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標志,關乎個體的成長以及國家的未來。而當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形勢嚴峻,迫切需要通過加強體育鍛煉實現身心健康的改善。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審視我國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狀況,闡述體育鍛煉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并從體育教學的視角提出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實現路徑,為有效優化體育教學,改善我國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狀況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中小學生;身心健康;體育教學;體育鍛煉
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promo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u Yux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0, China)
Abstrac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eenagers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vigorous vitality of the na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individuals and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Bu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itu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grim now, and it is urgent to realize the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y strengthening physical exercise. Through literature method and logic analysis, examine the statu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explain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 way to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s proposed, which provides new ideas for effectively optimiz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Key wor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hysical exercise
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是學校體育發展的根本和方向[1]。尤其是雙減政策的出臺以及新課標的頒布,學校體育被賦予了更大的責任。據最新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我國青少年仍然面臨著近視率偏高、學生超重肥胖率上升等健康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100名兒童中就有1名患有孤獨癥[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也顯示,約25%的青少年存在輕度或嚴重抑郁;尤其近年來受疫情影響,中小學生面臨的焦慮、抑郁、自責、沖動、孤獨等心理健康問題更為凸顯[4][5],學習焦慮更是其首要心理問題[6][7][8]。
國內外大量學者利用Meta分析、實驗干預等多種研究方法證實:體育鍛煉能夠有效改善學生身心健康問題[9][10]。那么,就學校體育層面而言,應當從何處著手優化體育教學效果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還存在較多疑點。因此,基于體育鍛煉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從體育教學的視角探討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實現路徑,以期有效優化體育教學,為改善我國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狀況提供理論參考。
1體育鍛煉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在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包括社會適應等方面,體育鍛煉都能起到良好的促進效應。
1.1遏源:預防中小學生身心問題產生
1.1.1身體方面
隨著社會競爭壓力劇增和教育內卷化現象日趨嚴重,近視問題是中小學生面臨的重要健康問題。據《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報告》顯示,每天安排2次以上眼保健操的學校的學生近視風險低于其他學校;大量研究同樣證實,體育運動能夠有效消除或緩解視疲勞,進而預防近視發生。在新冠病毒的防控層面,同樣有研究證明了體育鍛煉的積極效應。例如,趙娜等基于體育鍛煉抗病毒的機制及SARS-CoV-2的致病機理,研究證明了體育鍛煉可能通過提高細胞免疫功能抵御和對抗SARS-CoV-2入侵[11];有研究根據學生的代謝當量分組發現,學生的身體活動水平(不活動<最低活動水平<高活動水平)與COVID-19確診率及嚴重程度(在重癥監護<住院<輕度在家)均呈負相關,即提高學生的身體活動水平可以降低COVID-19確診的可能性[12];另外,體育鍛煉在促進心肺功能方面具有積極作用[13],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心臟的泵血功能,預防中小學生產生心血管系統疾病。
1.1.2心理方面
