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全體人民的生態保護意識也有了顯著的提高。而全球變暖的現狀導致災難頻發,因此在近幾年來中國在植樹造林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森林的規模逐漸擴大,其中的病蟲害問題也愈發的嚴重,在病蟲害的防治中,生物防治技術可以有效的消滅植物病蟲,抑制病蟲害的發展。病蟲害的生命力非常頑強,一旦在森林系統中爆發會破壞區域內的生態安全,降低林區整體環境質量。
1中國當前森林病蟲害的治理現狀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對森林中病蟲害的防治問題也日漸突出。當前隨著生物科技的不斷發展,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成效,在森林保護中,病蟲的繁殖率極快,影響了林木生長的環境,但是近年來生物技術的應用逐步消除了病蟲害的影響,不足的是在生物技術應用中受環境影響較大,林業管理人員生態意識薄弱,林木種植人員也有不配合的現象,影響著防治技術的進步。
生物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合理的運用生物農藥,例如,病原菌,病原真菌與病原病毒等生物農藥。森林中有大量的有害昆蟲,新型生物農藥的廣泛使用有效的控制了昆蟲的繁殖規模,對病蟲的生長也存在抑制作用,隨著生物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林業人員能夠針對昆蟲的特性使用蛋白酶等抑制病蟲的生長,降低害蟲對森林環境的破壞。
生物燈光技術對森林害蟲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一般情況下,害蟲普遍對光照十分敏感。林業人員在森林巡護過程中,可以利用光照在林區內設置地點,對害蟲進行誘殺,相比于其他生物技術的應用,這種方法操作簡單,且不需要很大的成本,但是林業人員在實際操作時,要對害蟲的聚集地進行觀察,對害蟲的種類進行了解,以便更好的選擇誘殺地點。
2林業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面臨的困境
2.1技術推廣方式不科學
中國林業在病蟲害治理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抑制全球變暖的現象,在近幾年來中國擴大了林木種植范圍,但是人工培植的林木在林區生長中對病蟲害的抵制能力較差,因此病蟲害問題難以得到抑制。部分地區在林業技術推廣過程中規劃的不夠科學,林業技術在林業生產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由于林區保護的細則建立的并不完全,因此在做林業推廣技術的宣傳時,林區所宣傳的內容過于專業化、術語化,不利于基層群眾的理解,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得到有效實踐。
為了改善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技術推廣過程中要在基層內細致的進行講解,充分考慮各地林區的差異性,做好技術調整,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在現場進行實際操作,為人們提供示范,讓廣大的種植者在實際種植中受到助益。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提升,在林區保護過程中也融入了信息化手段。對此,各地林區要利用好互聯網發展的契機,建立共享信息的林業技術推廣平臺,做好宣傳工作,對各區域的林木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介紹,并總結出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更好的將林業技術普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1]。
2.2缺乏可靠的資金支撐
林業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耗費較多的資金,作為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生命力極其頑強,在治理過程中往往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若是在病蟲害初步產生階段,利用基礎的生物防治技術可以對其進行抑制,但是一旦其在整個林區內爆發會抑制林木的健康生長,不利于育種育苗工作的進行,甚至會造成森林大面積的衰敗,導致區域內生物多樣性減少,嚴重的破壞了林區的整體生態環境,也嚴重的影響著林區周邊人們的生活和生產。過去為了滿足經濟的快速發展,忽視了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導致生態系統的發展呈現單一性,物種多樣性減少,增加了病蟲害產生概率。
森林資源在國家的總體資源占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優化國家整體環境,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國土資源保護局要為林區的保護投入大量的資金,一方面是用來整治森林病蟲害等問題,另一方面是加強森林防護的宣傳,提高整體的環境保護意識。各種災害的頻繁發生,導致中國的森林免疫系統愈發的脆弱。而全球氣候變暖的現狀,使得森林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更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來構建一個完善的森林保護系統,減少病蟲害問題對中國森林資源的破壞。
2.3林業人員生態意識薄弱
