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北京廣播電視臺自2021年廣播錄音區技術改造完成后,廣播端媒體發展邁進了高質量聲音內容生產與應用的新階段,這一案例為轉型期廣電媒體系統環境升級與復盤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思考。【方法】文章采用個案分析法,首先闡述了廣播與網絡音頻媒介聲音制作場景的構成,分解了廣播聲音系統改造的邏輯脈絡;并以靈活的數字音頻技術框架為依托,討論了聲音系統架構數字化延展的未來可能性。隨后文章進一步探討了如何布局和打造以廣播聲音錄制為基礎的跨媒介聽覺內容生產場景體系,為應用場景升級與業務拓展進行可行性分析。【結果】深度解析了北京廣播電視臺廣播錄音系統改造后的應用錄音業務踐行的價值理念。【結論】為全面推進媒介聲音技術應用高質量發展的改革實踐梳理了寶貴的第一手經驗。
關鍵詞:廣播音頻;錄音系統;應用場景;沉浸式音頻" " " " " " 中圖分類號:TN948.6"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3)02-153-06"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3.02.031
本文著錄格式:葉思成,袁邈桐.堅守與突破:簡析北京廣播電視臺廣播錄音系統改造與應用場景升級[J].中國傳媒科技,2023(02):153-158.
導語
優質的內容生產往往依托于高靈活度的技術界面與高水平的應用驅動。2021年年末,北京廣播電視臺廣播錄音區完成全域改造升級并正式投入運營,由此北京廣播電視臺廣播端進入了高質量聲音內容生產與應用發展新階段。基于廣播錄音系統改造實際,應用錄音(聲音制作)如何賦能廣播與臺網融合業務質量提升,如何朝著更寬廣的數字化領域不斷發展,是當前媒體深度融合進程中所需突破的瓶頸。
當前,北京廣播電視臺廣播端音頻制作業務以廣播節目錄制為基礎,輻射網絡音頻媒介定向制作、開發聲音內容產品及網絡平臺相關垂直類音頻內容。在當前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廣播音頻制作領域亟待籌謀聲音業務延伸方向,探索技術應用場景布局,特別是在面向“未來媒介聲音制作場景”方面需不斷拓展發力,以高品質聲音工作助力首都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行業高質量發展。
1.延續傳統音頻系統邏輯,構建適配廣播與網絡音頻媒介的聲音制作場景
堅守好傳統廣播業務線既是主流媒體的職責使命,也是賡續主流媒體公共服務意志的行動體現。基于廣播媒體在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中的基本作用,此次升級思路明確強調了廣播錄音系統改造的底層邏輯在于繼承并完善傳統廣播錄音系統框架,廣播業務板塊仍需是整個系統改造目標的設計前提。
新一輪音頻系統改造,完善了音頻信號的布局邏輯,打通了信號在系統各模塊間的自由流轉。作為廣播錄音系統改造的重要技術體現,全新配置的Studer Vista 5調音臺內置的均衡效果、動態響度、延時效果等功能具備了更高水準的聲音處理能力;同時,調音臺環節作為整套音頻信號系統的中樞,Studer Vista 5為音頻信號提供了更多路徑分配的契機和平臺,為接下來開展高質量聲音內容錄制業務、拓展聲音內容服務模式提供了更多機會。
另外,考慮到與上一代音頻設備的對接及廣播節目錄制模式固有特點等客觀因素,雖然系統改造的目的是“推陳出新”,但如CD播放器、刻錄機等既有硬件設備仍廣泛應用于有特殊需求的錄制活動當中,例如:硬件混響器經常被應用于有實時音頻處理需求的同期錄音場景當中,以發揮其即時性空間效果功能。故在此次錄音系統改造當中被予以沿用保留。
2.以靈活的數字音頻技術框架為依托,為聲音系統架構延展提供可能
