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等院校軍事技能訓練是大學生接受國防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踐行習近平強軍思想的重要載體。目前在高校軍事訓練中,存在訓練內容單一,學生興趣不濃,國防功能欠缺,軍訓效果缺乏長效性等問題。將“特訓”模式引入軍訓,既是提升軍訓質量、激活訓練氛圍的有效途徑,又是深化高校軍訓改革的重要探索和有益嘗試。
關鍵詞:高校軍訓;特訓;國防教育;模式
一、探索高校軍訓“特訓”模式的緣起
普通高等學校開展軍事技能訓練(簡稱“軍訓”)是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規,提升大學生國防觀念及國家安全意識,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鞏固并加強國防教育的基礎性工程,其對于我國國防后備人才的儲備和培養具有不可或缺且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1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軍訓作為大學生國防教育的鮮活載體和有效手段,在培養高素質后備兵員,提升國防動員潛力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全民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對新時代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隨著我國國防教育、國防宣傳等工作取得的成效日漸顯著,大學生群體對于接受專業化、多樣化、實戰化軍事訓練的意愿不斷攀升,傳統的軍訓模式已基本無法滿足學生的訴求。加之,現如今高度發達的媒體帶來的信息洪流,使得大學生對于國際形勢的突變、國際斗爭的復雜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和經歷。至于軍事方面,地區間不斷爆發的軍事沖突、國家間日趨多樣的軍事斗爭等,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對于國防的認知,并進一步刺激其對專業軍事知識、軍事技能的渴望與需求。此外,伴隨近年來高校擴招,參訓人數不斷增加,學生之間身體素質、適應能力的差距也逐漸拉大,致使部分軍事訓練科停止開展或降低要求而流于形式,從而影響了高校學生整體的軍事素養。再者,普通高校不同于軍事院校,其受限于人力、物力、財力,亦無法滿足對全體學生進行高標準的軍事技能訓練和全方位的軍事訓練保障。這些現實因素均反映出傳統的軍訓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的國防教育以及強軍興軍的要求,故亟需探索出一種新的軍事訓練模式。
軍訓“特訓”模式即在不斷地摸索、實踐中日漸發展和完善。“特訓”源自于世界各國組建特種部隊的建設思路,具有人員精干、訓練有素、戰斗力強等特點,一般由所屬部隊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直接領導和指揮。受此啟發,軍訓“特訓”也試圖打破原有旅(團)、營、連、排的傳統管理方式,由學校軍訓旅(團)直接領導,選拔身體素質好、思想覺悟高、國防情懷深的部分學員組成特訓隊,并優先對其進行人員和物資保障。通過高強度、多科目的特殊訓練,戰味濃、趣味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化、科學化的訓練安排,全面提高特訓隊員的綜合國防素質,在軍訓場上形成鲇魚效應和示范效應,切實提升軍訓育人成效。該模式為傳統軍訓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和路徑探索。
二、實踐場域下的軍訓“特訓”模式
通過近年的實踐,西安交通大學在軍訓“特訓”模式的探索中積累了較多經驗。以西安交通大學2021級軍訓為例,從181位有意向的大一學生中選拔出了35人組建特訓隊,經過專業且多樣的軍事技能訓練,整體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效果。舉例而言,軍訓期間,有10名隊員獲得軍訓先進個人,占比28.5%(遠超普通連隊優秀比例2%)。軍訓結束后,有29名隊員加入軍事類學生社團或擔任學生骨干,占比82.8%;5名隊員獲得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等國家級榮譽獎勵,占比14.3%;3名隊員報名參軍入伍,占比8.5%。可見,軍訓“特訓”模式,是西安交通大學在高校國防教育工作中的大膽嘗試和實踐,也是深化新時代高校國防教育和軍訓改革創新的體現,同時也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創造了新路徑。
(一)“特訓”學員的選拔
學員選拔包含四個階段。第一,學生報名。學生根據個人意愿向所在連隊提交特訓選拔申請書,通常情況下,這一階段報名人數較多,往往是所需人數的數倍。第二,連隊推薦。由連長、指導員、副連長等組成考核小組,各連根據報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擇優推薦,推薦人數不宜過多,一般為1-2人。第三,入隊選拔。由特訓隊的軍政主官、帶訓教官等組成復核小組進行綜合考察,通過基本軍事理論測試、基本軍事技能考核、體能測試、心理測試、面試等多項考察后,擇優錄取。第四,公示名單。錄取名單確定后,向全軍訓旅進行公示,且經公示無異議后,再進行體格檢查,最終正式確定特訓隊學員名單。
(二)“特訓”學員的管理
特選學員統一編入特訓隊。特訓隊為學校軍訓旅直屬隊,由軍訓旅直接領導、指揮,并參照營級單位進行管理。特訓隊設隊長和教導員各1名,分別為特訓隊的軍事和政治主官,由軍訓旅參謀部和政治部選派現役軍官和軍事課專任教師擔任。特訓隊設總教官1名,由承訓部隊中具有長期帶訓經驗的干部或軍士擔任;設分隊教官4名,從校內選拔軍政素質過硬的退役大學生士兵擔任;設宣傳干事和后勤助理各2名,從往屆特訓隊隊員中選任,分別負責特訓隊的宣傳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
(三)“特訓”學員的培養