相關林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生態環境意識薄弱也是限制森林病蟲害工作進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林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部分林業人員沒有端正的態度,對群眾提出的問題置之不理,在實際推廣中并沒有將技術進行普及,缺乏群眾的普遍認同感。由于工作人員本身生態意識薄弱因此難以認知到宣傳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導致區域內的病蟲害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林木資源遭到病蟲的迫害,生態整體性被嚴重的影響,針對病蟲害影響范圍廣,繁殖能力強,種類多的現狀,相關林業部門應建立內部監督體系,提高全體林業人員的生態意識。
影響森林資源保護的主要因素依舊是人為因素,林業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生態意識薄弱,對林區的監管力度不足,更有甚者在管理林區的過程中中飽私囊,導致林木資源被盜,林木資源減少,生態的整體性遭到破壞,病蟲害問題頻發,難以有效的得到抑制,加之林業管理部門的資金不夠充足,各類病蟲害產生的根源檢測困難,林木資源保護問題與病蟲害防治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解決。相關部門應加強林業技術的推廣,使技術手段逐漸普及。加強宣傳培訓,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生態環境意識,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病蟲害防治工作有理可依。加強林區監管工作,對林木資源病蟲害問題進行檢疫,使病蟲害防治工作真正的得到落實,推動區域內部林業資源保護工作的進行。
2.4森林生態系統免疫力降低
森林病蟲害是一種很普遍的災害,在以往的森林病蟲害治理中濫用農業藥劑,嚴重的破壞了生態結構,導致區域內生物物種減少,生態鏈失衡,因此導致森林生態系統免疫力下降,病蟲害廣泛的蔓延。對病蟲害的防治就是為了保護如今的林木資源,為育苗栽種工作打好基礎,據研究表明,現今的森林生態系統由于缺乏物種多樣性,農藥殘留量大,森林系統非常脆弱。人工造林不同于天然林木,天然林木對病蟲害的的抵抗能力更強,人工林主要依靠林業人員培植,因此在生長過程中的堅韌程度要遠遠低于原始林木。
為了改善森林生態系統免疫力低的現狀,就要在育苗過程中培育抵抗力強的林木,從全國大部分農林部門的治理經驗來說,現階段在林木保護,抑制病蟲害的防治中,噴灑農藥依舊是主要的手段,因此導致林區內的林木資源、土壤資源以及水源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長期利用農藥會增強病蟲的抗力,且大多數的害蟲繁殖能力非常強,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病蟲問題,要對林木進行科學的培育,以增強其對病蟲的抗力,從而有效的抑制病蟲害的發生。各地林區只有廣泛的種植抵抗力強的林木才能全面的對抗病蟲,給徹底消滅病蟲提供了空間[2]。
3林業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推廣的途徑
3.1推廣抗性育種技術,培育抵抗力強的樹苗
受森林病蟲害的影響,多年來中國一直廣泛的推廣抗性育種技術,隨著生物科技水平的進步,中國林業技術也逐漸發展成熟,使用先進的手段分析病蟲產生原因及生長習性,更加有利于推廣生物防治技術與林業技術。生物技術的防治基本上能夠解決現階段的森林病蟲害問題。病蟲害的原理被解析出來為推廣抗性育種技術奠定了生物學基礎,通過深入研究,中國培育了可有效抵抗病蟲害的樹種,這種幼苗在森林防護區的生長狀態良好,成活率高。
大力推廣抗性育種技術和培育抵抗力強的樹苗有助于中國林區生態水平的提高,能夠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森林經濟的發展[3]。由于病蟲害產生的危害性極大,中國有關部門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終在科學的生物技術指導下,培育出了能夠有效抵抗害蟲的樹種。為了全面提高中國森林管理水平,改善林木生長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中國負責林木保護的工作人員,在培育抵抗力強的樹苗中付出了很多的精力。
3.2巧設森林防護帶、隔離帶,加強樹苗管理
病蟲害是森林中最常見的災害類型之一,對病蟲害的防治是當前森林治理中最重要的任務,在對害蟲的治理中要采用科學有效的手段,根據害蟲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生物技術對其展開處理工作。森林中大多數的害蟲都是飛蟲,繁殖率高,病毒傳播范圍廣,林業人員在巡護時要了解這些害蟲的習性,以便于找尋合理的方式對其進行處理。在林木幼苗的階段要設置森林防護帶和隔離帶,以防止幼蟲大范圍的對樹苗進行攻擊,盡量使幼苗的生長環境保持良好,在安裝防護帶時要對周邊環境進行考察,以免有害生物對樹苗進行侵襲。
在病蟲害防治中設置的隔離帶距離要在50 m左右,不宜將距離設置的過大。在林木保護過程中要加強對幼苗的管理,在培植幼苗時要選擇抗病的樹種,病蟲害在森林中發生的比較頻繁,幼苗對病蟲害若是不能有良好的抵制效果,很有可能會直接衰敗死亡,因此要選擇好的樹苗品種,考察森林中各區域的土壤環境,為林木種植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在樹苗栽種中最好是選擇多個種類,以保證生物多樣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林業人員還要在巡護時查看幼苗生長狀況,保證其健康的成長[4]。
3.3以生態控制為目標,提高工作人員生態意識
森林中一旦爆發病蟲害問題,不僅會影響林木的健康生長,還會對森林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病蟲害問題多年來困擾中國林木治理的發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在近幾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方面是由于生物技術水平的發展,另一方面是在森林保護規劃中始終將生態控制作為目標。在研究病蟲害防治的途徑中發現生物學技術的應用有效的抑制了害蟲的繁殖,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降低了病蟲害對中國森林資源的破壞。