靈活的數字音頻技術賦能聲音制作,為媒介聲音傳播的形式與表達帶來更多延展性創作空間。此次廣播錄音系統改造除定向保留原有廣播錄音系統邏輯功能外,以更新升級后的調音臺為技術核心,提升了音頻數字化處理能力、優化了信號的合理配置。同時,還在音頻軟硬件資源整合方面有了較大提升。其中,以多線程、多模塊為目標的信號分配、面向多種數字音頻工作站的系統設置的設計理念,為面向全媒體開展音頻、視聽媒介聲音創作提供了可能;以“制作場景”為導向的錄音系統升級,更是令系統的應用變通能力及聲音制作所呈現的“質”(質量)、“形”(形式)水平等方面有了大幅飛躍,為后續“廣播+”錄音棚(錄音系統)的概念設計奠定了基石。此外,廣播端錄音區域各錄音機房之間既相互獨立,又能夠基于局域網絡之上相互協作、開展跨部門業務合作,為業務在各機房分區之間的高效率流轉、營造工業體系化制作運營模式創造了技術可能。
2.1" "以多線程、多模塊為目標的信號分配
以數字調音臺為軸心的多線程、多模塊系統布局,滿足了對廣播和網絡音頻、流媒體直播音頻、多維聲等形式(格式)的信號規劃及分配需求;同時,根據對信號的科學分配,亦可兼顧組播功能,將同一內容信號定向發送至多個目的地,以實現構建多線程、多模塊的信號分配的目標,使同一錄音系統體系之下的信號在整體制作域(即制作模塊,如錄音模塊、返送模塊、數字音頻工作站操作模塊、混合信號輸出交付模塊等)當中得到了有效銜接與高效利用,有利于多種應用場景與跨媒介傳播業務的開展。
作為以廣播錄制業務為功能核心的錄音系統的設計理念特點并不強調多部門共創協作;其重點也并不在于對音頻信號向域外傳送,以進行跨出錄音區域的復雜分配。相對而言,獨立且功能較為全面的錄音系統契合了當前媒介聲音制作大概率的實際應用偏好。在錄音—傳送環節中,錄制人員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將所拾取的音頻信號在多種路徑分配下傳送至不同接收端口,提升信號內容的利用率與運行效率;而在制作環節中,通過對信號開展個性化規劃,能夠以模塊化的信號組織形式實時反映音頻內容的分配邏輯。此外,多線程、多模塊的信號分配除滿足對同一數字音頻工作站或同一媒介制作端的信號分配處理外,這一機制還能夠運用在對同一錄制內容展開多種設備記錄處理與跨媒介制作傳輸之上,以滿足高效、安全的系統運行狀態與日趨多元、跨媒介協同共制的聲音創作需求。
2.2" "面向多種數字音頻工作站的系統設置
數字音頻工作站作為一種用來處理、交換音頻信息,以及其他控制信息的計算機操作系統,是聲頻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融合發展產生的重要音頻處理設備。數字音頻工作站使音頻節目內容錄音、編輯、制作處理、混錄等環節變得便捷、高效,同時也為廣播電視節目的自動化播出帶來了更大的技術安全保障。
改造前,廣播錄音系統的記錄與編輯工作大多有賴于PowerEditor數字音頻工作站。PowerEditor作為國內廣播電視領域音頻錄音、編輯、制作、效果處理的數字音頻工作站,適用于同期多軌錄音和分軌錄音,是一款在功能與技術上都已經達到了專業化水平的技術產品,主流廣播制播操作系統XStudio的音頻錄制模塊便是完整依托于PowerEditor之上。隨著業界對音頻錄制水準要求的不斷提升,在錄制工藝上亦愈發強調對聲音的精細化、精準化制作水平。然而面對復雜節目內容形式,PowerEditor的臨場應變能力、實時處理能力、精確化調整能力等方面逐漸顯現出局限性。例如,面對同期分軌的錄音工藝時,雖然理論上PowerEditor具備同期多軌錄音和分軌錄音能力,但現實條件下基于該工作站的同期分軌錄音未能成為主流。具體地講,實際應用條件下的PowerEditor大都將多路信號集成為一對立體聲信號,未能有條件對各個音頻通道開展“點對點”或“點對多”式的分軌發送與記錄,原因在于:在技術硬件因素上,分軌錄音信號在歷經調音臺處理集成后,大多采取的是母線輸出(Master Output),所輸出的信號常規下直接與計算機的音頻接口聯結。盡管廣播媒體對處理音頻信號內容的側重點更多地聚焦在其快速集成能力之上,且在數字音頻工作站一端的業務應用特點也是以時序維度中的編輯為主,以處理為輔。但面對復雜的節目內容形式、繁復的信號錄制內容、高質量聲音重放格式等情形時,信號集成式記錄的工作模式便不符合上述錄制條件實際。