第一,在訓練時間上,特訓隊學員每日訓練時長增加2~3小時,且訓練強度提升,從而保證訓練質量;第二,在訓練內容上,訓練科目增多,增設格斗技巧、野外生存、輕武器射擊、心理行為訓練、虛擬仿真訓練等多個模塊的訓練內容,全方位提升軍事訓練的“軍味”和“戰味”;第三,在訓練方式上,融入沉浸式教學,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提升軍訓的趣味和學生的參與感。此外,軍訓結束后特訓隊予以保留,隊員可加入學校內部的軍事類學生社團進行日常軍事訓練和軍事能力的再提升,并參與到學校國防教育第二課堂、大學生征兵工作中來。經考核合格的特訓隊隊員還可作為下一屆軍訓的學生助理教官,協助承訓部隊開展軍事訓練。
(四)“特訓”學員的考核
特訓學員的考核應采用過程考核與終期考核相結合、教官打分與學生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滿分為100分,其中過程考核占比30%,主要考察學員的日常表現,包括思想政治表現、活躍度、出勤率等等;期末考核占比70%,主要考察學員的軍事技能掌握程度。此外,為保證成績的公平、公正,期末考核成績由教官評委(全體帶訓教官)和學生評委(學生評委從其它連隊隨機抽取)兩部分組成,分數權重比約為4:1。
三、軍訓“特訓”模式的意義
(一)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培養、儲備和輸送人才
高等院校承擔著培養國家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使命,同時也為國家打贏信息化戰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特訓”模式的引入,滿足了部分學生體驗真實軍人生活、軍事訓練的訴求。在訓練內容和方式上,參考現役部隊各軍兵種的訓練形式,在高校平均水平的基礎之上加大強度、增多科目、延長時間,進行如戰術格斗、對抗演習、野外生存等具備實戰性、實效性的軍事技能訓練。同時,在軍訓結束后,結合特訓隊學員的專業特色和自身優勢進行后續跟蹤培養,持續提升參訓大學生的軍政素質。對于國家層面而言,既拓寬了預備役部隊人才培養的途徑[ 2 ],也為直招軍官、軍隊文職人員招聘及大學生征兵儲備高素質人才奠定了基礎。
(二)形成高校國防育人長效機制
軍訓“特訓”模式優化了教官隊伍,其主要由承訓部隊中具有長期帶訓經驗的現役軍官或軍士擔任特訓隊總教官,由本校軍政素質過硬的退役大學生擔任不同科目帶訓教官,充分發揮了其在部隊期間所學的特長和技能。這樣的安排,可以彌補承訓部隊教官來源和專業單一的不足,發揮從各軍兵種退役大學生的專業優勢,實現多樣化的組訓內容,有效提升高校軍訓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在軍訓結束后,特訓隊學員自動加入軍事類學生社團,也可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軍事素養和指導能力,其后又可經選拔擔任軍訓特訓隊教官,從而形成“傳幫帶”的朋輩引領育人新模式。此外,“特訓”成果和經驗也可為軍訓改革和國防教育第二課堂的建設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形成高校國防育人長效機制的良性循環。
(三)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多樣化的需求
絕大部分學生渴望在軍訓中體驗“爬戰術”“摸真槍”的戰場氛圍,但目前而言,大多數高校的軍訓仍然以隊列訓練和體能訓練為主,教學內容單一僵化,難以吸引“00”后大學生的興趣。軍訓“特訓”模式即是在充分考慮學生特點的基礎之上,以豐富的組訓內容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激發大學生軍訓的興趣與熱情。此外,通過高強度、多科目的特殊訓練,戰味濃、趣味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化、科學化的訓練安排,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國防素質。同時,借助于學員嶄新樣貌的呈現,營造出濃厚的國防校園文化氛圍,帶動國防第二課堂建設,極大地增強軍訓工作的外部效應、長期效應。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軍訓模式無法緊扣現代高校國防教育的特點,亦無法滿足國家強軍興軍的要求。當前,國內高校軍訓普遍存在軍訓內容單一僵化,軍訓過程枯燥無味,國防功能欠缺,軍訓流于形式等問題。實踐證明,軍訓“特訓”模式的引入將有效激活大學生的軍訓興趣和熱情,并適應參訓學生的專業化、多樣化、實戰化的軍訓訴求。同時,軍訓“特訓”模式也將開拓出一條“朋輩引領”的育人新途徑,強化軍訓的國防后備人才儲備和培育功能,為深化軍訓改革提供探索和經驗,為培養高素質的國防后備人才開辟新途徑。由此,軍訓“特訓”模式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逐漸的推廣和普及。
參考文獻
[1]蔡麗莉,貴州大學人民武裝學院;《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第三屆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2005-10-26
[2]商建華、梁旭光、柳振國:《高校軍訓學生教官帶訓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現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6期。
(作者簡介:王志朋,西安交通大學軍事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國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問鴻濱,西安交通大學軍事教研室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國防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孫知淇,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