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三屆廣西曲藝以線上線下的展演形式圓滿舉辦。展演作品以“喜迎二十大,贊美新時代”為主題,集中展示了近3年來廣西曲藝創作取得的成就。這是一次廣西曲藝創作最真實而隆重的檢閱,彰顯了新時代廣西曲藝工作者的時代擔當。
總體上看,展演的作品是一批在思想、藝術、制作方面都進行了精心打磨的優秀作品,25個曲種40部優秀曲藝作品,代表了3年來廣西曲藝創作最高成就和水平。曲藝工作者緊跟時代步伐,展示了廣西民族團結、扶貧攻堅、鄉村振興、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等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作品在描繪歷史進程和社會變革瞬間的同時,呈現了時代精神的本質特點,表現了廣西曲藝家對時代使命的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氣。”從這些展演作品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曲藝工作者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極大的熱情融入并記錄壯闊時代,為人民創作喜聞樂見、富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審美感染力的藝術自覺。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為曲藝創作提供了無數珍貴素材。邕州橫鼓《一條棉被》、廣西漁鼓《代號“柳江河”》《逃跑的新郎》、桂林漁鼓《半床紅軍被》《臨陽紅》《歌唱壯鄉好兒郎》、螺琴說唱《血染的入黨申請書》等作品反映了作者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有著深刻的感悟,并通過不同敘事方式及視角,很好地闡釋了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和對初心使命的踐行,達到了訴說、感動與奮進的統一。賓州絲弦《王司令員開火車》則以王司令員開火車的事跡為內容,高度濃縮了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之旅和奮斗之旅。
曲藝是以說唱的形式來講故事或者刻畫人物形象的。在這次曲藝展演的作品中,脫貧攻堅,是藝術敘述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文藝家既是親歷者又是記錄者,他們用心用情書寫了扶貧路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取得的光輝成就。侗族琵琶歌《布央村嫁女》、坭興鼓書《新來的女書記》、唱采茶《姑遼茶香唱小康》、賣雞調《花農舞春風》、 校椅臨江壯歌調《茉莉賽群芳》、 瑤族鈴鼓《莎草花》、廣西漁鼓《“羊”眉吐氣》、廣西文場《文秀,你回來啊》《十里柚香》、鹿兒調說唱《茶鄉農》、壯族末倫《鄉村振興歌一曲》、瑤族鈴鼓《盼春梅》、邕州橫鼓《再起航》、南寧春鑼《一房跨兩縣》、壯族八仙鼓《春風暖》等作品都是以脫貧攻堅的故事來展現黨和人民政府的決策與智慧,“以說中帶唱,說唱帶演”的表演形式,深度聚焦脫貧攻堅這一時代主題,展現了扶貧干部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與群眾的深厚情誼,刻畫了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征程上廣西各族人民群像,為在中國大地發生的、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惠及人口最多的減貧進程立傳。
如何描繪和展示多元的文化,創新多元民族曲藝韻味藝術作品,曲藝家們一直在思考并在進行實踐。創新,是藝術家永遠的追求。廣西是少數民族的聚居之地,各個民族形成了品種繁多、特色鮮明的民族曲藝。廣西文場、桂林漁鼓、南寧春鑼、壯族末倫、侗族琵琶歌、瑤族鈴鼓、壯族八仙鼓、坭興鼓書等富有廣西民族特色的曲種,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獨樹一幟的曲藝形式,既推動了廣西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又起到了對民眾的教育作用。如靖西壯族末倫是壯族古老的且最具代表性的曲種,它猶如活化石一般存在于壯家的生活深處,壯族末倫《鄉村振興歌一曲》,就是古老的曲藝形式與現代生活的完美結合,它來自于鄉村的田間地頭,在這次展演中,它的錄像表演地沒有放在舞臺上,這更像一枝來自鄉野的山茶花,親切而魅力無窮。另外,廣西與東盟各國一衣帶水,如何表現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的深厚友誼,以及積極開展交流往來的美好情感和愿景,曲藝家也做了新的嘗試和突破。如粵曲《友誼之歌》以老撾女藝術家的視角,回憶她在參加中國東盟文化交流活動期間,與中國藝術工作者之間相知、相遇的有趣經歷。另外,小品《一起向未來》、粵曲《千里睦鄰一戲牽》、對口說唱《中國速度》等節目講述了廣西與東盟各國的文化友好往來,從另一個角度為我們講述了國內、國際文化交流的故事。牛娘調說唱《人間處處有真誠》、粵曲《荷花頌》、桂林漁鼓《除五瘴》、瑤族鈴鼓《嫁郎》、采茶說唱《喜宴》、小品《我要上春晚》、粵曲《滿滿的菜籃歡笑的臉》、瑤族鈴鼓《瑤衣謠》、漓江漁船調《漁王上岸》、快板與唱天《壯美廣西看今朝》、群口相聲《壯鄉大拜年》、數來寶《連環套》等,這些作品是植根于民間又不乏時代氣息的作品,曲調優美動聽,是歷史文化傳說和民族人文風貌的藝術再現,他們共同講述了廣西故事。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在未來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廣西曲藝必將在文藝工作者的潛心創作中,在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里,擔負起時代的責任,為壯美廣西的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廣西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