基于對廣播錄音系統的改造,首先在記錄分軌信號方面,各分軌錄音信號進入Studer Vista 5數字調音臺的輸入通道后,將相關信號分配至Bus通路,隨后直接與Pro Tools數字音頻工作站的輸入路徑對接。由此既豐富完善了同期分軌的記錄方式,又與PowerEditor集成式記錄模式之間互為主、備機關系,以便同時滿足不同操作需求。其次,改造前由于硬件條件的制約,Pro Tools僅能基于原有調音臺(Studer OnAir 3000)實現母線監聽操作,Pro Tools更多地是在“編輯與制作”場景發揮作用,包括應用錄音功能在內的系統整合與協調成為傳統錄制技術路線上的短板項。此次錄音系統改造伴隨新設備的引進與科學化的系統應用設計,全面實現了Pro Tools數字音頻工作站跟調音臺等各硬件之間的互聯互通,相關分軌通道也得以在Studer Vista 5調音臺上即時觀察調整。于調音臺的設置而言,其大幅提升了調音臺的利用效率與操作延展性;于數字音頻工作站來講,操作平臺多樣化選擇優化了制作資源的配置,使面向不同媒介特點、技術特點、聲音創作特點的節目內容找到與之適配的制作工藝平臺,既提升了制作運轉效能,又為后續業務延展提供了更多機會。
2.3" "以制作場景為升級導向的應用條件
在媒體深度融合、媒介協同發展的背景下,以廣播媒介為基礎的音頻制作場景亟需主動應變、積極求變。特別是在“臺網融合、移動優先”發展策略的推動下,網絡媒介傳播已然駛進了行業發展的快車道。同時,在以“廣播+”為概念的驅動下,此次錄音系統改造升級及后續拓展技術應用,將以培育更多聲音制作場景為導向;以聽覺內容生產為主要內驅力的廣播錄制業務,究竟能夠為內容、媒介帶來哪些方面的賦能空間,是系統改造過后技術應用人員、聲音創作者們所需直面的一門開放性課題——如何布局聽覺內容生產新路徑。
3.以媒介聲音錄制為基礎,布局跨媒介聽覺內容生產場景體系
廣播錄音系統改造后,面對聲音內容制作應用實際,在滿足廣播錄制需求的同時,此次改造升級的重點便是兼顧多種媒介傳播形式的聲音產品制作,以“廣播+”思維打造制作、應用場景的多元性;發揮音頻應用技術的媒介嫁接優勢,以網絡媒介為靶向,開啟媒介聲音錄制業務面向多種媒介傳播方式的規劃工作,布局未來聽覺內容生產場景。
3.1" “廣播與網絡音頻”錄制場景
廣播與網絡音頻作為當今聲音媒介傳播的主要途徑,在當今社會環境與現代傳媒中具有較大影響力。北京廣播電視臺廣播錄音區作為聲音制作業務的重要陣地,長期以來擔負著廣播與網絡音頻內容生產任務。廣播端節目制作專門機構相應承擔北京廣播電視臺各廣播中心、網絡傳播中心、融媒體中心等錄播節目及廣告內容錄制工作,與一線業務部門交叉協作頻繁,機構職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非可替代性,其人員技術技能與藝術技能并重。同時,“廣播與網絡音頻”錄制場景作為承擔廣播與網絡音頻制作業務的基本面,是廣播錄音系統的常規應用場景,對廣播媒體發展而言其起著“壓艙石”的作用。
基于廣播與網絡音頻的應用錄音(制作)系統(如圖1所示)延續傳統廣播的錄制系統構架,以調音臺為樞紐,由拾音模塊(輸入信號)、返送模塊(返送信號)、監聽模塊(監聽控制信號)、插入模塊(外接/外掛設備信號)、記錄與傳送模塊(輸出信號)五部分構成。根據“廣播與網絡音頻”錄制場景應用實際,基于兩款數字音頻工作站各自技術特點,Studer Vista 5調音臺在常規條件下能夠分配立體聲及5.1環繞聲信號,監聽場景亦根據應用需求隨之進行監聽硬件設置,以滿足常規聲音內容制作要求。
3.2" “實時流媒體音視頻”直播場景