生態控制的實行主體是林業工作人員,林業工作人員要在森林保護和管理中利用科學的辦法,合理的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生態控制在未來會廣泛的應用到環境治理中,通過生態控制的手段能夠增強森林的免疫力,增強抗病蟲害的能力,減少病蟲害的影響,生態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也會被改善,還能夠促進森林中生態質量的提升。
3.4利用生物技術在林區綜合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
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中國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對生物技術的應用規模也不斷擴大,中國的生物防治系統的發展相對被動,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森林病蟲害的階段性爆發推動著生物技術的發展。生物技術的應用不會給環境問題帶來負擔,即便是大規模的使用也不會對林木的生長產生影響。在林區內綜合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要充分利用好生物技術。例如,真菌技術領域中,白僵菌應用的最為廣泛,這種真菌使用效果好,能夠有效的減少病蟲危害,而且成本偏低,被廣泛應用于森林病蟲害防治中。
為了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還要充分發揮好病毒生物防治技術,病毒生物防治技術雖然沒有真菌技術的效果好,但從整體的森林病蟲害防治中來看,也能夠抑制病蟲害的發生,而且不會對森林資源造成危害,相對于傳統的化學農藥防治技術,病毒技術具有明顯的優勢,病毒生物防治技術是針對害蟲的特點進行研發的,選擇多角體或者顆粒型病毒,能夠對毛蟲和白蛾等害蟲進行有效防治。但是在應用中要控制劑量,確保幼蟲能夠直接被消滅,不需要進行二次防治。
3.5豐富森林內部生物種類,建立森林病蟲害監測預警
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利用科學的防治手段,傳統的病蟲害防治辦法會在治理過程中向森林中的林木噴射大劑量的農藥,這種方法雖然有效的抑制了病蟲害的產生和蔓延,但是會造成大量化學藥劑殘留在林木枝葉上,不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新的負擔,也會影響林區內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在現階段的森林病蟲害防治中,林業管理員采用了豐富森林內部生物種類的方法,鳥類是昆蟲的天敵,鳥類防治技術在森林治理中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手段,根據區域內的生態環境選擇合適的鳥類,嚴禁對鳥類進行捕殺,以實現鳥類與病蟲直接對抗,發揮引入生物物種的實效性[5]。
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建立病蟲害監測預警,以防治為主要手段,生物技術處理作為輔助手段,采取綜合治理的方法,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首先,在森林治理中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禁止濫砍濫伐,捕捉林區內動物,保證林區內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林業技術人員要嚴格按照法規的要求對林區內樹木進行監管,加強對林區內育苗的監督,根據區域內的溫度氣候對林木精心培植,主要工作的重點有對幼樹進行保護,剪除弱枝和枯枝,對病蟲害的枝干進行綜合處理,在處理過程中應運用無公害化的銷毀方式。
為了保護中國的森林資源,實現林木的健康成長,中國針對病蟲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隨著中國的林業產業結構轉向高附加值的模式,在林業育種中會選擇抵抗病蟲能力更強的林木,推廣抗性育種技術,加強對樹苗的管理,有效的抑制病蟲害發生。有關部門在林木保護中要樹立責任意識,將林業保護技術傳授給種植人員,加強對技術宣傳的范圍,利用生物防治的手段對林木資源進行保護,確保生物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秦建軍.淺析營林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2022(2):103-105.
[2]司慶正.林業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科學應用及保障[J].現代農業研究,2022,28(3):118-120..
[3]梁盛華.生物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研究[J].林業勘查設計,2022,51(1):35-37.
[4]馬淑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營林技術的應用探討[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12):156-157.
[5]孫朝陽.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營林技術的應用及發展[J].廣東蠶業,2021,55(10):114-115.
(山東菏澤成武縣大田集鎮林業站殷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