包地處置方式的區域差異與影響因素——基于社會融入視角[J].自然資源學報,2022,37(2):424-439.
[13] 胡江霞,文傳浩.人力資本、社會網絡與移民創業績效——基于三峽庫區的調研數據[J].軟科學,2016,30(3):36-40.
[14] 李培林,田 豐.中國農民工社會融入的代際比較[J].社會,2012,32(5):1-24.
[15] 湯奪先,張 麗.習得、展演與交融:少數民族農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H市M族農民工的調查與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7):96-105.
[16] 胡維芳.流動人口的心理融入研究現狀及其對社區教育的啟示[J].青海社會科學,2018(4):130-134.
[17] 孫紅霞,郭霜飛,陳浩義.創業自我效能感、創業資源與農民創業動機[J].科學學研究,2013,31(12):1879-1888.
[18] 董 靜,趙 策.家庭支持對農民創業動機的影響研究——兼論人緣關系的替代作用[J].中國人口科學,2019(1):61-75,127.
[19] 趙玉峰,扈新強.社會融合對流動人口家庭化的影響——基于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的實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21(5):31-42.
[20] 徐 鵬,周長城.新時代背景下流動青年社會融入的結構測度與影響因素——基于2017年湖北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18(9):62-69.
[21] 劉新民,張 衡,于文成.務工城市雙創環境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影響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22(11):4-19.
[22] 李 經,陳勇吏.最低工資制度對創業的影響——基于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的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2018(2):105-124.
[23] 萬君寶,查 君,徐婉漁.政治精英身份是農村創業的“動力”還是“牽絆”?——“千村調查(2016)”的實證分析[J].經濟管理,2019,41(7):53-70.
[24] 彭 澎,徐志剛.數字普惠金融能降低農戶的脆弱性嗎?[J].經濟評論,2021(1):82-95.
收稿日期:2022-02-28
基金項目:青島市“雙百調研工程”課題(2021-B-15);青島農業大學研究生創新計劃資助項目(QNYCX22079)
作者簡介:張 健(1997-),女,山東濰坊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電話)17854260731(電子信箱)zhangjian113521@163.com;通信作者,許秀梅(1978-),女,江蘇徐州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創新研究,(電話)18724764899(電子信箱)shareshareshar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