在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和欣欣向榮的互聯網發展環境下,大眾獲取訊息行為的改變,這也恰恰順應并符合當今大眾的欣賞習慣及其審美訴求;且流媒體互聯網傳播的形式與大眾的欣賞體驗、精神消費習慣相互契合,網絡媒介也不再單純是一種媒介平臺,而是作為一種承載主流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隨著媒介與移動終端的廣泛普及,流媒體直播或點播內容在其傳播形態、力度、方式等方面顯現較為靈活自如的特點。特別是在網絡技術的支撐下,傳播內容不再受到時空的束縛,受眾聆聽、觀看行為更趨靈活,傳播對象與范圍也更加寬廣。
當下,流媒體媒介樣態的振興與崛起已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發展浪潮,正在改變甚至重塑著整個媒體行業生態。以網絡直播、平臺內容投放等流媒體線上內容作為大眾傳播的新觸角,其投放目的尋求的不僅僅是改變大眾接收訊息的方式,更是對媒介未來發展、對大眾娛樂消費習慣乃至對生活觀念、態度方面的變革,影響可謂深遠。處在互聯網時代大背景之中的內容提供者與制作參與者,理應思考應該用什么樣的內容、形式、傳播技術路徑以呈現更加新穎、品類獨特、高質量的線上內容,充分踐行媒體融合、積極投身數字藍海,推動線上精神文化內容供給,助力新時代文化強國、數字中國建設。
“實時流媒體音視頻”直播場景以新聞資訊、文藝創作等內容為主要服務對象,以5G為代表的高水平媒介傳播技術為核心支撐,以繁榮更高質量大眾文化為目的。特別是在廣播錄音區域場景形象改造的推動下(如圖2所示),為面向流媒體音視頻直播這一類形式提供了先決條件,加之近年來疫情環境下大眾社交方式的變化進一步促進了線上形式文化活動的開展,此次改造依托“廣播與網絡音頻”錄制場景,嘗試將相對傳統的錄制場景進一步伸向互聯網賽道。通過積極完善并延展應用錄音(制作)場景,拓展多種音頻內容分發傳播方式,嘗試面向實時流媒體拓寬音頻信號分發路徑,打造以聽覺媒介為基礎的多種媒介傳播鏈條。
根據“實時流媒體音視頻的應用錄音”的規劃應用實踐(如圖3所示),新技術環境規劃在一般條件下開展“多種機位畫面/雙聲道立體聲”流媒體視聽內容直播,以適配常規音頻格式的新媒體直播端的信號發送需求。改造后的錄音棚“錄音區”一端,除常規滿足四條傳聲器通路外,房間預留了多個音頻接口以配合額外聲音信號接入音頻系統,以便全部聲頻信號統一納入系統性規劃當中。而在“控制區”一端,信號經過調音臺調配、處理后,混音信號由母線輸出并接入流媒體直播音頻/視聽制作端;同時,根據后續節目內容傳播需要,數字音頻工作站同步記錄相關音頻信號,留待后期進一步制作,以備對內容進行點播推送或完成其他傳播目的。
3.3" “沉浸式音頻”實驗場景
2021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的《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指出,要加強多維聲關鍵技術研究,滿足用戶個性化自主選擇收聽方式的需求,推進音頻節目高質量發展。根據《規劃》要求,到2025年,多維聲音頻節目制作能力逐步提升,多維聲音頻節目供給逐步增強,聲音體驗從單聲道、立體聲向多維聲演進。[1] 從二維環繞聲到多維聲,面向沉浸式的聽覺感知體驗正朝著多維度的設計方向不斷推進。關于“沉浸式音頻”實驗場景的應用構想旨在推動錄音技術應用升級,以高水平的音頻應用技術賦能內容創作,提升大眾對精神文化內容產品的體驗效果,讓高質量聲音內容有更多機會呈現并切實惠及人民。推動沉浸式音頻制作能力建設、打造“沉浸式音頻”前沿應用技術平臺亦將列為本輪應用場景升級的一項重點計劃主題。
