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居山林的文人
公元1269年,黃公望出生于江蘇常熟一戶姓陸的人家,取名陸堅。七八歲時,父親去世,他成為黃樂的繼子。黃樂無子,九十歲高齡的老人高興地嘆道:“黃公望子久矣。”從此,陸堅改名黃公望,字子久。黃家經濟富裕,黃公望自幼按照宋代的人才培養模式長大,通曉儒家經典,還涉及繪畫、音律與填詞譜曲。
然而,時間很快到了元代。元代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大幅度下降,文人從政的唯一途徑——科舉制度被取消,其生存空間陡然變得異常狹小。黃公望的仕途同樣非??部馈?7歲時還受牽連入獄,這就使得黃公望對官場徹底心灰意冷,繼而加入道教追求的隱逸山林、尋道訪友、寄情山水的詩畫生涯。
墨色千變萬化的富春山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在松江回富春山隱居期間,于公元1347年開始創作的。這幅畫是黃公望為鄭樗(chu)所繪,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展現出一幅暗淡的富春山秋日景象。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奔波于富春江兩岸,觀察煙云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身帶紙筆,隨時寫生。歷時7年,黃公望終以蒼潤洗練、自由變化的筆墨和優美動人的意境,成就了這幅極富有意味的《富春山居圖》。
作品采用長卷構圖方式,畫面充滿節奏感,時而平靜,時而動感。主體景物與畫面留白的空間比例相當。畫面虛實相應,二者相得益彰。黃公望善用“披麻皴(cun)”表現景物,以線為主,施以淡墨,筆勢連貫有力,筆墨結合渾化自然。畫家利用線條的長短、粗細、濃淡、干濕來豐富畫面,追求墨色的自然變化,雖然構圖繁復,但是用筆卻極其簡練松弛,因此畫面意境廣闊、空靜虛靈,充滿了隱者悠游林泉、閑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
穿越千年的“漁樵耕讀”
畫中有漁夫、樵夫、行人等,這些人物的存在使畫面變得生動活潑,更蘊含著作者寄情山水的生活態度。元朝隱逸山林的文人,有的釣魚砍柴為生,有的算命賣卜為業。畫面中戴著高高帽子的讀書人坐在亭子里看鴨子,與漁夫對望;讀書人可以變成漁夫,漁夫可以變成讀書人。黃公望在這里或暗喻了兩人的社會角色可以相互轉換。
畫中描繪的連綿不絕的山峰、開闊的江水樹林,并不僅僅是富春江一處或幾處的具體景色,而是黃公望一生經歷的融合:《富春山居圖》前段景色如夏天之茂華,后段宛如秋風拂過,樹葉逐漸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朝代興衰宛如漫長的江水,在漫長的時間里,流過淺灘、激流、高峰……
差點殉葬的千古名畫
《富春山居圖》完成后,黃公望將此圖送給全真教同門師弟鄭樗,后幾經輾轉,在清朝順治年間流傳到了收藏家吳洪裕手里。吳洪裕珍愛至極,甚至臨死之際,要燒掉《富春山居圖》給自己殉葬。就在國寶即將付之一炬時,吳洪裕的侄子吳靜庵快步走到火爐旁,從通紅的爐火中搶救出畫卷。然而此時畫卷中間已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起首一段已燒去,幸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從此,《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前段畫幅雖小,但比較完整,被后人命名為《剩山圖》;后段畫幅較長,但損壞嚴重,修補較多,被稱為《無用師卷》?,F《無用師卷》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剩山卷》則作為鎮館之寶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2011年6月,該畫作前后兩卷在臺北故宮首度合璧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