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日軍政大學在民族危難的緊要關頭形成了一系列救亡圖存的改革策略,通過實施“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構建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堅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的改革策略,為黨的戰略調整和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當下賡續紅色基因,繼承發揚優良傳統,更好地把握強軍目標下的軍隊院校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與啟示意義。
關鍵詞:抗日軍政大學;改革;策略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主力抵達陜北,勝利地結束了長征。與此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向中國華北地區進攻,進一步加劇了中華民族危亡的形勢,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中國共產黨迅速調整戰略策略,形成了抗日救國戰略方針,在這一過程中,抗日軍政大學適時改革,積極實施策略轉變,對黨的戰略調整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抗日軍政大學改革的歷史背景
1935年12月北平“一二·九”運動爆發,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面對新的形勢,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17日在瓦窯堡召開擴大會議,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著的“左”傾關門主義錯誤,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23日通過的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決定:工農紅軍學校[ 1 ]更名為西北抗日紅軍學校,向紅一方面軍中招收1200名學員。其中,連長500名、政治指導員300名、營長50名、游擊隊干部350名[ 2 ]。但是,當時紅一方面軍主力僅約萬人,還必須完成鞏固、擴大根據地這一重任,很難完成如此大規模的學員選送計劃。以其中的紅一軍團為例,雖然方面軍前委主動將原定選送200名學生的指標[ 3 ]降為100名,但紅一軍團仍然未能完成。事實表明,紅軍部隊的鞏固與干部培養計劃已經發生了嚴重沖突,紅軍學校正面臨生源危機,以正規部隊和地方武裝為主的招生模式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同時,“一二·九”運動又大大推動了中華民族覺醒的進程。國民黨政府的妥協退讓政策,使愛國知識分子感到報國無門。在此情況下,中共北平臨時工委通過共青團號召廣大青年“到工人中去,到農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軍隊中去”!廣大青年學生深入農村宣傳抗日救亡,并開始走上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迅速成為各地抗日救亡的中堅力量,成為中國共產黨建立民族統一戰線的得力助手,是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骨干力量。可以說,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退讓的錯誤政策,為紅軍學校儲存了大量生源。
重新審視了瓦窯堡決議之后,中共中央意識到紅軍學校的招生計劃排斥了廣大愛國知識青年,這是招生工作中的“左”傾關門主義。為提高學校對知識青年的吸引力,中共中央于1936年2月初毅然決定將西北抗日紅軍學校更名為西北抗日紅軍大學。隨后,西北抗日紅軍大學發布招生布告[ 4 ],指出:西北抗日紅軍大學設軍事指揮科、政治工作科、游擊戰爭科、特科、醫科和無線電科。第1期4月1日開學,以后每月1日開1班。凡堅決抗日、身體健康、高小畢業以上文化程度的16至28歲青年,不分出身、性別、職業、黨派,皆可入學。學員待遇和在職紅軍同等對待,結業時根據自身意愿分配工作。這次招生摒棄了紅軍學校只從部隊招生的傳統做法,幾乎放棄了政治限制。設置六門課程,為即將招收的知識青年型學員提供了足夠的學科選擇空間。每月都開班的新模式也使招生更具有彈性,這樣的改革舉措尚屬突破。即使如此,紅大第1期開學時仍然僅有1065人,還不到計劃的三分之一。究其原因,雖然紅大的招生對象已由部隊官兵向地方知識青年擴展,但陜北地廣人稀,知識青年更是少得可憐。
為打開局面,中共中央在5月8日決定,西北抗日紅軍大學改稱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意圖顯而易見,即要把招生范圍拓展至全國各地,從而根本解決學校的生源危機。但是,即使在當年10月三大紅軍主力會師之后,紅軍力量達到約4萬人,紅軍所控制的區域也仍然局限于陜甘寧邊區,抗日紅軍大學陷入了招生困境。
歷史說明,盡管中共中央在不斷地調整戰略方針,但作為策略層次的抗大變革卻并未完全及時地適應這些變化,
抗大的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二、抗日軍政大學改革策略指導方針和具體舉措
分析改革策略的整個過程,可以發現,抗日軍政大學始終在貫徹“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構建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堅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的指導方針。正是由于這一方針的合理正確,使抗日軍政大學的改革愈加成熟和穩重。
(一)指導方針
1.改革策略目的——動員團結一切力量為民族利益服務
歷經整個抗日戰爭時期,黨始終貫徹的一個基本戰略目的就是動員和團結一切人士為抗日這個民族利益服務,抗日軍政大學在改革的過程中也始終圍繞這個中心目的而采取相關的舉措和方法。
2.改革策略原則——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統一
抗日軍政大學在改革時,始終堅持的基本策略兼顧原則性和靈活性。原則性是指推行積極的改革措施,全力爭取一切抗日的人士,又絕不屈從于其他勢力的壓力,不為任何勢力的因素所左右,對于有利于中華民族利益的舉措都堅決貫徹,對于任何損害中國人民利益的政策,都堅決作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靈活性是指改革不拘泥于形式,勇于取消各種不利的限制,放寬入學條件,只為吸引更多愛國仁人志士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浪潮。
(二)具體舉措
1936年12月12日,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扣留來陜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中共代表團的幫助下,蔣介石被迫做出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等六條承諾,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1.更改校名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前后,中共代表與國民黨代表圍繞著聯合抗日、中共的合法地位等問題展開了談判。為贏得戰略主動,中共中央決定以紅大更名作為突破口,即:1937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抗日紅軍大學更名抗日軍政大學[5]。此舉具有重大意義,中共放棄了從西安事變談判過程中一直堅持的保留“紅軍”名稱的要求,既表達了聯合國民黨抗日的誠意,也為自己在國民黨內爭取左派力量、在國統區內擴大影響創造了條件。可以說,西安事變既是時局轉變的樞紐,又是抗日軍政大學改革的轉機。以紅大改稱抗大率先、紅軍改稱國民革命軍[6]隨后的一系列戰略主動,為中共爭取合法地位奠定了初步基礎,極大地提高了抗大在國統區的影響,從而使抗大從國統區招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2.發布招生廣告,改革招生和管理方式
