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合作社是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和創新舉措,是公共文化服務融入文旅文創戰略的重要載體。鄉村文化蘊含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資源,是中國傳統文化延續發展的根源,但鄉村文化如同散落的珍珠,如何把這些散落的文化資源整合起來,實現從“一盤沙”到“一團火”的融合發展,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從2020年9月開始,結合鄉村文旅產業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民宿、村情社情及農民需求,在全縣范圍內積極推動鄉村文化合作社試點建設。這是寶豐縣為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踐行文化雙創,豐富鄉村文化合作社內容和形式,探索創新文化合作社建設模式所作的有益嘗試。

寶豐縣是文化大縣,擁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魔術之鄉”等十多張“國字號”名片,通過深度挖掘魔術、汝瓷、曲藝等文化資源內涵,結合村史淵源、產業發展等區域差異,依托農村文藝人才,成立鄉村文化合作社,并將其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與抓手,積極推進,特色鮮明、效果突出。
一是堅持全盤統籌,陣地實現標準化。由寶豐縣文廣旅局牽頭,按照“文化底蘊深、群眾基礎好、人才隊伍強、產業發展旺”原則,對全縣重點文化村進行調查研究,多次召開縣鄉村三級工作推進會,選好合作社“領頭雁”。同時,整合縣鄉村三級資金,設置專門辦公場所,配齊辦公用具、文化活動用品,出臺了《清涼寺村文化合作社實施方案》,制定了《清涼寺村文化合作社章程》《社長工作職責》等6項制度,為合作社的運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管理實現科學化。寶豐縣在成立文化合作社后,根據不同村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整合汝瓷燒制大師、曲藝等藝術的非遺傳承人及廣場舞隊、戲迷隊等,成立了文化合作社管理委員會,具體負責工作開展,并對合作社人員采取專場培訓集中學、合作社成員相互學、文化走親交流學等形式,累計培訓文藝骨干和文藝愛好者850余人,有效提升了文化合作的影響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同時,寶豐縣整合全縣文化資源,利用縣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隊伍人才優勢、節目優勢,支持鼓勵合作社開展“點單式”活動,常態化開展文藝演出、閱讀推廣、非遺傳承等公益性文化服務活動,讓群眾不出家門就可以享受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合作社成立以來,創作了《汝瓷韻》《汝瓷魂》《且聽瓷音》《春滿寶豐》等多部原創文藝作品,生動地展現了具有濃郁特色的寶豐地方文化和鄉土文化。
三是堅持融合發展,運作實現市場化。寶豐縣通過整合文化資源,實現市場化運作,讓文化為產業賦能。如采取“汝瓷文化+互聯網”模式,開展汝瓷產品電商業務;通過非遺展演,實現了“非遺展示、社員受益、傳承發展”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如在2021年4月,僅打犁鏵表演隊3天的演出,收益就達到了1.5萬元。
農村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初步滿足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但在供給主體數量、供給內容豐度、供給方式多樣等方面仍存在相當的提升空間。因此,盤活供給思路,加強資源轉化、激勵主體協同,培育復合型人才、促進技術創新,既為推動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更為實現農村產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鄉村的全面振興注入強大動力。鄉村文化合作社試點建設工作初步取得成效后,寶豐縣及時總結經驗,制定《寶豐縣關于進一步推進鄉村文化合作社工作的實施意見》,召開全縣觀摩推進會交流座談,力求實現鄉村文化合作社由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的目標。目前,寶豐縣已在各鄉鎮設立了汝瓷、嗩吶、曲藝等文化合作社35家。
一是堅持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大黃村文化合作社用魔術文化的影響力整合各方資源,開展直播帶貨產業,為社員們提供就業崗位,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有的社員當起了網紅主播,一月最高可分紅15萬元。韓店村文化合作社現有5人從事嗩吶制作,36個演出團體共有200余人,年創收共500余萬元。清涼寺鄉村合作社成立后,通過深入挖掘當地汝窯文化資源,引領和帶動了當地汝窯產業的發展。目前,清涼寺所在的大營鎮的汝窯企業和作坊已經有了154家,從業人數達3500多人,產值達到2億元。
二是堅持能人帶動,發揮人才優勢。每個地方都有一些源于生活、頗具區域特色的文化樣式,有一批扎根鄉村、熟知掌故的民間文化傳承人和民間藝人。應加大發掘力度,對他們建檔立卡、跟蹤服務、重點培養,引導鼓勵他們開展健康向上的活動。河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學峰任清涼寺村鄉村文化合作社長后,帶領村民開發出10多個系列、200多個品種的汝瓷制品,全村發展汝瓷燒制研發企業12家,手工作坊86家,從業人員達600多人,年產值1.69億元;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馬豹子擔任大黃村鄉村文化合作社社長,帶領村民在大黃村打造出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村圖書批發市場、農村小商品批發市場、魔術文化產業園。
三是堅持文產互補,推動鄉村振興。寶豐縣大黃村曾經歷“靠魔術演藝起家,以圖書和小商品批發養家,受疫情重創靠直播帶貨持家”3個階段。隨著文化合作社成立,大黃村邁入了新發展階段。大黃村以培育有產業支撐的鄉村文化合作社為著力點,吸納各類人才,大力發展電商直播事業,讓當文化網紅、做鄉土直播成為時尚,實現了小商品批發線上線下齊發力。目前,有13家直播公司入駐大黃村,將當地的紅薯粉條、木耳、小米等30多種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為農民提供了近千個就業崗位。
“村民創造文化,文化造福村民”,寶豐縣在文化合作社建設過程中,極其注重與產業的結合,依托有產業基礎的鄉村進行重點打造,帶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確保文化合作社的生機和活力。
寶豐縣清涼寺村依托村文化合作社,成功舉辦了兩屆云上鄉村“村晚”活動,通過國家公共文化云、央視頻、新華網等新互聯網平臺,以網絡直播、網上聯播等形式展示汝窯文化,觀看量非常可觀。這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節日文化生活,更是起到了宣傳推介汝瓷文化的積極作用。清涼寺村文化合作社汝瓷文化合作分社牽頭,成員入股參與,成立了寶豐縣清涼寺汝源文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采取“汝瓷+網紅直播帶貨”模式,開展汝瓷產品電商業務,累計銷售額1100多萬元。文化合作社已成為該村鄉村振興、產業富民的“助推器”。2021年,該村村民自籌資金680余萬元,對老村進行了升級改造,以汝瓷元素命名的“瑪瑙巷”“天青巷”“月白巷”展露新顏。清涼寺村也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參考文獻:
[1]王彬:《河南平頂山的“鄉村文化合作社”》,《中國文化報》,2022年2月28日。
[2]李靜、劉鵬倪、吳玥:《鄉村振興戰略下山東農村文化產品供給優化路徑》,《人文天下》,2021年第7期。
(作者: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