基于“面向沉浸式音頻的應用錄音(制作)系統”的規劃應用實踐(如圖4所示),并根據錄音控制區域空間改造實際,考慮到沉浸式音頻的實際監聽空間容積、房間聲學特點等客觀因素,“沉浸式音頻”實驗場景可計劃以5.1.4重放環境[2] 構建沉浸式音頻的監聽系統架構,依托數字調音臺對5.1.4信號的模擬輸出分配,確保能夠在調音臺監聽端口完成對沉浸式音頻輸出通道的解析,而后再行饋送至對應揚聲器通道當中;與此同時,以杜比技術為例,基于監聽系統的技術升級,搭載全景聲音頻處理技術(Rendering amp; Mastering Unit)的數字音頻工作站將進一步開展對聲音信號的算法處理與技術渲染,以打造包括全景聲場域構建、技術運算處理、應用制作重放等一整套相對完備的技術制作體系,為沉浸式音頻內容生產創造了可能。
而關于沉浸式音頻的可行性傳播渠道——流媒體,其以資源共享、獲取便捷、信息量大、技術關聯能力強等優勢特征成功“捕獲”廣大用戶。互聯網時代,沉浸式音頻扎根于互聯網平臺,推動著前沿音視頻呈現技術向大眾媒介深度數字化邁進。網絡媒介以其相對便捷的技術搭載能力,漸漸地在音頻、視聽內容領域當中成功顯現出其優質的技術呈現水準,尤其是基于搭載沉浸式音頻技術的在線直播和在線點播媒介,更是將音頻和視聽內容呈現水平提升到了新的境界。沉浸式音頻技術作為當下前沿的一種音頻再現方法,為包括電影、電視、音樂等多種媒介藝術形式的聲音表現創造了更多可能,在聽覺空間當中構建真實、寬闊、靈動、震撼的聲音表達效果,為音頻內容再現提供了更為全面、寬廣的制作空間,大眾亦能得到更為優質的聆聽體驗。未來,沉浸式音頻內容擬著力面向流媒體平臺開展定向制作與傳播。面向流媒體媒介渠道的沉浸式音頻底層架構,在內容制作與技術應用層面搭上網絡媒介前沿技術順風車,同時從制作技術的思維角度推進高質量音頻及視聽內容產品建設。以杜比技術服務為例,在制作環節當中,內容制作方需運用杜比媒體制作工具(Dolby Media Producer),及一整套專業的編、解碼與多媒體相關的工具開展全景聲格式的制作。在制作流程末端,沉浸式音頻內容信息主要依托音頻或視聽流媒體平臺,并通過OTT[3] 服務來完成。OTT服務由杜比音效(Dolby Audio)根據網絡平臺方面對沉浸式音頻格式的要求,將內容制作工程(如:采用杜比全景聲格式的Pro Tools工程)所提供的音頻內容經渲染器(Renderer)渲染后形成杜比全景聲母帶文件(DAMF,Dolby Atoms Master File)后由杜比媒體制作方進行編碼(Encoding),最后以比特流文件(Bitstream File)的形式參與流媒體端的信道分配,方才完成沉浸式音頻的內容創建流程,進而發行杜比全景聲的內容。[4]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流媒體門戶平臺對所接收的沉浸式音頻技術格式標準的不同,需要在形成母帶文件后及時確認內容所投放的平臺,以適配不同門戶網站的沉浸式技術格式的要求。在音頻信號分配規劃方面,基于對全域聲音信號的合理規劃與傳輸調配,大體可將聲音呈現形式劃分為常規立體聲信號(2.0格式)與沉浸式音頻信號(5.1.4格式)兩種格式(共至少占用12條母線輸出),以保證同時滿足廣播、常規網絡傳播媒介和支持沉浸式音頻格式的流媒體端這3類播出情形。
關于“沉浸式音頻”實驗場景的可行性計劃,以杜比技術服務為例,面向網絡媒介傳播的沉浸式音頻內容與常規節目制作(如圖5所示),在直播域的應用規劃當中,全景聲制作技術介入流媒體音頻或視聽直播,并重點面向移動設備端傳播。通過對聲音信號的記錄與傳輸分配,將分軌信號經過臨場調音、整合、制作后,渲染成為全景聲直播信號發送至網絡平臺,并基于具備全景聲回放要素的網絡直播媒介開展沉浸式音頻在線直播欣賞。在記錄域的應用規劃當中,將搭載全景聲(空間音頻)格式音頻信號或畫面加嵌全景聲信號,經技術渲染編碼后投放至具備全景聲技術要素的記錄傳播媒介當中。例如:網絡音頻平臺蘋果音樂等(支持空間音頻),網絡視聽平臺騰訊視頻/嗶哩嗶哩等(支持杜比全景聲)。相關內容借助流媒體門戶平臺的聲頻技術優勢,對外得以展現沉浸式音頻內容制作,即平臺憑借對杜比全景聲技術底層技術架構的有效搭載能力,使流媒體自身具備良好的內容呈現能力,賦能內容表現。
無論是高質量內容直播還是高質量內容平臺投放,以流媒體門戶平臺為代表的互聯網傳播環境令內容制作有了更多分發渠道的選擇,有利于內容提供者利用線上途徑開展更多傳播活動。