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影響的重要的指標。許多研究發現,參加愉快的、非競爭性的或有節奏的體育運動會產生顯著的短期情緒效應,從而形成良好的情緒狀態。例如,有學者調查了學校的體育活動(PA)干預對6年級和7年級學生四年的影響,結果發現,這群學生幾乎沒有發現有社會心理健康問題[14]。一項針對孤獨癥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系統綜述研究表明,在身體功能方面,身體活動改善恐懼或焦慮、執行功能、抑制功能、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社會認知水平、平衡性、靈活性、握力;在活動和參與方面,身體活動增強了人際互動、溝通、社會技能、生活質量、幸福感、社會支持、運動自我效能感、參與各種休閑和體育活動,以及活動和參與水平的移動范圍[15]。此外,體育鍛煉還可通過抑制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壓力、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的產生[16]。
因此,不論是肥胖、超重、近視、不良身體形態還是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體育鍛煉都能夠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有效減少中小學生身心問題的產生。
1.2斷流:緩解中小學生身心問題程度
1.2.1身體方面
關于肥胖和超重兩大核心問題,大量研究已經證實,科學有效的體育鍛煉能夠改善中小學生身體成分及血液生化指標,從而改善肥胖程度[17][18]。有氧運動可以通過減少體脂、空腹胰島素和炎癥標志物來提高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身體健康[19];高強度短間歇訓練能夠顯著改善超重和配胖青少年的內臟脂肪量和身體成分,降低體脂含量[20];同時,12周的有氧運動干預可以改善超重兒童的抑制控制功能,以提升超重兒童在進行不一致任務期間的前額葉皮質激活。此外,身體活動對超重兒童的腦可塑性也有重要影響,能夠提高大腦白質完整性,增大灰質體積,激活大腦神經以及加強大腦網絡連接[21];也可以提高超重兒童的身體功能,改善其認知能力[22]。也就是說,運動干預對于超重和肥胖學生的健康改善同樣有著積極效果。視力方面,Yurova等人通過12個月的實驗干預后發現,有規律的體育活動能對輕度或中度近視的兒童青少年起到維持現有視力或降低近視發展速度的作用[23];Theophanous等的研究分析表明每天進行1小時體育鍛煉的近視患者患病率降低了10%[24];在身體形態和機能方面,王強等通過實驗對照研究得出:脊柱健康操對于脊柱彎曲異常小學生的脊柱關節活動度有明顯改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身體平衡度和肺活量[25]。對于患有多動癥的學生而言,中度和劇烈運動有助于提高他們的運動技能和執行功能,并且運動時間更長會有更好的效果[26]。
1.2.2心理方面
呂曉昌等對5780名學生進行了12周的運動干預,結果表明,實驗組中小學生身體癥狀、睡眠狀況、心理疾病癥狀、學習焦慮等情緒問題以及人際關系與社會適應方面皆有所好轉[27],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一項研究運用相關分析法、多元回歸分析法和Bootstrap檢驗法,對江西省五所初中1065名學生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初中生體育鍛煉、心理資本、自我控制和校園欺凌四個變量間的關系顯著相關,體育鍛煉能夠通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資本和自我控制水平間接降低初中生的校園欺凌水平[28];另有實驗證實,單獨的運動訓練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患者有較好的療效,甚至在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方面的改善優于矯形器治療[29]。此外,對抑郁、焦慮以及其他身心疾病患者進行的大量運動干預研究證實,運動能有效地減少患者的抑郁、焦慮癥狀,提高生活滿意度,緩解認知功能衰退。
由此可見,體育鍛煉對于中小學生的身心疾病有著較好的控制和改善作用,緩解疾病癥狀,降低嚴重程度和惡化概率。
1.3促行:保障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1.3.1身體健康
眾所周知,體育鍛煉是幫助青少年增強體質的最積極有效的方法。研究者選擇(跑步、趣味田徑游戲、小手球+素質練習、踢毽項目+游戲、武術+跳繩+8字跑)五項運動方案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進行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的身體形態(身高體重、上臂皮脂厚度等)、身體機能(肺活量)、身體素質(力量、耐力等)都好于對照組。Kubo等研究認為,中小學生的耐力、速度和敏捷性等素質會因為長期進行體育鍛煉而得到更多的發展[30]。此外,中小學生正處于較好“運動-骨骼適應”的關鍵時期,機械負荷理論表示:運動時肌肉會產生機械牽張力從而促進骨骼生長發育;Varley等的實驗干預也顯示,青少年運動員骨小梁密度和骨皮質的厚度在12周強化訓練后明顯增加[31]。可見,體育鍛煉能夠有效刺激骨細胞的增殖從而促進骨骼的生長,對中小學生的生長發育有著良好的作用。
1.3.2心理健康
據調查,體育鍛煉與一些心理健康指標(如情緒、個性、人格、自我概念、認知過程等)有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并能對其產生良好的效應。
研究表明,身體鍛煉能夠顯著提升中小學生的身體自尊水平和自信水平[32][33]。同時,身體自尊在體育鍛煉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信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運動后個體在情感體驗方面的狀態往往更為積極,將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一項橫斷面研究(Elaine等,2017)基于歐洲青少年11110份代表性樣本,采用多水平混合效應線性回歸來檢驗體育活動、運動參與以及與幸福感、焦慮和抑郁癥狀的關系,結果顯示:活動頻率與焦慮和抑郁癥狀呈負相關。即更頻繁的體育活動和參與體育運動有助于更低水平的焦慮和抑郁癥狀[34]。Dev等分析體育鍛煉與積極心理情緒的相關性和回歸性,發現體育鍛煉指標與積極心理情緒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體育鍛煉有助于學生產生一定的積極情緒[35]。因此,中小學生可通過堅持體育運動來維持自身積極健康的情緒狀態。而針對學生群體出現最為普遍的學習焦慮、學業層面心理問題,有研究基于1270名參與者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體育鍛煉與學業倦怠及其三個亞因素(即情緒疲憊、不當行為和個人成就低)呈顯著負相關[36];另有研究表明,課后延時體育服務對小學生的學習倦怠有直接影響,同時能夠通過認知參與和自我效能感間接影響小學生的學習倦怠。也就是說體育鍛煉在減少學生的學業倦怠層面有著良好的干預效果。此外,中小學生正處于認知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認知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的發展,體育鍛煉提高青少年的腦細胞活性、改變大腦結構,從而改善認知功能、緩解情緒壓力、提升記憶力等的積極作用也已經得到了科學證實。
