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尋燕子洞
那天我們離開海口,沿東線海濱公路自駕,第一個游玩的景點就是位于萬寧市山欽灣的燕子洞。聽說這是一個正在開發的景點,知道的人還比較少,設施也不完備,野趣很濃,值得一去。
就是它了!
從龍滾鎮出口下高速,經上卿村、過下卿村行駛至正門嶺上,見鄉道旁有一熱鬧的停車場即達。這里離山欽灣還有一兩千米的路程,每人花30元錢買票,乘當地村民駕駛的擺渡車就能到達海邊。去海邊的路正在修建,路兩旁是成片的檳榔樹,在這里似乎已經能感受到海水潮濕的咸味了。
山欽灣美得很特別:藍色的大海,黃色的沙灘,黑色的礁石,綠色的叢林,白色的云朵……五彩顏色,分布合理,對比鮮明,搭配和諧,煞是好看。海岸椰樹林立,景點起始處有一棵斜向海面生長的歪脖椰子樹,造型優美,被捧為“網紅”打卡點,吸引游客紛紛拍照留念。海灣里停泊有許多老舊的漁船,船兒隨著波浪起伏搖晃,把它們拉入鏡頭,別有一番風味。
黑色礁石是山欽灣最獨特的標志,大大小小、星羅棋布、千姿百態,沿海岸線次第隨意展開。在潮水的推涌下,最靠海邊的礁石時隱時現,如海中怪獸面目猙獰,張牙舞爪,神出鬼沒。走近細看,礁石外表呈灰黑色,被海浪打濕后便呈深黑色,在陽光照射下,油黑發亮。
沿海灘向北走出四五百米遠,遙見一黑色礁群,鬼斧神工,成堆簇擁,礁群中有一貫穿石洞,許多人聚集在那里拍照。毫無疑問,這就是大家探尋的燕子洞了!
燕子洞的“來龍去脈”
燕子洞是山欽灣海岸高地向海邊延伸的一處南北開口的狹小洞穴,因為形狀有點像桂林的象鼻山,也有人稱其為“象鼻洞”。據說,每年深秋時節,大批北方的燕子都會飛到這里筑巢過冬,燕子洞由此而得名。
燕子洞的礁石也是黑色的,海浪打在礁石上,穿洞而過,卷起千堆雪花,撒下萬粒珍珠,激發交響回蕩,引得眾人驚呼,頗為壯觀、壯美、壯懷。
而山欽灣黑色的礁石粗看很像是火山爆發后的巖漿流人海水冷凝形成,似乎在詮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風采。但是,當地人卻告訴我,已有地質學家考證,這些黑礁石并非火山熔巖,而是典型的淺變質巖。
淺變質巖層理結構明顯,巖層疊置,巖石表面遺留有風吹、浪蝕的痕跡。山欽灣的這些黑色礁石,就具有淺變質巖的這些特征,呈現黑色主要是因為內部含有碳質。
查閱資料得知,山欽灣巖石的礦物顆粒細小,主要由泥質和粉砂質組成,原巖初步判斷為海相沉積巖,其形成年代大約在4.2億-4.3億年前。
地質專家推測,那時,地球尚處于志留紀年代,來自陸地的碎屑物和海底生物殘骸等物質在深海一半深海環境堆積,經過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逐漸形成巖石。之后,強烈的地殼運動使得海水退卻、陸地抬升,海相沉積巖從海洋“走向”陸地,山欽灣得以初步形成。再往后,此地海岸的巖石經海蝕、浪侵、風化等作用,不斷崩塌碎裂,其中小塊巖石被海浪拖回大海,大塊礁石則遺留在海岸,于是成就了山欽灣現在呈現出的這種美麗、奇特的模樣。
山欽灣的原始地貌、黑色礁石、老舊漁船、淳樸村民,給人以滄海桑田、白駒過隙、時光穿越、物是人非之感,令人遺想,引人思考,讓人感嘆。
燕子洞引深思
回到燕子洞景點始發地,抬頭見正門嶺南部不遠處的山腰間,正在修建一條沿海高架公路,我不禁悲喜交加:喜的是今后再來燕子洞游覽將十分便利,悲的是公路迅達后,寧靜、原始、古樸的山欽灣很可能將不復存在。福兮?禍兮?拭目以待。
烈日艷照,天馬行空,陽光燦爛,春風嫵媚。近觀叢林遮蔽、椰影婆娑,聆聽海風吹拂、海浪推涌。我不禁思古念今,心潮澎湃,推字敲句得《浪淘沙令》詞一首,以表情懷,以作存念。
浪淘沙令
風涌奏琴琶,椰影漁家。云悠礁聳日騮驊(liu hua)。
極目汪洋天際碧,詩緒無涯。
往事辨紛嘩,海浪淘沙。春秋腳步仄平踏。燕子洞中尋
舊曲,唱送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