此外在傳播技術兼容性方面,沉浸式音頻技術在以移動設備端為代表的多種媒介欣賞場景中皆可實現,最大限度地打通了客觀條件限制與傳播技術門檻,使高質量的媒介欣賞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普及。此外,包括杜比全景聲技術在內諸多多維聲技術普遍支持格式的向下兼容,使包括杜比全景聲格式在內的沉浸式音頻內容能夠在5.1、7.1等二維環繞聲重放環境下得到有效解析,從而適配更多、更廣泛地監聽環境。
4.在堅守與突破中探索音頻制作更多發展路徑
“十四五”時期正值我國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行業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機遇期。在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行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北京廣播電視臺廣播錄音系統改造升級工作充分響應了時代呼召,一方面,廣播媒體理應深深植根于時代發展土壤的積累之中,同時也應當積極主動作為,在媒體深度融合探索中進一步求新、求深、求實,以更加靈活的實踐姿態揚己之長,擁抱新興傳播業態;另一方面,廣播人更要努力踐行“堅守與突破”意識,以經典廣播業務為基礎,深耕媒介聲音藍海,同時勇敢嘗試將觸角伸向未來前沿業務。具體來講,立足廣播(聽覺媒介)端,扎實推進音頻內容創作生產、融合發展、創新拓展;推進聲音制作質量升級,創新聲音技術呈現模式,面向多種媒介布局聲音創作生產業務;面向全媒體,特別是深耕網絡領域媒介開展聲音、視聽內容創作生產,打造高水平內容、采用高精尖技術、開拓跨媒介傳播的聽覺內容制作新格局。在堅守與突破中探索音頻制作更多發展方向,以高質量聲音制作賦能內容創作,為未來廣電行業高質量發展探索更多可能性。
[1]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科技司.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EB/OL]. http://www.nrta.gov.cn/art/2021/10/20/art_113_58228.html.2021-10-20/2023-02-21.
[2] 參考杜比公司.Dolby Atmos Enabled Speaker" "Technology[EB/OL]. http://www.dolby.com/cn/zh/technologies/dolby-atmos.html.2016-11/2023-02-01.
[3] OTT:即Over The Top。是指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這種應用和目前運營商所提供的通信業務不同,它僅利用運營商的網絡,而服務由運營商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目前,典型的OTT業務有蘋果應用商店服務、流媒體音頻與網絡視聽業務等。
[4] 參考杜比公司.Dolby Atmos for the Home Theater[EB/OL].http://www.dolby.com/cn/zh/technologies/dolby-atmos.html.2014-11/2023-02-01.
作者簡介:葉思成(1991-),男,北京,博士,北京廣播電視臺廣播節目制作中心錄音師,研究方向為媒介聲音、廣播影視創作生產;袁邈桐(1982-),女,陜西西安,博士,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聲音科學與藝術。
(責任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