1937年1月21日,抗日軍政大學首次發布招生廣告,強調指出:本校直屬抗日人民紅軍中央軍事委員會,目的是培養抗日救國軍政領導人才。凡有志獻身于民族解放事業,具有高小或同等文化程度,身體強健,無嗜好及暗疾者皆可投考,隨到隨考。被服、膳食、書籍、文具均由本校供給[7]。同此前紅軍學校全部招生簡章和布告相比,這則招生廣告具有重大的改革意義,體現在:(1)不設固定招生地域,也就是面向全國,并以國統區為主;(2)不設學科,具有任何特長的學員,只要“有志于獻身民族解放事業”均可報考;(3)不設固定考試時間,實行“隨到隨考、隨錄隨編”;(4)學習條件更加優厚;(5)招生數量設定為更加實際的1000名。
伴隨著抗大招生廣告在國統區影響的日益擴大,抗大本期(即第2期,抗大即紅大第1期)開學后,陸續招收到1362名學員,其中知識青年609名。培養知識分子干部,是關系到能否爭取廣大知識青年加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問題。因此,抗大對這一工作特別重視。針對知識青年的特點,將其編為抗大第4大隊,女青年編入女生區隊,選派優秀干部擔任隊領導。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主要進行軍政教育,特別是進行艱苦奮斗、不怕犧牲、英勇作戰的傳統教育和革命人生觀教育。在抗大全體教職員的共同努力下,在第2期陸續入學的609名男女知識青年中,有472名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約占知識青年總數的70%。在我軍院校發展史上,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變化。
3.重要人事任命
1937年4月,董必武任抗日軍政大學第4大隊政治委員。眾所周知,一方面董必武出席過中共一大,是中共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在黨內地位高;另一方面,由于董老參加過1911年同盟會發動的推翻清政府的武昌起義,在國民黨內和以兩湖為主的國統區素有聲望。抗日軍政大學的這一決定,無疑凸現了中共中央對知識青年的高度重視。董必武的任命和抗大招生廣告互相推動,在國統區產生了越來越強烈的轟動效應。
4.鞏固改革成果的重大舉措
為了鞏固抗日軍政大學改革的積極成果,中央軍委在1940年3次發出指示。2月10日致電八路軍、新四軍,把抗大及其各分校的主要任務概括為“知識分子工農化和工農分子知識化”[8]。10月12日發出指示,要求“大批收容知識分子,只須稍有革命積極者,不問其社會出身如何,來者不拒,一概收留。開辦大規模抗大分校”[9]。12月13日電示中原局,指出:“你們的學校應盡量招收上海及蘇北的廣大青年職工、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及半知識分子,準備辦2萬人的大學校。不分男女、信仰、黨派、階級,只要稍微有點抗日積極性的一概招收,來者不拒。不要怕反動分子混入,讓其混入一些,然后再加淘汰。學期宜短,兩三個月一期。一切不反共的舊軍官,凡愿來的一概收留”[ 1 0 ]。這一舉措的意義在于擴大和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采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的手段,在堅定原則的基礎上靈活地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進行抗日救國。
三、抗日軍政大學改革策略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抗日戰爭時期,黨的戰略思維形成的重要歷史階段。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抗日軍政大學的改革始終高舉民族大義的旗幟,以拯救民族危亡為己任,摒棄前嫌,同國民黨竭誠合作,并在“全國抗戰”的正確方針指導下,團結全國的仁人志士與日本帝國主義進行艱苦卓絕的殊死斗爭。撫今追昔,鑒往知來,深刻把握抗日軍政大學的改革策略,對賡續紅色基因,繼承發揚優良傳統,更好地把握強軍目標下的軍隊院校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與啟示意義。
(一)大敵當前,放棄小我,以階級利益服從全民族利益的愛國主義精神
瓦窯堡會議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總路線指出“不僅要團結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團結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不使一個愛國的中國人不參加到反日的戰線上”。民族大敵當前,中國共產黨主動把對內爭取階級解放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任務降為次要地位,在抗日軍政大學的改革中,主動做出讓步,體現出同國民黨合作的誠意。把聯合一切不愿當亡國奴的中國人起來參加民族革命戰爭,將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作為首要任務。抗日軍政大學的改革舉措所表現出來的勇于犧牲、大義凜然,把民族利益看得重于泰山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至今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在現階段,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與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獻身于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獻身于促進祖國統一的事業,做忠誠的愛國者。
(二)開放包容的胸襟,高瞻遠矚的視野
“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劇的情況下,蔣介石仍一心一意“剿共”,叫喊“攘外必先安內”。與此相反,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最高利益,化解前嫌與蔣介石竭誠合作,共赴國難。以紅大改稱抗大率先、紅軍改稱國民革命軍隨后的一系列戰略主動,極大地提高了抗大在國統區的影響,為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從階級利益角度講,中國共產黨作出了重大讓步與犧牲。抗日軍政大學對部分政策的調整是顧全抗日大局的英明之舉,體現了開放包容的胸襟,高瞻遠矚的視野。
開放包容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也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理想世界。新時代在我們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不會改變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也不會改變與其他國家相互學習、合作共贏的決心。中國道路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有廣闊而崇高的全球視野及博大深厚的人文情懷。新時代的中國積極推進高質量的一帶一路合作,搭建多邊對話與合作平臺,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提供對外援助……中國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向世界提供中國方案。正如習總書記所宣示的:“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將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加進步和繁榮的中國和世界”。
