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秀麗的荊楚大地
在幅員遼闊的中國版圖上,不乏令人驚艷的自然景致,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有“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xiu)青”的山景水色,而位于荊楚大地的懷化,則以其風景的秀美靈動成為獨具特色的存在。
懷化被環抱在蒼山之中,雪峰山自湖南西南往東北延伸,地勢曲折、山高林密,站在山上遠眺,薄霧靄(ai)靄、云層堆疊,遠處的山川樹木掩映其間。遇到有風的天氣,還可以聽到松濤陣陣,嗅到草木的芬芳。唐代詩人柳宗元在遠眺湘西的湖光山色時,曾吟出“盈盈湘西岸,秋至風霜繁”的詩句。今天的雪峰山,想必仍如百年前那般令人心曠神怡。
可能高山并不能滿足所有人對山川的想象,但有山峰就有山谷,充滿故事感的懷化大峽谷展現的就是另一種奇妙山水:初人峽谷,堅硬的石壁和陡峭的懸崖擋住了陽光,讓這里充滿冷峻肅殺的氛圍;然而峰回路轉,峭壁的轉角卻是草色蔥郁,鮮花盛開,時而還能聽到錦雞啼鳴,冷峻肅殺之感頓時全無;接著向前走,目之所及之處都是風景,潺潺的溪流拂過色彩各異的大小石塊,壯麗的瀑布從巖壁奔流直下,激起陣陣清涼。
從山岳到水景,從森林到湖泊,從溶洞到瀑布,懷化豐富多樣的自然風光靜靜等待著游人們來探索。
歷史悠久的湘西古城
懷化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中國中東部地區通往大西南的“橋頭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黔滇門戶”“全楚咽喉”之稱。漢、侗、苗、瑤、土家等多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濃郁多彩的民俗文化,留下來許多故事和傳說。
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家喻戶曉,關于盤古的故鄉在哪里,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懷化就是其中之一。盤古鄉位于懷化沅陵縣西南部,這里倚靠巍巍武陵,俯覽浩渺沅(yuan)水,有一個形成于100萬年前古老的大溶洞——盤古洞。相傳,中華始祖盤古曾居住在這里。雖然傳說無從考據,但這個伴水而生的鄉村,正乘風遠航,續寫著盤古“故里”的新傳奇。
“學富五車”“書通二酉(you)”這兩個成語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學識廣博,博聞強識,典出之處就是位于懷化的二酉山。相傳,秦掃六合,天下歸。為實現“秦萬世”夢,秦始皇“焚書坑儒”,去六國之雜音,滅六國之異心。當視如珍寶的書籍被投入熊熊烈火,文人們心痛不已,于是,有人偷偷運出書簡,藏于二酉山洞之中。從此,二酉山激勵著有識之士們晴耕雨讀;千百年來,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
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
獨特的山水風光和濃厚的文化底蘊,是自然和歷史給予懷化這片土地的饋贈。現在,當人們流連忘返于這湘西一隅(yu)時,一定會聽到一個老人的故事,他,就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而他的“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乃至他奮斗的一生,都與懷化——這座他工作和生活了37年的城市緊緊聯系在一起。
1953年,23歲的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被分配到位于懷化的安江農校。行走在田間地頭,想到還有那么多人被饑餓困擾,也許就是從那時起,他立下了“讓人類擺脫饑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愿望。偶然有一次,袁隆平在學校水稻良種選育實驗田中發現了株“鶴立雞群”的天然雜交稻,這堅定了他通過研究雜交水稻來提高糧食產量的方向;日復一日的努力換來累累碩果,雜交水稻突破制種關,第一個可供推廣的優勢品種“南優2號”正式在全國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宣告研究成功……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當金黃的稻谷低下沉甸甸的頭,袁隆平終于露出了笑容,這每一粒稻米都飽含著他的汗水與心血。但是以袁隆平為代表的雜交水稻科研團隊,卻有了新的目標,在懷化的雜交水稻試驗田里,他們繼續攻克一個個難關,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的豐碩成果,最終實現了“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傳奇神話。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還心系這片奮斗了一輩子的稻田。國際同行把雜交水稻稱為“東方魔稻”,把袁隆平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懷化,從此也與袁隆平和雜交水稻永恒地聯系在了一起。
金秋九月,如果你看到了金黃的稻谷,看到了農家人臉上洋溢的豐收的喜悅,請不要忘記這個老人,他的“禾下乘涼夢”還在中華大地上繼續……
(責任編輯:李睿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