因此,堅持體育鍛煉,能夠促進生長發育、身體素質提高,在塑造健康人格、優秀品質,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以及提高學生認知水平方面也有著良好的效應。雖然大量科學研究證實,不同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等在學生健康促進的效果上有所差異,但體育鍛煉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
2體育教學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實現路徑
2.1強化思想認識,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健康知識,是健康行為的前提[37]。在學校體育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體育教師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牢記學校體育“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位一體的目標,把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貫穿于體育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以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為教學導向。一方面,多對學生進行體育學習與體育鍛煉價值的教育。如以體育課堂常規為教育契機,通過奧運冠軍事跡、趣味故事等教育,加強學生對體育價值的認識,進而發展體育學習與鍛煉的自覺性,促進體育教學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增加體育與健康知識課程中健康教育板塊的設置,多進行操作性強、關聯度高、實用性廣的健康知識普及。如運動損傷康復、日常健康安全防范、飲食營養、情緒疏導、青春期運動常識等。同時,注重不同學段的銜接性和層次性,不能操之過急。當然,也不能忽略健康教育的評價,適時檢驗效果,調整教學方案,以真正發揮教師在學生健康促進過程中的先鋒作用。
2.2融合教學內容,促進知識、體能與技能協調發展
體育教師在課程內容的設計和選擇上,可以嘗試融合體能練習、技能教學和體育健康知識教學,形成環環相扣的教學內容鏈。教師可以在保證學生身體活動水平的前提下,加強運動原理和價值、運動原則等與體育健康相關的知識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向學生傳遞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在練習中自覺體會鍛煉的意義,更深入地理解技術動作;同時,積極貫徹“教會、勤練、常賽”的理念,巧妙地將體能練習穿插到技能教學過程中,利用專門性準備活動、游戲設置、團隊合作挑戰等方式,讓學生在練習與競賽的同時鞏固所學的新知識、新技能,提高身體素質,也培養了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例如在“分腿騰越橫箱”的專門性準備活動中,通過墊上支撐分腿、原地支撐提臀練習有效發展學生的上臂力量和提臀收腹的能力;在“單手肩上投籃”課程設計中,可以結合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進行“多人對抗傳球”的游戲。要求進攻方須和隊友傳球超過2次后方可投籃,這樣設計既可以鞏固、運用所學技術,也可以發展體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2.3優化教學方式,轉變單一傳統的教學結構
首先,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優化和創新教學方式,積極地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巧妙地融合,例如:通過網絡虛擬空間使學生預先學習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以動作漫畫、比賽案例、運動技術分解等更直觀具體的素材讓學生提前了解并建立學習興趣;科學地運用可穿戴設備來監測學生的運動學和生理學指標,通過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數據庫,實現對學生體質的動態監測;教師還可通過使用加速度計來測量學生的運動負荷,以激發學生的鍛煉興趣,科學地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其次,將枯燥乏味的體能訓練和身體素質練習與游戲相結合,如:“貼燒餅”“排山倒海”“障礙接力”等,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體育鍛煉的積極效果。此外,目前國內的體育教學大多遵循三段式,這種方式以教師的技能傳授為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因此,可以參考美國的SPEM課程,將教學過程分解為參與、探索(實驗)、解釋、評價和深加工的多段式結構[38],即教師更多地擔任引導角色,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大量自主組織和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以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激發求知欲望,提升教學效果。
2.4制定多元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
多元評價強調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主體的多元互動以及評價內容的多元化。目前我國體育課程評價,評價內容過分注重運動成績,忽視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的評價,方式方法和主體單一,忽視現代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和價值的多向性。而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首先要強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考評組評價結合的評價主體多元化制度。其次,注重過程與結果評價結合、質性與量化評價結合、整體與相對評價結合的評價方法,重視評價工具的適用性。此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觀察學生的健康狀況、學習態度、體育習慣、情意表現以及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變化與提高,從智能結構的各個方面去全面評價學生,關注學生的綜合發展,并通過口頭評價、書面評價等方式,鼓勵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升挑戰自我的意識,發展拼搏、勇于克服困難的習慣,培養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學會自我認知和自我發現。