(三)強軍目標下的軍隊院校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對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提出了要求。他指出,要推進軍隊院校改革,為實現強軍興國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為院校的辦學宗旨、使命任務、改革創新和發展路徑指明了方向。習主席的重要論述,體現了新時期黨在國防和軍事領域的戰略部署。在強軍夢目標的指引下,軍隊院校需要在辦學和人才培養上改革與創新。習主席軍隊院校建設思想,既是對抗日軍政大學改革歷史傳統和實踐經驗的繼承、豐富和發展,也是對當今時代新型軍事人才培養規律和世界軍校教育發展趨勢的深刻把握,為軍隊院校建設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軍隊院校作為軍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是實現強軍興軍夢的關鍵支撐。隨著國家戰略任務和我軍歷史使命的拓展與變化,對軍隊院校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機遇。軍隊院校必須以強軍目標為導向,進一步明確辦學方向,確立辦學與人才培養機制,把加強軍隊建設、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作為學校的辦學定位,為部隊服務、培育后備人才。軍隊院校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努力成為我軍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以強軍目標為導向,軍隊院校應建立辦學與人才培養頂層設計,將引進與培養能征善戰的人才、打好勝仗高素質人才為定位。軍隊院校應從整體辦學方向上調整對策與思路,對辦學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進,使其滿足實際需求,不斷地更新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
習主席指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時代要求,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也是決定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招。”當前,我軍正處于加速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時期,必須加快推動軍事變革向縱深發展,把創新作為根本遵循,以更大決心力度抓好各項改革任務落實。軍隊院校改革在國防和軍隊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改革強校,是院校教育改革強軍的戰略要求,是促進院校發展的巨大力量。隨著我軍現代化進程加快,新時期軍事變革對軍事院校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適應打造世界一流軍隊的需要,院校應通過深化改革,不斷提升辦學育人的水平,持續增強發展活力,持續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率,不斷為創建一流軍校爭取品牌優勢。
參考文獻
[1]王金龍,江前明.深入貫徹習近平軍隊院校建設思想 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軍事院校[J].中國軍事科學,2017(01)
[2]谷金.強軍目標下軍隊院校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24)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
[1]工農紅軍學校是1935年11月,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干部營(由原干部團縮編而成)與陜甘紅軍干部學校等在陜北子長縣瓦窯堡合并組成。1936年1月,改名為西北抗日紅軍大學。6月,擴建為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
[2]選自《中共中央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節錄)》,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院校·文獻》,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446-447頁。
[3]選自《西北軍委關于選送教導營學生致紅一、紅十五軍團并毛澤東等電》,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院校·文獻》,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449頁。
[4]選自《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西北抗日紅軍大學招生布告》,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院校·文獻》,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451-452頁。
[5]選自《中革軍委主席團關于紅大改名為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等致彭德懷等電》,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院校·文獻》,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507頁。
[6]選自《中革軍委主席團關于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及加強抗日教育問題的命令》,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院校·文獻》,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517頁。
[7]選自《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招生布告》,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院校·文獻》,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508頁。
[8]選自《中央軍委關于軍隊吸收知識分子及教育工農干部的指示》,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院校·文獻》,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696-697頁。
[9]選自《關于大批收容俘虜及知識分子的指示》,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院校·文獻》,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759頁。
[10]選自《中共中央關于開辦學校大量招收青年職工和知識分子給中原局的指示》,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院校·文獻》,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7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