3結語
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始終是家庭、學校、社會乃至國家長期關注并努力探索的難題,學校體育作為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場所,更是肩負重擔。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更新,學校體育教學也必須與時俱進。因此,要在教學內容、組織方法、場地設施、教學環境等方面持續改革創新。學校體育開展的過程中,要在深入了解本校學校體育教學特點、開展環境、傳統體育基礎、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制定適合本校開展的特色項目、評價方法等。教師也應在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式,融合課堂知識、技能、體能內容,構建多元多維的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全面落實學校體育教學的重點目標,為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創造必要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季瀏.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是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的根本和方向——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01):28-37.
[2]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發布[J].中國學校衛生,2021,42(09):1281-1282.
[3]ZEIDAN J, FOMBONNE E, SCORAH J, et al.Global prevalence of autism:a systematic review update[J].AutismRes,2022,15(5):778-790.
[4]Amelie Benoit and Eric Lacourse and Michel Claes. Pubertal tim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late adolesce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dividual,peer,and parental factors[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13,25(2):455-471.
[5]彭慧,袁紅,朱琰泓等.上海市嘉定區公辦小學和隨遷子女學校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J].中國健康教育,2022,38(07):653-657.
[6]李文,高飛,耿姍姍等.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MHT調查與分析——以膠州市為例[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2,38(06):22-29.
[7]衛萍,許成武,劉燕等.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與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02):91-96.
[8]周紅梅.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07):1071-1073.
[9]Shi Mingna, Sun Liangliang.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tervention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J]. BASICamp;CLINICAL PHARMACOLOGYamp;TOXICOLOGY,2020,126.
[10]Goh, Tan Leng, James Hannon, et al. \"Effects of a TAKE 10! Classroom-Base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on Third- to Fifth-Grade Children’s On-task Behavior\".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13.7(2016):712-718.
[11]趙娜,夏杰,李百俠等.體育鍛煉抵御COVID-19發生、發展的作用與可能分子機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11):89-98.
[12]GüLER M, YANAR N, ?ZTüRK E. A surve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armerie Coast Guard Academy(GCGA) students'physical activity and COVID-19infection[J].International Maritime Health,2021,72(4):259-267.
[13]Peralta M, Santos DA, Henriques-Neto D, et al. Promoting Health-Relate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Role of Class Intensity and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0,17(18):6852.
[14]Tennfjord MK, Strand MF, ?stby N, et al. A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on psychosocial health outcomes among 11-12-year-olds-HOPP-project.Scand J Med Sci Sports.2022 Nov 24.
[15]宋貝貝,王筠婷,王冬明等.基于ICF-CY孤獨癥兒童青少年參與身體活動功能效果的系統綜述[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2,28(11):1309-1317.
[16]TANTIMONACO M, CECI R, SABATINI S, 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An overview[J].Cell Mol Life Sci,2014,71(14):2681-2698
[17]喬媛媛,王曉晨.不同強度足球鍛煉對壯族肥胖小學生體成分及血液生化指標的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19,40(08):1238-1241.
[18]滕金麗.有氧運動聯合抗阻鍛煉對48名單純性肥胖學生減肥效果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9,46(09):1631-1634.
[19]Lee, J. Influence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s o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Public Health Nursing,2021,38(3),502-516.
[20]朱琳,劉景新,于洋等.高強度間歇訓練對超重和肥胖青少年減脂效應的研究:meta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40(1):96-101.
[21]LOGAN N E, RAINE L B, DROLLETTE E S, et al.The differential relationship of an after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on brain function and cognition in children withobesity and their normal weight peers[J].Pediatr Obes,2021,16(2):e12708.
[22]PONTIFEX M B, MCGOWAN A L, CHANDLER M C, et al. A primer on investigating the after effects of acute bou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cognition[J]. Psychol Sport Exerc,2019,40:1-22.
[23]Yurova 0V, Andjelova DV, Chayka AA.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loads on the functional parameters of the eyesin th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gularly engaged in sports activities[J].Vopr Kurortol Fizioter Lech Fiz Kult.2017,94(3):44-48.
[24]Theophanous C, Modjtahedi BS, Batech M, et al. Myopia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in children[J].ClinOphthalmol.2018,12:1581-1587.
[25]王強,向寧,劉志楊等.脊柱健康操對成都市脊柱發育異常小學生的矯治效果[J].中國學校衛生,2022,43(11):1651-1654.
[26]Vysniauske R, Verburgh L, Oosterlaan J, et al.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functional outcomes in the treatment of ADHD:A meta-analysis.J Atten Disord.2020;24(5):644-654.
[27]呂曉昌,楊劍,韓建偉.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現狀與運動干預的研究[J].體育學刊,2013,20(04):106-110.
[28]董亞琦,王曉璇,原文惠等.體育鍛煉對初中生校園欺凌的影響:心理資本和自我控制的鏈式中介效應[J/OL].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12[2022-12-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R.20221125.1322.014.html
[29]劉巍,吳會東,劉垚等.矯形器和運動訓練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的效果比較[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9,25(08):869-874.
[30]Junjiro Kubo, Saburo Nishimura, Takayuki Ogiwara.Effect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Physical Fitness Factors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289 Board #105 May 27 9:30 AM - 11:00 AM[J].Medicine amp; Science in Sports amp; Exercise,2020,52(7 Suppl):63-63.
[31]Varley I, Hughes DC, Greeves JP, et al. Increased training volume improves bone density and cortical area in adolescent football play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7,38(5):341-346.
[32]蘇堅貞,季瀏,徐波等.身體鍛煉影響中學生自尊的路徑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02):54-56.
[33]顏軍,李崎,張智鍇等.校園課外體育鍛煉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身體自尊和自信的影響[J].體育與科學,2019,40(02):100-104.
[34]McMahon Elaine M, Corcoran Paul, O'Regan Grace, et al.Physical activity in European adolescents and associations with anxiety, depression and well-being.[J].European child amp; adolescent psychiatry,2017,26(1).
[35]Yuan Y, Ji X, Yang X, et al.The Effect of Persiste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motion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STEAM Education Concep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19(18):11451.
[36]Chen Kai, Liu Feiyang, Mou Liu,et al. How physical exercise impacts academic burnout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elf-efficacy and resilience [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2.
[37]于素梅.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基本思路與多元途徑[J].體育學刊,2017,24(05):16-19.
[38]胡小清,唐炎,陳昂等.美國SPEM課程的特征及對我國小學體育教學的啟示[J].體育學刊,2017,24(04):78-83.